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成功的事例3个
成长就是这样,有坎坷,有悲伤,有欢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但,失败乃成功之母,有痛苦就会有成功。在成长中慢慢总结失败的原因,就会在以后的奋斗中取得成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长与成功的事例,欢迎阅读!
成长与成功的事例1: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他从小就热爱祖国,追求真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周恩来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一代伟人,开国元勋,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离开我们20多年了,但是,他的光辉形象、他的伟大精神、他的高尚品德,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周恩来是我们的楷模,我们永远学习他。
1912年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的故事】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
1910年春,随伯父离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1912年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的成长故事 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生平年表】
【周恩来 周恩来资料 周恩来的资料 关于周恩来的资料 周恩来简介 周恩来逝世 周恩来的名言 周恩来的主要贡献 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生平年表 周恩来经典语录 周恩来的名言 周恩来_周恩来的成长故事_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_周恩来的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周恩来的故事 ——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11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尝,一边又向大家介绍说:“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了,大家也来尝尝,这是绍兴霉干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张,味道不错的嘛!”吃得大家兴高采烈。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啰!”店里经理知道周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10元钱。谁知周总理又不肯,当即对旁边一位姓姜的服务员说:“这许多菜10元钱怎么够呢?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5元钱。不料,又被周总理看到,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一样付钱嘛!”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5元钱。这样共收了20元钱。
哪里晓得过了1个小时后,笕桥机场给楼外楼经理打来了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10元钱,付中午的饭费。楼外楼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30元钱,都深深地为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当即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单仔细算了一下,总共19元5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账,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10元5角,寄给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成长与成功的事例2:
最近满屏都是周杰伦公布恋情的新闻,有人甚至喊话昆凌:“当我们18岁还在拼命攒钱为了看Jay的一场演唱会,而你在18岁的时候却拥有了整个周杰伦”,粉丝纷纷感叹青春已逝,今天和英语学习频道的小编来看看周杰伦的奋斗史吧,看着他是怎么逆袭成天王的。
一、周杰伦鲜为人知的早年艰辛
周杰伦是在台北市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母亲是个中学老师,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和母亲离了婚。正因为如此,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周杰伦3岁的时候,母亲见他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就毫不犹豫地取出家里所有的积蓄,给他买了一架钢琴。于是,童年的周杰伦被剥夺了玩的权利,所有的日子都是在钢琴旁边度过的。可每次练琴的时候,一听到窗外同伴的嬉闹声,他就总是弹得心不在焉。于是,他母亲就拿着一根棍子,站在他后面,一直盯着他练完琴。 母亲的“棍棒教育”是周杰伦弹得一手好琴,但也使得他从小就不爱讲话,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也一直不好。
周杰伦考上台北淡水高中后,由于会弹琴,他一下子成了学校里的“知名人物”。可当他的同学正紧张地准备考大学的时候,他却仍然沉溺在音乐爱好之中。在一般人眼中,他的前途一片渺茫。因为在那时,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他最好的选择是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以便日后找份好工作谋生,而音乐则是有钱人的奢侈品。显然,他们认为周杰伦奢侈不起。果然,1996年6月,高中毕业后的周杰伦一时找不到工作,便只好应聘到一家餐馆当了名服务生。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厨师做好的菜送到餐厅,再由女服务员传到客人面前。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可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客人多了,就容易把菜传错。而一旦出了错,服务生不仅要受顾客的气,而且老板还要扣发薪水。 尽管工作上的烦心事不少,但周杰伦对音乐的爱好却有增无减。每次发了工资,他就往音乐超市里跑,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买磁带上。平时他喜欢把单放机带在身边,没事就听音乐。
有一次,心情不错的周杰伦双手托着一盘菜,边走边听歌,不想,他一不小心竟与一位女服务员撞了个满怀,一盘热菜全部洒在了那位女服务员的身上。那女服务员的手被菜烫出了水泡,痛得大哭起来。餐厅经理听到哭声,立即赶了过来。他狠狠地批评了周杰伦一通,并毫不客气地罚了周杰伦2000元台币(折合人民币450元左右)。 不善言谈的周杰伦一句话也没说,泪水直往肚子里咽。要知道,他那时的月薪才4000元台币呀!而现在,一下子就被经理扣掉了一半,他哪还有钱买磁带啊!这事过后不久,餐厅的老板为提高餐厅的品位,在餐厅里配备了一架钢琴,想趁客人吃饭的时候奏乐助兴。可请来了好几位钢琴师,都因不合老板口味而被炒了鱿鱼。一天下班后,手痒的周杰伦趁老板不在,用那架崭新的钢琴演奏了一首他自己刚刚创作的歌曲,让员工们大吃一惊:这个从来不爱讲话的大男孩,竟然还会弹钢琴!
