小暑养生保健小暑不小
小暑,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那么小暑不小是什么意思呢?下面由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吧。
小暑之热开始了
“夏满芒夏暑相连”。过了夏至,就是相连的两个叫“暑”的节气了。今年小暑的性子有点急,不等时间的转换来表达一下心情,就一个大步冲到人面前了,并且赤裸裸的,半点也不想掩饰。这些天,几乎每天一大早,太阳就红彤彤地出来了。八九点钟,已是艳阳高照、热浪欲扑。中午前后,走在街上,感觉就像是在蒸笼里一样,浑身被热浪包围,明晃晃的太阳刺得眼睛都睁不开。伴随着高温而来的是蝉的呐喊。就在此刻,还不到九点,蝉声就开始绵延在窗外的那棵栾树上。我看不见它的身影,只听到它无序的歌唱。虽然我了解蝉一生艰难的生命历程,也曾经称之为阳光下的歌手,但在这无法摆脱的热的包围中,蝉白日无休止的单调叫声只会把人们的烦躁带向沸点。
小暑之暑天到了,怎会不热呢
《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想来还是古人聪明,仅这个“暑”字就够你琢磨的了。“暑”字从日,者声,“者”的甲骨文像火烧木、火星四溅之形,本义即指炎热,后引申为炎热的季节。如果按照王安石分析字的方法望文生义一下,单从字的结构而言,“者”字一般是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太阳在上面高高地照着,下面所有的都被炙烤着,能不热吗?当然,拗相公的方法牵强附会的多,也闹了不少笑话,但分析这个“暑”字似乎离本意还不远。
“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呢?自然为小热,还没有热到极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的“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也是这个意思。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有谁会比一只蟋蟀对节气的交替更加敏感呢?《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说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这样一只敏感且幸福的蟋蟀,大概也只能生活在《诗经》和那个浪漫的时代里吧。
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民间有俗语说:“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
那么,什么是“伏”呢?“伏”字是一个会意字,由“人”“犬”组合而成。犬在家畜中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人在的地方,犬总伏处其旁,所以“伏”字的本义即是趴下。关于“伏”字最早的记载是在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76年。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根据五行学说,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四季的更替,立春是春之木代冬之水,水生木;立夏是夏之火代春之木,木生火;立冬是冬之水代秋之金,金生水,这三个季节的更替都遵循五行相生原则。
古人认为夏日属火,而干支纪日法中的庚日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夏至三庚数头伏”。“庚”日在五行中也属金,既然相克,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样,到了金气旺盛的“庚”日,金就只好隐伏潜藏,避过火气,所以每个“庚”日数伏。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夏至与立秋之间如有四个庚日,中伏为10天,若是五个庚日则为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10天),总称三伏。古人认为,炎热的夏季,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故有伏天之说(一说夏天人为了避暑,总躲藏在家中,故称伏天)。因此,“伏者,隐伏避盛夏也”的解释非常形象。这样看来,“伏”是热的结果,为了躲避热才“伏”的。
“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均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热。“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雷雨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农谚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经验。
意思是说,小暑日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秧苗喜欢高温,“人在屋里热了跳,稻在田里热了笑”。暑天里的农民辛苦,天热得发狂,太阳像下火,他们仍要加倍劳作。暑天总能见着满脸是汗的农人,在农田里拔草或施肥。只有他们,才会在秋日站在金黄的田野里,嘴里嚼着饱满的颗粒,如品山珍。
“六月六,晒红绿。”在小暑时节,各地还流传着不少习俗,尤其是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农历六月初六有很多节名,如“姑姑节”,此时正值农闲季节,农村妇女得闲要回娘家看父母;如“翻经节”,据说始于唐朝,寺院藏经在这一天要翻检曝晒;如“晒衣节”,人们在这天要把衣服(书籍)拿出来晾晒,谓之“晒龙袍”,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
还有天贶节,“贶”的意思是赐赠,即天赐之节。这一天,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此日群众有吃“炒面”之俗,即把新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食,俗称“吃炒面”,传说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气。在不少农村地区,有“吃新”的习俗。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先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全家围坐一同吃尝新酒。而在城市,一般会买来新米,与家中的老米同煮,辅以新上市的蔬菜。
小暑之吃新
在乡下,一般在小暑过后逢卯日“吃新”。其实,“吃新”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吃辛”,时间定于小暑节后的第一个辛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的说法。但是,由于“辛日”的日期不固定,所以,这个节气逐渐被淡化了。
小暑季节也是生命旺盛的季节,满眼的绿树浓阴,荷花亭亭玉立,茉莉花香沁人,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夏日的清凉。乡村的菜园最丰盈,南瓜花、丝瓜花、扁豆花开了一园,蝴蝶、豆娘、金龟子飞来飞去,螳螂蚂蚱高高地站在瓜叶上……萤火虫也开始活跃起来,芦苇下、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发祥地,只要有绿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在徐徐的风中,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多年以后,我还清晰地记得满天繁星,北斗星似一把大勺子,至今仍铭于心上。那些蛙鸣与蟋蟀的歌唱,那些与炊烟融合的味道,如陈酒一般在心底愈存愈香。
这个闷热的季节,蝉歌不止。刘禹锡说:“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有谁会像刘禹锡这样理解蝉呢?我自愧不如,我只能在蝉鸣里生出或深或浅的乡愁。“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既然常说“故乡的方向在风里”,在欲雨无雨闷热粘人的暑日,如秦观一样,“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能将梦中的文字放牧到一池青荷里,做一个放牧文字也放牧自己的人也是不错的。
小暑养生保健小暑不小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