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教育论文_环境素质教育论文
环境教育最有效的形式是在环境中进行教育,使得具有特殊环境资源的环境教育基地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环境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篇一
《 浅析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反思 》
论文关键词: 环境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实施反思
论文摘要: 文章对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与实施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环境本身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是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环境教育本身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但涉及国家的教育制度、人们所受教育的程度,还涉及一个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既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又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尤其有助于中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
一、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1999年6月1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把课程的决策权部分下放给学校的课程政策,从政策层面上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证。可以说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
“校本”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金洲教授从三个面理解它的含义: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1]。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基尔宝克(M.Skilbeck)早就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2]
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墨伦(McMull)等人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一词并加以阐述。由于不同的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反映出不同的侧面,杨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关键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校本,二是课程开发[3]。他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大致的归纳: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作为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作为课程开发的一种结果;作为课程开发的一种过程;作为课程变革的一种新模式;作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不同的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不一,分歧较大。
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现状的客观需要为目标,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资源,提高本地区学生环境意识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以适合当地环境都教育开展为目的,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地学校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参与开发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环境教育课程。
二、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首先,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环境教育课程开发工作组,确定参与课程开发人选,建立学校领导、教研组或年级组、任课教师三级开发网络,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在人力、物力、经费、信息、时间方面提供保障与支持,协调与课程开发有关的各项工作,保证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其次,课程开发工作组应根据环境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组织参与的教师及相关人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大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相应部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和其他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等内容的培训,使参与人员对环境教育和课程开发有所认识与掌握,使教师在观念和行动上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由教育研究的“消费者”转变为教育研究的“生产者”。组织他们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学校的内部情境与外部情境进行分析。因为学校情境分析是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首要前提。
再次,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内容范围的选取是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基础的。鉴于此,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与《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为依据,结合对学校内部与外部情境分析的结果确定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
最后,在内容的选择上不能闭关自守,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对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等资源,我们应当进行充分挖掘,选择适合于提高中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要防止出现“大而空”的现象,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身边事物,那么,再好的课程也是毫无意义的,开发出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也就不能体现出它的区域性、民族性等特征,更不能体现出“校本”的理念。
一般情况下,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由本校开发。学校能独立开发的坚持独立开发,不能独立开发的要考虑校际合作开发,建立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才能有助于课程开发的进行,使开发出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实现所需目标。
三、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课程开发过程,二是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4],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组织模式目前一般公认的主要有两类,一是多学科模式(multi-disciplinary model),也称为渗透模式(infusion model),是依据课程目的与目标,将适当的环境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学科的课程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一是跨学科模式(inter-disciplinary model),又称单一模式(single subject model),是从各个领域中选取有关环境科学概念、内容方面的主题,将它们结合为一体,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其模式图如下[5]。
环境教育课程的两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跨学科模式具有如下优点:在课程编制上具有完整的概念结构,较易系统编制各部分内容;在课程实施上,较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在适用阶段方面,较适用于较高年级,尤其是中学以上阶段的教学;在课程评价上,多学科模式因环境内容分布在各学科之中,不易于作综合评价,而跨学科模式较易于课程的综合评价;在师资培训上需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数量较少;在经费方面,依赖于课程发展的状况预算,相对于多学科模式来说经费开支少;跨学科课程模式可以避免多学科模式分散于各学科的相关知识的重复教学与学习[6]。因此,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利用何种模式,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进行。
四、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1.注重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持续性。
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就需要长期地、广泛地和深入地坚持下去,而不仅仅是编写出一两本相关的教材或简单地开设有关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就能彻底解决环境教育的问题。因此,在注重课程开发持续性、实效性的同时,更要注重课程实施的持续性。
2.加强与其他地区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的横向比较。
要注重加强与其他地区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的横向比较,充分借鉴、吸收国际和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和教训,及时了解研究发展动态与趋势,弥补自己在研究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环境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3.加强本土化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就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而言,一方面环境教育的开展在我国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另一方面对于本土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在哪里?有人认为当代中国根本就没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范,一旦离开了西方的理论话语,就几乎没有办法说话[7]。另外,对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方面,如何进行课程开发体系的评价?针对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如何才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科研工作者与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13.
