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第九课预习教案

发布时间:2017-03-27 18:13

初一的上册语文主要学习什么内容?由于初一的同学还没完全适应中学生活,想要尽快赶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最好做好课前预习。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文第九课预习教案,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课文第九课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酝y n酿ni ng:原意是造酒,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应和h :(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朗润:形容山色明朗、润泽。

黄晕y n:昏黄不明亮。

烘托:文中指“衬托”。

抖擞s u:振作。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的事及早安排好。

稀稀疏疏:(物体、声音等)空间或时间距离较大。文中形容房屋间隔远。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关于背景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和歌唱了。

初中语文课文第九课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0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春天终于临近了。这一段突出了“盼”字,写人们盼春的心情。

第二部分(2~7),是全文主体,描写了春天的种种动人景象。

第二段承第一段的“盼”,写春天终于来了。

第三段到第六段从不同角度落笔,分别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表现出春天景物生气勃勃而又多姿多彩的特色。

作者对春草的描写,由一点写开来,突出的是春草的旺盛生机。

作者对春花的描写,由树上写到地面,突出的是百花争春的繁荣景象。

作者对春风的描写,从多方面落笔,突出的是春风的和暖与清新的特点。

作者对春雨的描写,从白天写到夜晚,突出了春雨连绵、轻柔细密和润泽万物的特点。

第七段是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继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后,写人的活动,和第一段的盼春是呼应的。

第三部分(8~10),回到对春天的总写。作者用三个比喻句,形象地揭示了春天的个性,抒写春天是生命的开始,具有无比的魅力和无限的创造力,给人以巨大的欢乐和鼓舞,有力地总括了全文。

三、重难点导析

⑴本文结尾处的三个比喻句有何深刻含义?

三个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的特征,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把春天比作“娃娃”,因为春到人间,给人带来希望,具有“新’’的特征;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为春天美化了人间,使人感到活泼可爱,具有“美”的特征;把春天比作“青年”,因为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使人充满活力,具有“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既是对春天的赞美,又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执着的追求。

⑵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色的,作者如何把它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

春风本是无色无味的,正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客观上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述。作者首先撷取了一个生活化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⑶精典语句赏析: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赏析: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尝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几多诗意,几许春色油然而生。

初中语文课文第九课预习教案第三课时

【类文品读】

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思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在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色香味俱全①。这四句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柳丝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滋润。这才草、花鸟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到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我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冷森森。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会…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原野,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了吧;是碗口粗的病枝乱折了吧。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嘎吧嘎吧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拱苞了。清早,人们穿着老羊皮背心,用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梯田。春风呼唯呼呼地,帮助呼哧呼呼的人们,把粪肥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得喜欢得不行时,连捎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要不,猜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积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星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造句。

⑴飘拂 ⑵体贴

⑶滋润 ⑷呼啸

造句:

2.文中多处使用象声词,颇为生动,请列出五个以上。

3.第一段中的“春脖子短”中“脖子”的含义是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第三段中的“景象”指什么而言?其中的“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一句中的“不像”指哪些内容?“褒贬”一词具体的意思又是什么?

5.划线句①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色香味”指什么?

6.本文多处使用拟人修辞手法。试找出两句并谈谈其作用。

7.作者为何怀念北国的春风?

参考答案:

1.⑴轻轻飘动。⑵细心忖度别人的心情和处境,给予关切照顾。⑶含水分多,不干燥(增添水分,便不干枯)。⑷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2.呜呜、哄哄、格拉拉、嘎吧嘎吧、呼哧呼哧

3.持续的时间。比喻。

4、起风,刮土;北京的春天时间短,且“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南方的春天时间长,“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草长,花开莺飞,”这就是“不像”的具体内容。贬的意思。

5.指代“江春三月…群莺乱飞”。比喻。指“老窖名酒”而言。

6.⑴“江南的春风抚摸着大地…像细雨滋润。”写出其温暖和柔情。⑵“春风呼哧呼哧地,……好不痛快人也。”写出其热情和有力。

7.因为“我”下乡到京西的大山里,是:北国的春风及时送走了坚冰霜雪,伴随“我”经历了艰苦的岁月,所以怀念之感油然而生。

初中语文课文第九课预习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