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业的艰辛故事

发布时间:2017-02-14 15:25

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任何国家都最具活力与挑战性。在这个创业社会中,有很多创业的故事在激励着我们前行。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自主创业的艰辛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自主创业的艰辛故事

自主创业的艰辛故事一:

潮农李学友微博卖菜,成最潮的农民

新潮农民微博卖菜的创业故事

在很多人的眼里,微博只是那些企业家、作家、娱乐圈、上班族和自由职业者等“知识分子”玩的新潮社交工具,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其实农民玩起微博,比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要疯狂的多。今天要介绍的一个农民创业者,叫李学友,在新浪微博上,他有一加V的认证号,叫“潮农李学友”,李学友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勤劳、朴实、憨厚、单纯。让谁也没想到的是,几年前互联网的时髦玩意儿—微博,竟然改变了这位乡村农民的平凡生活,让他拥有了自己的“粉丝”,被称为“最潮的农民”,并因此上了报纸和电视……农民李学友成了“名人”。但是42岁他总爱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腔,腼腆地说:“没啥子没啥子,种地的嘛!”

粉丝通过微博“订菜”

2008年,李学友才刚刚学会用电脑玩“斗地主”,在他看来,“电脑很好耍”,仅此而已。2009年,李学友学会了在网上看新闻、上“农民论坛”,他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认识了做环保农耕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志愿者,得到了学习种植生态蔬菜的机会。

种了很多年地的李学友,生平第一次知道了“不用化肥和农药的蔬菜可以更值钱儿”,也第一次见到了神奇的“太阳能捕虫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2010年,李学友开通了自己的微博,他看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己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年下来,自己的微博只有1名粉丝。

2011年的春天,李学友决定在微博上“说说自己种菜的事”。他开始写下——“油菜长得好肥。”“我的青笋冒薹了。”“萝卜缨子好若人喜欢。”……

让李学友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只言片语竟引来了无数粉丝的围观,很多粉丝要求,“拍个照片看看?”“菜卖不卖啊?能不能送到家里来尝尝?”“能微博订菜不?” 。突如其来的关注让李学友异常兴奋,他学会了用手机拍照,并发到微博上。他决定用微博打广告,把他所在的环保农耕小组的菜通过微博卖出去。但是,怎么卖呢?李学友发了一张表格到微博上,将蔬菜图片、价格、派送范围明确出来,“求购!”

但是,围观的多,询问的多,看热闹的多,就是掏钱买的没有。直到2011年7月,一位粉丝成为了李学友的首位客户。粉丝通过微博“订菜”:“油菜安逸哦,来个三斤。韭菜嫩不嫩啊?先尝个两斤。”

从此,李学友的粉丝越来越多,直至今日,已经有4000人,更为难得的是,居然有30多位粉丝发展成为了他的顾客,其余的都是潜在客服。

微博讲述种菜故事

李学友决定,从此每天都发三五条微博,讲述自己的种菜故事,发送最新鲜的蔬菜照片,吸引粉丝们的关注。并且,李学友给自己加了“V”,将每周一和每周四定为“送菜日”,在微博上接受“订单”,亲自为成都市区和郫县的30多家客户“送菜到家”。

虽然生意有所转好,但李学友坦言,“微博只是一种销售办法,很新鲜,很好耍,”并没有给他带来理想丰厚的收益。“现在有固定顾客30多人,一大半是微博来的,虽然不像头两年在亏损,但除去成本只能是略有盈余。”再加上种子、人工、管理等成本,李学友的收入仍然微薄。“我希望微博能成为一个桥梁,让客户信任我们,然后,通过季度订菜、年度订菜的方式预付菜款,让收入更稳定,风险更小些。”

李学友算了一笔账,他平均每个月往成都城区送8次菜,30位顾客不是每人每次都要,“平均一次算20个顾客,每个人5斤菜,一共100斤,其中还有近一半是我们组其他农民的,也就剩下60斤是我自己的,按照5元一斤的价钱,我的纯收入有300元,减去运费还剩200元,每个月就是1600元。”