[2]The 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OECD,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is Cedex:OECD,1997,11.
[3]杨平.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7.
[4]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462-463.
[5]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455-460.
[6]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462.
[7]张灵芝.试析当代中国课程理论失语现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篇二
《 试论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对策 》
论文关健词:环境教育 现状 对策
论文摘要:尽管环境教育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开展,但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加强环境教育:,树立和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每一位环保工作者的职责,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对环境.教育提出了若千建议。
1、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环保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基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以提高在职干部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一为目的的专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
1.1成人环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与事业要求尚有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
1.2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专业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2003年统计,全国己有近200所各类高校开办了环境保护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己基本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专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人才供需不尽对口等问题。
1.3基础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由环保事业的地位和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需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抓好下一代的环境教育意义深远。一是通过对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社区和全社会,二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同样的环境问题,需要对下一代灌输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观念。三是环境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的良好品德。但我国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在认识上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环境行为为主与升学和就业无法直接挂钩,往往被学校、教师家长忽视。加外在教材上基础环境教育基本依靠有关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同时中小学之间环境教育衔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1.4社会环境教育现状。社会环境教育面广而且内容丰富,重点应是两方面:一是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包括各级领导,他们是决策者,在环境保护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有正确韵政绩观,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抓好重点污染企业领导的环境教育。企业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污染物的排放,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制和环境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开展环境保护20多年来,环境教育也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任务的繁重,缺乏有力的支持与保证,目前,环境教一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归如以下几点:环境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管理制度,许多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机构、没有资金、没有专门人员从事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理一论和方法研究严重滞后,没有系统的教材,而参照欧美的参与式教学,日本的体验式和中国的探究式让环境教育者无所适从;环境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部差异,城市与农村差异、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差异,而在西部、在农村、在贫困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巫需理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现行环境教育不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从事环境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要求较高,而现状是此类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
2、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强化基础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
针对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分别分析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克服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基础的培训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编写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应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意识教育。高等院校要逐步调整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使之完善合理,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结合专业特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以及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环境教育作为绿色大学的基本内涵之一。
2.2加快课程建设。研究调整和完善环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达到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能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体现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规律。
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和渗透新形势下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实现生态可承受的工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办法等。
2.3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决策层是第一训导顺序己成为国内外的共识,要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的领导干部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开设环境课或讲座,提高决策层对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各级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环境目标责任制中。一是做好组织保障。由领导亲自挂帅、安排专职或职人员成立环境教育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在安排经费时,要将环境教育纳入预算,给予优先考虑。厂矿企业、医院等单位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中,也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对职工进行环境教育。
2.4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教育的认识。
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程,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形式搞好环境教育的基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利用多渠道、多各级环保部门应有专门的宣传教育机构,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建立培训基地,教育部门也应有相应的机构并有专人负责环境教育工作。通过专题课程、图片展览、演讲、征文等活动,认识环境,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辩证关系;引导青少年在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关心生态建设的责任感。