很快,这事就传到了老板的耳朵里。老板当即叫来周杰伦,让他担任琴师在大厅里弹奏自己创作的乐曲。几天后,他又通知当地的电视台,说他那里的服务员不仅会弹钢琴,而且还能写歌曲。这样一来,老板借电视台炒作,一箭双雕,不仅提高了餐厅的知名度,而且还节省了一大笔请琴师的开销。从此,周杰伦再也不用当服务员了,而是每天坐在钢琴前弹奏。刚开始,他还能弹奏自己创作的曲子,可时间长了,有些客人就要求点歌。这样,他就不得不顺着客人的情绪弹奏乐曲了。有一次,餐厅里有位客人过生日,希望周杰伦弹奏一曲轻快的音乐。可偏偏这时,另一位喝多了酒的老板却甩出一大沓钞票,说要听点刺激的。见此场面,过生日的客人也不示弱,从提包里掏出一大沓钞票,“啪”地一声摔在周杰伦的面前说:“谁怕谁呀,我要听《月光下的夜晚》!”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差点大打出手。周杰伦灵机一动,他说:“你们都是这里的客人,这些钱我不能要。现在,我来演奏一首乐曲,你们猜,谁猜对了,谁就跟着我的伴奏唱。”两位见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便欣然同意了。就这样,聪明的周杰伦先是弹了一首轻音乐,让过生日的客人猜中,之后又弹了一首怪异的交响乐,让喝醉酒的客人猜中。几曲下来后,双方都十分的满意,不但没有打架,反而还相互的对唱起来。这样,餐厅的气氛一下就缓和了下来。老板十分高兴,当即给周杰伦涨了工资,月薪7000元台币。
二、卖歌求生,刘德华不愿唱他的歌
1997年9月,周杰伦的表妹替他在当地一家电视台的一个娱乐节目——《超猛新人王》报了名。当时,该节目主持人吴宗宪也是阿尔发音乐公司的老板,他安排周杰伦表演钢琴伴奏,并允许他带一位歌手演唱。 参加表演那天,周杰伦穿着一身休闲装,戴着一顶鸭舌帽,帽檐压得低低的,打扮成一副酷相。不想,演出一开始,他伴奏的音乐,让和他配对的歌手唱起来非常难听。顿时,场下嘘声四起……
周杰伦演砸了。这时,刚好站在评审旁边的吴宗宪顺手拿过歌谱看了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甚至有点放荡不羁的年轻人写起歌来,不仅歌谱得十分复杂,还抄写得工工整整。出于好奇,节目做完后,他便邀请周杰伦辞职后到他的音乐公司写歌。 虽然,周杰伦当时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演砸了还受到主持人的青睐,但一听说可以专职写歌,便欣然同意了。刚进音乐公司时,周杰伦的职务是音乐制作助理。这个工作可是说是什么杂事都得做,其中,帮同事买盒饭就是他每天的“保留节目”。他知道自己是新来的,要想在音乐公司混口饭吃,就要帮同事多“跑腿”,所以他总是很勤快。有一次,公司为一位香港大牌歌星制作唱片。由于录音棚的人多,又比较分散,周杰伦一时没办法数清楚一共有多少人要吃盒饭。为了不落下一个人,那天他从中午12点钟一直买到下午3点钟,来来回回跑了四五趟。最后,他自己竟连口水都喝不上,而录音棚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帮他。吴宗宪把这些看在了眼里,心想:这个年轻人做事踏实,不怕吃苦,但他老是这样忙,哪有时间写歌呢……于是,他给周杰伦配备了一间办公室,并起名为阿尔发音乐工作室,让他专心创作歌曲。从此,这个狭小的地方成了周杰伦放飞梦想的平台。尽管他的薪水只有5000元台币,但他对音乐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哪怕是在录音棚外,他也能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因而,他工作起来如鱼得水。由于周杰伦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音乐根底,他很快就创作出大量的歌曲。但总让吴宗宪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他创作的歌词总是怪怪的,音乐圈内几乎没有人喜欢,所以呢,他总是失望地将周杰伦的手稿放到一边。一次,周杰伦又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吴宗宪审读。这次,吴宗宪见他得意的样子,便想激他一下。拿到手稿后,他连看都不看,便将那首歌曲揉成一团,随手丢进身边的垃圾桶里去了。看到这种情景,周杰伦什么话也没有说,转身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他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
