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
在时间的隧道里,我们与父母渐行渐远,所以行孝要趁早。读完龙应台目送文章的你,该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篇一
偶然机遇之下,看到了《目送》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虽然我们还未曾到达那个年龄,但是却能感受到那种无奈的心情。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但当时间到达那个点时,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如今的我们享受着父母的爱,却理所当然,或许还有些不以为然,所以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篇二
龙应台的《目送》是本难得的好书。在你看完前几篇,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忍心读下去,读完了,就没得读了。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是她个人的情感。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只是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觉得在美丽文字的背后,龙应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时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这个社会是需要关怀老年人的。虽都说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迟暮,美人易老时。那是一个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时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时刻。那时,多少预示了人生的悲怆。或者,说的白一点,人,要有个好死!
我非常喜欢《(不)相信》中所写的,假如我笼统的隐晦的表达的话,那就是理想主义堕落为现实主义,而转向实用主义的过程。是理想沿着这一路线演变而归于世俗的过程。龙应台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话。我想他是尊重这位弘一大师的。我猜测,她应该非常佩服佛家的圆寂。因为这是将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从容面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似乎应对那些主动舍弃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正像苏格拉底所说,“踏上死亡之途”与“继续存活”,“孰优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当我们对生老病死充满疑惑时,李叔同在临终前“悲欣交集”四字绝笔及偈语或许告诉了我们他的人生体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篇三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习录》
很快便读完了这本《目送》,这是继《亲爱的安德烈》之后,读过的第二本龙应台的书。很喜欢她的文字,淡淡的细腻,轻柔的笔触,却总能打动人内心最柔弱最深藏的情绪。
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有许多的“基础课程”,面对亲人死亡是其中一种。很多年前听到过一句话:死者无知啊,痛的是活着的人!一直印象深刻。三毛也曾说过,她不死,只要她爱着的人有一个尚在人世,她便不能死去,连神也不能夺去她的性命,想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然而,生命有数,我们无法左右,所以作者“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面对疾病,尤其是面对可能缠绕一生的慢性疾病,仿佛更能体会作者的那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也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是“伤逝”和“舍”,然而,再多的遗憾与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与伤口,带着爱和释怀去与生命和解。
感触最多的恐怕便是作者关于母亲的叙述了。八十多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似地惶惑无助,记不得自己的亲人,甚至记不得自己。说话经常断片儿,不停的重复说过的话,走路颤颤巍巍,时常小心翼翼,就连说话也是怯怯的,读着都让人心疼,读着就想起了自己的亲人。
我们处在最理直气壮的年龄,不依赖,不顺从。父母的叮咛,我们一顺嘴便能顶回去;如果我们有孩子,他们年龄还小,心情不爽时或许还会训斥几句。可是,当我们老了呢?是不是也像作者的父母那样,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活的战战兢兢?
不要忤逆父母,即使你认为他们有多不理解你。请我们,对父母温柔。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目送读书心得体会3篇
2.目送读书心得600字精选3篇
3.龙应台散文目送读后感3篇
4.读龙应台目送有感3篇
5.目送 龙应台读后感3篇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