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必会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6-11-10 11:09

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高考地理必会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高考地理必会知识点(一)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此处需要注意,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2)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

(3)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极昼(夜)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

2、地方时与区时:

地方时

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

正午太阳高度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南、北极点不计地方时;东早西迟;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的计算:

①求经度差

②把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

③东加西减: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面,加上时间差;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面,减去时间差。

2016高考地理必会知识点(二)

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4)地球公转速度

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

2016高考地理必会知识点(三)

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1、昼夜更替:

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2)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

(3)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极昼(夜)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

2、地方时与区时:

(1)地方时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

正午太阳高度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南、北极点不计地方时;东早西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地方时的计算:

①求经度差

②把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

③东加西减: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面,加上时间差;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面,减去时间差。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

1)以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2)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西方向各取7.5°,合计为15°,该时区称为中时区(或零时区)。

3)以中时区为起点,向东、西方向各划分12个时区。180°经线是东、西十二时区共同的中央经线。

注意:中时区、东西十二区的特殊性。

②区时

定义: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

中央经线=时区数×15°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西五区的中央经线是75°W

区时计算:

求所在地的时区

求时区差东加西减:

若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东面,加上时区差;

若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的西面,减去时区差。

2016高考地理必会知识点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