但这位不服输的年轻人知道,放弃就意味着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于是,他继续创作,第二天,第三天……他以每天一首歌的速度进行创作。一连七天,吴宗宪每天早上八点钟上班时,总能准时见到周杰伦的作品。终于,他被这位小伙子的天赋和勤奋深深地感动了,答应找歌手演唱他创作的歌曲。1998年2月,周杰伦又创作了一首名为《眼泪知道》的歌曲。这次,吴宗宪决定将这首歌推荐给当时的天王级歌星刘德华演唱。不想,歌词转到了刘德华的手上时,他只轻轻瞟了一眼,便连连摇头说:“眼泪怎么会知道,眼泪要知道什么呢?”就这样,不欣赏这些歌词的刘德华当即拒绝了演唱这首歌曲。之后,周杰伦又为当时火爆华语歌坛的张惠妹写了一首歌——《双截棍》。他想,张惠妹比较前卫,应该比较容易接受他创作的歌曲。然而,没料想,他精心创作的《双截棍》竟被张惠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一次次失败后,一直渴望在歌曲创作方面有所成就的周杰伦迷茫了,他甚至怀疑自己的音乐之路到底还能走多远……
三、自谱自唱,打工仔成了当红天王
就在周杰伦的创作热情受到沉重打击的时候,他的老板吴宗宪给了他极大的鼓励。长期从事音乐制作的吴宗宪看到了周杰伦对音乐独特的理解力。于是,他决定给这个才华横溢的小伙子另一次机会——让他自己走上舞台,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1999年12月的一天,吴宗宪将周杰伦叫到办公室,十分郑重地说:“阿伦,给你10天的时间,如果你能写出50首歌,而我可以从中挑出10首,那么我就帮你出唱片。”周杰伦一听老板要帮自己出唱片,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是“嗯”了一声,便低着头走了出去。 回到阿尔发音乐室,周杰伦兴奋不已,但他并没有急于动手写歌,而是跑到大街上买回一大箱方便面。他想,就是拼了命,也要做最后的挣扎。因为他知道,老板给他的机会也许就这一次了。接下来,周杰伦就呆在音乐室里开始创作。那段时间,他几乎是一首接一首地创作,每写完一首,就像生下一个孩子一样,高兴得不得了。而每当他疲惫的时候,就在房间的某个角落里打个盹儿,醒来之后继续下一首歌曲的创作。周杰伦的母亲见儿子几天不回家,特意赶到公司来看望他。她见儿子通宵达旦地工作,每天就吃点方便面,心疼不已。于是,她拉着儿子到公司附近的一家餐馆,点了满满一桌菜,直到看着儿子吃光后,才放心地离开。之后,周杰伦又一头钻进了阿尔发音乐室…… 就这样,仅仅10天时间,周杰伦真的拿出了50首歌曲,而且每一首写得漂漂亮亮,谱得工工整整。面对这种惊人的创作速度,吴宗宪无话可说了。接着,他从周杰伦创作的歌曲中挑选出了10首,准备制成唱片发行。经过大半年时间的精心制作,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JAY》制作出来了。直到那是,他才真正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追求了近20年的音乐终于有了眉目,而且还是由自己亲自演绎的,这实在是出乎他意料的事。尽管他还不知道他的唱片在市场上是否卖得动,但他还是为之兴奋不已,这毕竟是他的第一张专辑,也是他用血汗换来的啊!2001年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一天说不上两句话的小伙子居然一鸣惊人。他的第一张专辑刚一上市,就被歌迷抢购一空。在当年的华语流行音乐大评选过程中,《JAY》一举夺得华语流行音乐金曲奖的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最佳制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三项大奖。