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感悟心得

发布时间:2017-06-12 11:46

我在最近又温习了一遍《于丹论语心得》,突然觉得她就是在针对我的心境所写的,她写出了我心里想说又写不出来的话,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来解读《论语》,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于丹论语感悟心得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篇一

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

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当然,要达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

正如我的境况,我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在一个有近300名教职员工的学校里曾经是个引领者,来到这里,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曾经的辉煌不在,孤单而无奈,如果沉湎这些,就是抱头痛哭都不为过,但是想想,有得有失,关键是我得到的是我最想要的,失去又有什么可惋惜的呢?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得失就在转念之间。你的心田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剧烈的、宏阔的、声张的、外在的情势,而尊敬恬静的、心田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刻,可以或许不失去自我,可以或许做到最佳,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顿时,心静谧下来。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已步入不惑之年,对人对事已接近淡然,虽然有些人有些话触到敏感的心灵,难免有些黯然,但我总是愿意把它往好处想,不争不恼,一笑而过,

“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想开些,何必计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也有很多的感悟,现在,对学生也是宽容很多,因为我自己有孩子,她也曾因为老师的原因哭倒在我怀里,我的心也曾痛过,我不想别人的孩子也因为我哭倒在别人的怀里,所以每句话我都掂量一下我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吗,结果失误减少了很多。

另外,我知道孔子教书有好些特点。从某些方面说,孔子是一个好教师。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

首先他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颜回、曾参的粗衣淡饭。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孔子一再表扬。宰予懒惰,夸夸其谈,孔子严厉地责备过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的劳动热情,都是他的光辉面。原始的孔子,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其次,孔子教书能了解学生们的优缺点以及他们的特长和个性。曾参的德,子路的勇,颜回的好学,子贡的聪明,孔子常常能信手拈来,并提出“因材施教”。他是温和的,如春风拂面,从来不训斥学生,我也悟道并不是老师声嘶力竭学生就会按照你的要求来的,有时需要的只是绕指柔,我读《心得》,学孔子,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论语》通知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以文言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聪慧,以聪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排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仍能让人体悟到经典的聪慧与温暖。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篇二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反复用温柔强调它的伟大之处,真正的经典是温柔的,他就在你身边,看起来很近,没有长篇大论,却细水长流般融入读者心中。

其中几句话,对我影响颇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苍天还用说话吗?她无声无息的使四季变换有序进行,养育了世间万物,她需要说什么呢?这几句话,把天地的包容写的极致,天地人,三者融合为一体,这不正应该是我追求的吗?

还有孔子对于勇的理解“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忧、惑、惧对应的仁、智、勇,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每一个的实践,都极其困难。需要很长时间内部消化。

孔子强调自身的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何等的修为。他一生的坐标是“十五治学,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里我对“二十不悔,三十而立”最有感触。我正处在二十岁,我对自己前二十年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不能说没有悔。但是,我现在对自己的选择和作为都接受,我就认为我,做到了“二十不悔”。至于“三十而立”我也有了新的理解。以前我想像的“三十而立”是在社会立足,有车有房有存款有地位。想想看真的太狭隘了。“三十而立”不是“三十而富”如果一个人把目标定位在三十岁有房有车,多数人可能觉得他把目标定高了,但是实际上,这个目标太低了。一个人一生中做的最伟大的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还完了房贷啊。“三十而立”立的是心态,是内在的坚定从容,在三十岁的年纪,内心可以在复杂混乱肮脏的社会中不惊不怨,不被世界左右。用温柔的方式,处理世界的一切变化。这才是“三十而立”吧。让我们在此约定,到了三十岁,再来翻看论语,到时候再体会不惑与知天命,也许更有不一样的理解罢。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篇三

暑假期间,细细品味了《于丹论语心得》,对整个人生有种大彻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不如意,每当我们深陷于烦恼漩涡时,总是不停地抱怨,不停地懊恼,不停地遗憾……现在回想自己在遇到烦恼时所出现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感到有些羞愧和无知。在细读此书后,我深深体会到于丹对《论语》的那种简单,明亮,快乐的感悟,正如她所说:“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论语》的道理是温暖的,朴素的,自然的,孔子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平和朴素的生活态度,帮助迷途的世人指引了生活的方向,开启了心灵的明灯。

于丹教授从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方面,向人们揭示了《论语》的真谛,让我们知道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在现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由于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空虚。这些问题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尤为突出,在拜读了此书后,回想自己这二十四年短暂的人生经历,虽然不算虚度,但也没有过得那么的有意义。我对此书的心灵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两个章节的感悟颇深。

心灵之道——人生百年,孰能无遗?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承认并且顺应”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传递给我们最朴素的生活态度和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承认”即人们在遇到人生遗憾时应持有的态度,正确面对遗憾,不逃避;“顺应”即使得人们学会怎么样处理所遇困境,不要纠缠其中,不强求,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正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人生的坎坷无奈,心灵的波荡起伏,灵魂深处隐藏着可怕的多面性,让自己体味着人生的“五味”。直面认识人生所遇见的遗憾和困难。世界上最难净化的是心灵,我们用眼睛看了太多的凡尘俗世,却完全忽略了眼睛内省的作用。人的眼睛有两种作用,一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区发现内心。在为生活奔波,为工作苦恼,为未来发愁时,不妨时常留出一小片寂静之地,让一股清泉沁润心灵,让一丝阳光温暖心灵。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困惑时感悟人生的真谛,郁闷时追寻心灵的精髓。

人生之道——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你怅然泪下。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够在短暂的生命里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呢?在粗略的人生坐标上,每人个都有着几个重要的阶段。《论语》提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每一个阶段都给人们人生发展的一个大致长度和方向,只是人们想要以怎么样的方式到达每个阶段的终点,这个是人们自己决定的。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中,把生命中尽可能把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或者玄而又玄的东西。只有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三十”才能“立”。而这种“立”并不是以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衡量是否成功,而是一种内在的心灵标准来衡量你的生命是否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超乎功利去完成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三十岁以后的“不惑”之年,我们就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书中提到:“人的内心就像一栋新房子,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到最后才发现,家里已经没有空间放自己了。”所以,我们要敢于舍弃并且知道如何舍弃。“五十而知天命“,到这个时候,人的内心已经淡定从容,不怨天,不尤人,以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六十而耳顺”,能够悲天悯人,理解和宽容他人。“耳顺”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境界,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的境界。一个人能够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开阔,不管是看到无法理解的人或者事物,都能以一种“我是他(他们)或她(她们)或者它(它们)的一部分,我能够融合到所有存在在世间的一切。”“七十二而从心所欲”,我理解为这个阶段的人应该回到童真年代,即“返老还童”,从二十岁直至七十岁,人们已经能够把社会的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只有重新拾回儿童时代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生活的心境和生活态度,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这也许应该是所有人的一种人生规律,最后的终点即是最原始的起点,我们应该承认并顺应,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的完整的生命。

通看此书三遍,受益匪浅,回味无穷。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的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应该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于启示和意义!

于丹论语感悟心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