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课教育随笔

发布时间:2017-04-11 15:36

新《课标》中提倡并鼓励学生多样化计算,这样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并矫正过去算法的“一统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课教育随笔,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级数学课教育随笔篇一

上学期,我充分领略了一年级课堂。一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但课堂上往往出状况,有些确实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刚开始上课时,我就是在整顿纪律和教学知识相间的过程中度过的。一节课上下来,真是腰酸背痛,一个字"累"!

后来,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握好一年级的课堂纪律,通过向其他老师讨教经验以及多次试验,我觉得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被表扬,同样是有同学不遵守纪律,如果我用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来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评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还准备了很多小红花,小星星,糖果等,用来奖给表现好的学生,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有时做题目我会用小组比赛的方法来调整课堂纪律,效果也不错。不论是纪律方面,还是发言方面,哪个同学表现得好就给他所在的这一组加一颗星,如果哪个同学不遵守纪律就给他这组打个叉,下课后,一个叉抵一颗星,看哪组的星最多,这组就是胜利者。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礼物送给他们或者给他们一些小奖励,这样一来,他们会觉得非常光荣,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会有所提高。上课纪律好多了,我又上得轻松,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很多。

这学期我继续沿用上学期的方法,另外,我经过上学期的观察,发现有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能力上,表现突出,于是,我把这些学生安排在各小组担任小组长,负责小组内成员的纪侓、学习及作业完成情况。这样,以学生管理学生,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作为老师,我们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要用赞美的眼光去看他们,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

一年级数学课教育随笔篇二

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问学生 “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学生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我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来。这样对平面图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一年级数学课教育随笔篇三

填未知数这一内容,是在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节的,在这一节里,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是重点,而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已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对10以内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从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说,与10以内的减法一样,属于同等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又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课前我先安排了猜一猜的环节。猜一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填未知数的有关知识。填未知加数是所在章节的难点知识,因此,我设计由抽象到具体,由对口令到数的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让学生以此为生长点,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圆珠笔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大胆尝试。教学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动口、动脑,形成多向信息交换与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又通过语言表达,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7+()= 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渐进原则。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如圆珠笔图和小旗子图就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对这一内容的编排,教材上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用实物图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表现为“A+( )=B”的呈现形式,这容易使学生得到不完全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的练习题中又增加了( )+A=B的形式。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对填未知数这一学习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也作恰当的渗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得出在“7+()=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接着再通过问题提示让学生增画小旗,并在“6+()=8”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

在填这个未知数时,学生思考了多种理解,无论是利用分解、组成还是减法计算的方法,但最后都能得出相同的答案。他们的算法虽各不相同,但其多样化的算法正反应了新《课标》中提到的“算法多样化”。在新《课标》中提倡并鼓励学生多样化计算,这样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并矫正过去算法的“一统化”。

另外,本节课还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如何去检查答案是否正确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学课教育随笔篇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在教学中我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告诉学生我手里有一张卡片,上面画着一个图形,图形的样子怪怪的,它有三条边,三个角……让学生根据我所形容的猜出我手中的图形是“三角形”,同样还有正方形、长方形、圆,这样的设计我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对所学的图形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而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数学做好了铺垫。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都适合用这种教学方法,因为有些知识非常的零碎,不容易教师把握,可一旦老师将课堂引进成“猜”这样的情景,那么知识就会显得很有吸引力、很有魅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使得数学课堂在很快的时间内,受到授课老师的控制和把握,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年级数学课教育随笔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