2001年12月,周杰伦第二张专辑《范特西》横空出世,并再次风靡了整个华语歌坛。2002年初,在第八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评选过程中,周杰伦又一举获得2001年度“最受欢迎男歌手”奖。仿佛一夜之间,华语流行歌坛几乎被周杰伦一个人的声音统治了。他纯正的音乐曲风,桀骜不逊的外表和他“莫须有”的绯闻都成为年轻一代歌迷热烈追捧的焦点。在他的每次演唱会结束后,就连十几岁的小女孩都会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触摸他刚刚坐过的钢琴椅……这位出道不到一年的年轻人俨然成了歌手乃至整个华语歌坛超重量级的小天王。从一名餐厅服务员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当红小天王,周杰伦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说:“明星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做,只要你肯努力。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我不服输的结果。”
成长与成功的事例3:
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46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在2013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英特尔排在第183位。来看看英特尔诺伊斯的创业故事和英特尔公司的成长历程。
最牛“三人团”创业的楷模。
对美国人来说,1968年是灾难性一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被暗杀,6月5日罗伯特·F。肯尼迪被枪击,它也是越南战争的转折年份。一则不起眼的商业新闻是:1968年7月16日,英特尔公司成立。在1/4世纪之后,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的一位专栏作家却把这则不起眼的商业新闻拔高到与前三者同样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它更为重要,这位专栏作家认为那一年只发生了两件大事,英特尔创立就是其中之一。
英特尔(intel)是“集成电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缩写,同时也含有“智能”之意。除了鲍勃·诺伊斯和戈登·摩尔两位创始人,安德鲁·格鲁夫是首批公司职员之一,格鲁夫成为英特尔公司CEO之后,他也被称为英特尔的共同创始人。
英特尔的创业故事,简单概括就是诺伊斯、摩尔、格鲁夫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三人团创富故事,而又属格鲁夫在场时间最长,从创业之初到2005年辞去董事长一职,历时47年。
英特尔的辉煌创业史中,诺伊斯、摩尔和格鲁夫三人团精城合作的故事最为人传颂,三者各有千秋,都名留青史。担任管理角色之后的安迪·格鲁夫尤其喜欢德鲁克的书,他认为《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最好的书,我最喜欢的书,”因为书中描述了一位“理想的董事长”,这个人实际上三人合一:一个善于对外交往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善于行动的人。他把书的这一章复印了两份,一份给摩尔,一份给诺伊斯,因为他觉得这是对他们三人组合十分贴切的描述。诺伊斯是善于对外交往的人,摩尔是善于思考的人,格鲁夫则是善于行动的人。不过,当诺伊斯和摩尔渐渐淡出公司时,格鲁夫又不得不把三者角色综合为一体。
英特尔第一任董事长、为英特尔的成立提供种子基金的亚瑟·洛克在2001年1月时曾评论说:“要想获得成功,英特尔不仅需要诺伊斯、摩尔和格鲁夫,而且需要他们那样的排列组合。”诺伊斯启动了英特尔,由于有之前肖克利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所取得的成绩,他是银行家们信赖的人。摩尔是技术大师,格鲁夫则将技术与管理才能完美结合,成了一个高科技公司的管理专才。
