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谈判案例3篇
商业谈判是最常见的商业活动之一,在买卖交易、企业兼并、技术引进乃至 各种商业冲突中, 人们都可能采取谈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收购谈判案例,供你阅读参考。
收购谈判案例篇1
2月9日早上,魅族创始人黄章在微博上写下这几个字:“事情算是办好了”。
从去年10月开始就传得沸沸扬扬的阿里入股魅族一事终于公开:阿里斥资5.9亿美元入股魅族,海通开元基金跟投6000万美元。这是魅族第一次引入战略投资者,也是阿里巴巴自上市以来金额最大的一笔投资。
在三家合作体系中,阿里提供底层服务,通过阿里云的大数据挖掘,制定智能平台的标准,打造一个智能云的底层系统,将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开放。魅族是阿里在此方面的第一个合作伙伴,魅族将阿里的智能云平台和魅族自己的Flyme系统打通,提供最适合阿里智能云平台的手机产品。
收购谈判案例篇2
4月13日,据国外媒体报道,传中国人寿已投资共享型打车软件鼻祖Uber2亿美元融资。此前Uber于2009年8月获得20万美元种子轮,最近一轮于2015年2月获得10亿美元融资,目前Uber估值已超400亿美元。
自2013年11月进入中国市场,Uber在中国的本地化进程一直倍受诟病,而去年底百度战略投资Uber,也将合作的重点放到了本地化,双方将就拓展中国O2O服务展开深度合作。
以Uber的角度,它在国内需要一个能够在政府方面说话的合作伙伴,并且在软件上,用百度地图替换Google地图,将服务接入百度地图和百度移动等装机量亿级的App,纳入百度钱包支付体系,对其本地化体验都有很大的提升。
Uber在中国的传闻一直未断,滴滴快的合并之后,就有传闻称Uber将收购或合并易到用车,也曾传闻与本土拼车企业嘀嗒拼车将展开合作。可以看到,一系列的合作或者传闻都是以增强Uber在中国的本土化为目标的。
中国人寿在保险方面拥有强大的资源,此前,其已经与微微拼车和嘀嗒拼车合作推出了专门针对拼车领域的保险产品。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乘他人的车辆出行都会有安全方面的顾虑,而此类拼车保险的推出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了这一顾虑。此类保险在本土出行市场的竞争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体验。
收购谈判案例篇3
4月16日,58同城战略入股赶集网,双方将共同成立58赶集有限公司。58同城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完全稀释后),其中包含3400万份普通股(合1700万份ADS)及4.122亿美元现金。根据双方协议,合并后,两家公司将保持品牌独立性,网站及团队均继续保持独立发展与运营。
赶集网此前共获得五轮融资,包括2009年获得蓝驰创投的A轮投资800万美元;2010年,获得诺基亚成长伙伴基金和蓝驰创投的B轮投资2000万美元;2011年,获得今日资本和红杉资本的C轮7000万美元投资;2012年,获得来自中信产业基金,OTTP及麦格理的两轮融资总规模9000万美元D轮融资。2014年8月,赶集获得E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2亿美金,投资方为老虎基金和凯雷投资集团。
此次接受58同城的战略投资,意味着两家分类信息平台多年的激烈竞争即将告一段落。作为信息分类行业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公司,战略合作后将获得分类信息市场的绝对份额。
收购谈判案例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