虽然,李学友经常因为接受媒体采访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但他仍乐此不疲,他也在打着小算盘。“你们也给我做广告了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买我们的菜。”他更希望,“能吸引大客户多买点,小散户还是不行,买的少,送起来麻烦,还不够跑路的成本。”

自主创业的艰辛故事二:

鞍山岫岩80后小伙靠修脚创业,9年开了十家连锁店

80后王征靠修脚创业,9年开了十家连锁店

朋朋修脚店的鞍千路分店,近日正式开业,这是其在鞍山地区的第十家分店。这一天,对来自辽宁鞍山岫岩的80后小伙王征来说意义非凡。这个年轻的创业者,用9年多时间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尽管有挫折与失败,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凭借一把柳叶刀,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

艰难开局

1985年出生的王征来自岫岩石庙子镇石佛村,初中没读完就辍学的他,曾经做过押运员,也在街头发过传单。后来王征应征入伍,在部队,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书。凭借这股勤奋劲儿,他成了班里的思想教员。

退伍之后,王征曾纠结是回家乡养鸡,还是走出去干一番事业。“我曾患过脚疾,很痛苦。后来经过治疗,康复了,那时候我就开始注意修脚这个行业了。但在家人看来,修脚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听说王征要靠“摆弄脚丫子”挣钱,乡里乡亲的闲话可是没少说。

2007年,刚结婚不久的王征向父母提出到鞍山开修脚店。“虽然他们是不赞同我的,但还是给我凑了3万块钱。”王征说,带着这3万块钱他只身来到鞍山,租下一个不起眼的门店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5元、10元、20元……这是当时王征平均每天能挣到的钱。近一年时间下来修脚店只盈利500元钱。为了节省开支,他连续数月每天只吃土豆白菜。后来妻子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来和他一起生活,三口人住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每天入不敷出的状态让王征几度想要放弃。“那时候亲戚朋友都不敢接我的电话,就怕我跟他们借钱。”王征苦笑着说。

第一桶金

支撑王征坚持下来的,是一次难忘的修脚经历。

2007年末的一天,王征接到一通电话,对方想让他上门修脚。那是一个瘫痪在床的老人,因患严重的甲沟炎已经连被子都无法盖严。王征小心翼翼地去甲、清创、上药,整整40多分钟。待一切处理妥当,老人终于可以盖上被,安稳地休息。

凭着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小店客源开始多起来。到2008年末,王征的修脚店盈利5万余元,这是他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为了树立品牌,王征随后加盟了大连朋朋修脚,此后的生意愈加兴隆。与此同时,王征的许多年轻同乡也纷纷投奔他,希望一同实现创业梦。

2009年,王征开了第二家分店。虽然也经历了一段“赔本”时期,但很快扭亏为盈。就这样,经过9年的“摸爬滚打”,王征的修脚店从最初一家发展到十家,遍布鞍山各城区,并正在向海城、辽阳等地发展。所有店铺的营业总额也在逐年增加,从最初的几万元,增加到近300万元。

公益之路

这些年,王征在摸索创业的同时,也将目光投注于公益事业。

2012年,王征带着自己的团队走进了敬老院,义务为那里的孤寡老人修脚,并送上崭新的袜子。起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在“作秀”,然而,他们每个月至少一次走进敬老院、社区,义务为孤寡老人、环卫工人、残障人士修脚,几年来从未间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公益理想。

今年3月,王征带着他的创业经历,去北京参加了中国沐浴行业交流会,得到与会领导的认可。其间,王征与来自全国的19名修脚从业者,获评“中国修脚大师”称号,成为行业新秀。“这是我创业路上的又一次提速,相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修脚行业一定会越走越宽。”

那个曾经纠结于回乡养鸡还是坚持梦想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沉稳、自信的业界翘楚。

自主创业的艰辛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