三人团的模式,一个定格公司文化,一个引领技术,一个负责执行。一家高科技企业成长壮大,最后成为巨人企业,人们总是强调技术和战略,其实第三人的力量不容忽视。精神领袖是必须的,技术领袖也需要,执行方面的管理专长,也必须要有一等一的高手。后面章节中我们会看到谷歌两小子联合施密特壮大谷歌,苹果公司技第三人斯卡利,雅虎第三人库克,微软第三人鲍尔默等案例,都是三人团的有效运用模式。
技术领袖、精神领袖,再加管理专才这样的组织架构,在硅谷公司中并不少见,但商业本就瞬息万变,没有哪种模式能一劳永逸,成功事例并不多,英特尔是几近最完美的案例。当然,英特尔模式还有所不同,第三人是内生性的,在公司发展中管理技能越加成熟,而不是从“旧世界”聘请管理权威。微软的鲍尔默的角色也雷同,他们的管理才能与企业共生长。
三人团的带头人诺伊斯的创业故事。
诺伊斯1927年12月12日出生,比摩尔大两岁,比格鲁夫长9岁。像摩尔一样,到快高中毕业的时候,诺伊斯才“觉得也许我有一点非凡的能力”。诺伊斯以优等生成绩从格林维尔大学毕业,取得数学和物理学双学位,后考取了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固态物理学。1954年博士毕业后,贝尔实验室、IBM研究室都给诺伊斯提供了职位,但他谢绝了。诺伊斯选择了相对不那么知名且薪水更低的飞歌公司(Philco)。飞歌公司以生产收音机和电视机闻名,半导体研发团队仅为30人,诺伊斯更喜欢做小池塘里的大鱼,他认为飞歌公司缺乏顶尖的研发团队意味着更好的机会,这明显优于IBM或者贝尔实验室。
与1954年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差不多同一时间,诺伊斯开始了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次行业协会的会议上,诺伊斯所做的报告给肖克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1955年底,肖克利在全美寻找自己需要的顶级年轻专家的时候,他在自己的本子上写道:“诺伊斯——飞歌公司,对于面接触晶体管有一定的认识。”肖克利认为诺伊斯是飞歌公司唯一一个值得搜罗的科学家。
诺伊斯在投靠肖克利的数周内,就开始领导一个由六名资深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后来,肖克利要求公司按照技术职务排名所有的高级员工时,诺伊斯成排在最前面。
被不断打击、羞辱,已忍无可忍之后,朱利斯·布兰克、维克·格林尼许、吉恩·霍尼、尤金·克雷纳、杰伊·拉斯特、戈登·摩尔和谢尔登·罗伯茨七人小组决定从肖克利半导体公司集体辞职共同创业。在选定投资人时,专家给这七人的建议是:他们中间没有领导者,应该再找个领头人,于是七人想到了诺伊斯,鼓动诺伊斯辞职,“八叛将”正式成立。
七人小组里在先前公司的组织架构中,只有两人不属于诺伊斯管理,诺伊斯是当然的领导人选,集体创业的融资顺畅了不少。1957年9月,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诺伊斯担任总裁,1年多后,诺伊斯发明了举世瞩目的集成电路。1968年7月,英特尔公司成立,诺伊斯担任首席执行官。随着英特尔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统领全球半导体业,有人把诺伊斯称为“硅谷之父”。1990年,英特尔决定把设在圣克拉拉的公司总部大楼命名为罗伯特·诺伊斯大厦,也就是知名的RNB。
摩尔和格鲁夫并没有因为诺伊斯耀眼的光环而失光失色。
戈登·摩尔1929年1月出生在美国加州的旧金山,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后在加州理工大学获得物理和化学两个博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中期,摩尔也是被肖克利选择的青年才俊,他毫无犹豫地加入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
仙童半导体公司共同创始人、作为“八叛将”之一的摩尔起初是技术部经理,后执掌研发部。摩尔的性情沉着、平静。在科研工作上,摩尔各方面都同诺伊斯一样,是个了不起的工程师。后来摩尔与诺伊斯搭档,共同成立了英特尔公司。
英特尔1968年成立,从诺伊斯进入公司起,他的头衔是总裁和财务总监,而摩尔是副总裁。从头衔和雇员顺序来看,诺伊斯排第一,摩尔排第二,意味着摩尔向诺伊斯负责。事实上,按他们的股份所有权和在公司的领导作用来说他们是平等的。英特尔于1971年上市时,诺伊斯和摩尔是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他们两人加起来拥有超过1/3的股份,他们因此也迈入了亿万富翁行列。1974年在诺伊斯卸任,摩尔接过了英特尔CEO职位,在摩尔主导英特尔十几年的时间里,以PC为代表的个人计算机工业萌芽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格鲁夫其实对诺伊斯并不怎么感冒,认为他的管理手法太粗糙,但对摩尔却钦慕有加。格鲁夫是倾倒于摩尔的人格魅力,最终决定加入仙童半导体公司,从而有机会成为新创英特尔公司三驾马车中的最后一员。
格鲁夫把摩尔描述为“一个没有架子的聪明的家伙”,很少有人会不赞同这样的描述。摩尔是大家所熟知的“人见人爱”式的人物。假如你向他咨询一个问题,他会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的答案干净利落,一语中的。尽管摩尔有很多可以夸耀的成就,但他从不吹嘘。也就是说,他看上去是一个很可靠的人。尽管有技术上、管理上的才能,不过,摩尔最为人知的还是他提出的“摩尔定律”。
1965年的一天,摩尔离开硅晶体车间坐下来,拿了一把尺子和一张纸,画了个草图。纵轴代表不断发展的芯片,横轴为时间,结果是很有规律的几何增长。这一发现发表在当年第35期《电子》杂志上,这也是摩尔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文章。后来被定义为摩尔定律可简单描述为:微处理器芯片的电路密度,以及它潜在的计算能力,每隔一年翻番。1975年,摩尔做了一些修正,将翻番的时间从一年调整为两年。实际上,后来更准确的时间是两者的平均:18个月。
摩尔与格鲁夫搭班子共同管理英特尔公司时,发生了商业史上的一次著名对话,这也是英特尔何以成就伟大的原点。那是1985年的一天,49岁的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在办公室里与董事长兼CEO戈登·摩尔谈论公司的困境,那时英特尔只是一个年销售额为16亿美元的半导体存储器公司,在廉价的日本存储器产品攻城略地的大趋势下摇摇欲坠。
摩尔问:“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格鲁夫犹豫了一下答道:“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摩尔目不转睛地望着格鲁夫说:“那为何不走出这扇门,然后我们自己动手?”
其后,格鲁夫开始了那个著名的“偏执”战略:砍掉存储器生产,将微处理器确立为新的战略重点。这个“偏执”的举动最终使标有“英特尔”字样的微处理器被装进了世界80%以上的PC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一术语也因格鲁夫在专著中对这次战略实施的精要概括享誉管理界。
正是格鲁夫付出的努力推动了英特尔理所当然地跻身于优秀管理企业之列。硅谷最知名的风险投资家约翰·多尔曾说,格鲁夫使英特尔成为世界上管理最优秀的技术公司。此前,半导体行业一直饱尝管理不善之苦。
格鲁夫27岁时加入仙童半导体的研发部,并且在那里获得了日后伴随他35年的各种评语:积极进取、自律性强、不圆滑、不让步、火爆脾气,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说诺伊斯是英特尔的灵魂,摩尔是心脏的话,那格鲁夫就是公司的拳头了。“他连自己的母亲都敢解雇”,这是一句格鲁夫的诋毁者和崇拜者都很喜欢说的话。
成长与成功的事例3个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