2.5层层推动,加快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要求创建绿色学校以来,各地对研究评价绿色学校的指标,绿色学校的评价标准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建活动更新了学校办学理念,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环境教育。但要坚持原则、宁缺勿滥,合格一所验收一所。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篇三
《 浅析低碳时代的高校环境教育 》
论文摘要 低碳时代生产、生活以及消费方式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法律制度的创新以及建构也对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行为提出了较高要求,大学生作为引领时代前进的生产者和建设者,其环境意识、环境素质、环境行为的高低将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低碳时代对高校环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阐述了低碳时代发展低碳经济与高校环境教育的关系,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低碳时代进行高校环境教育的应对之策。
论文关键词 低碳经济 高校 环境教育
一、低碳经济与高校环境教育的关系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要想使低碳经济全面推进,必须改革现有经济模式、改进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等,而这一切能得以成功推进的重要推力就在于新型的低碳文化,环境教育又是构建低碳文化的主要因素。正如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所言:“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高校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群体是新生的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推动力,大学生中不乏各个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因此,低碳时代,发展高校环境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低碳经济与高校环境教育存在多重复杂的关系:
(一)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
1.低碳时代的法律制度创新等能够强化高校环境教育的内容
低碳时代,我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颁布了《清洁生产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以及一些强化指导碳交易、碳排放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紧密结合低碳时代的特点,提出节能、环保、循环、可持续利用、生态文明等观念和理念,这些崭新的、科学的观念和理念对高校来说本身就是最好的环境教育内容。
2.低碳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能提高高校环境教育开展的实效性
低碳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实际建设者、管理者和环境保护的主要执行者,必须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奉行健康、文明、节约、适度的消费观,自觉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号召,追求绿色环保、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做低碳时代的环保卫士。而大学生群体这种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也因其示范效应能较好地带动全社会。这种种的努力本身就是从实践角度给高校环境教育提供的最好教育材料,这势必会反过来提高高校环境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为高校环境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3.低碳时代公众的环保行动、环保实践是高校环境教育内容和价值的体现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本身就是高校环境教育的最好内容,也应是高校环境教育的价值所在。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环境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的经验,以此来丰富高校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现其价值。比如,西班牙的环境教育活动包括在环境中的活动、关于环境的活动和为了环境的活动。对环境与公众活动进行这样明确的区分,有助于我们成功组织高校学生参与各类由社区、环保团体、高校、政府等不同主体组织的风格迥异的环保实践活动,丰富环境教育的内容。
(二)加强高校环境教育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1.通过高校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培养出具有较高环境素质的人才,能够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的环境意识就是其环境观,也就是个体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公民环境意识的认知程度。因此,加强高校环境教育在低碳时代就很有必要,因为这能够影响和增强高校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环境敏感性,增强他们的环境使命感,促使他们自觉参与环保行动、环保实践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2.通过高校环境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按照低碳时代的规律做人、做事,具有较好的社会示范作用
要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仅靠思想观念、意识的转变,还必须通过改变全体成员的行为来实现。而全体成员行为的转变则需要先进群体的引领、示范,大学生无疑是最好的示范群体。通过高校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强化法制观念,通过各种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能引领时代进步、贯彻执行低碳政策的领军者。
3.通过高校环境教育能够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重构现行法律体系,形成新的制度框架,重新进行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的核心是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这必将重新安排与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校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的手段来学习重构了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以此来衡平低碳时代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冲突,因其对环境的关注,故而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低碳的要求。
二、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比较欧美、日本等高校环境教育施行得比较好的国家,不难发现,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还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环境教育意识淡薄,环境教育理念缺位
环境教育的意识始终没有在高校师生中建立起来,高校师生对高校环境教育认识不够、环境教育理念缺位,依然是为了环境教育而去进行环境教育这样一个较低层级、较低水平的教育模式,这样被动的进行环境教育就使得环境教育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环境教育互动体系没有形成
环境教育互动体系是由公众、企业、政府等相关主体组成的围绕如何开展环境教育的良性体系。目前,高校的环境教育与社会基本相脱节,只是高校内部自身对学生进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不紧密,甚至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实践,单纯搞教育,这样的教育必定是空中楼阁,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参与和实践,只有建立起由上述相关主体组成的互动体系,社会各阶层都参与到高校环境教育中,形成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高校环境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环境教育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没有配套的法规、政策支撑
法律和教育是保护环境的两个最重要的武器。低碳经济需要自由与平等竞争,但这种自由与平等竞争必须在国家法律的规范下,才能实现低碳时代所要求的真正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美国国会1990年就通过了《环境教育法》,但在我国,有关环境教育的立法尚属空白,很难想象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高校环境教育能够开出奇葩。
(四)环境教育的手段单一、实践活动匮乏
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手段非常单一,仅仅是在教学环节和一些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了环境教育的内容,没有把环境教育贯穿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高校举办的环境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脱离生活、沉闷、乏味,甚至成为了脱离于实践的空洞说教,学生看不到这种教育对他们实际生活的具体影响,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提不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五)环境教育投入不足
美国国家环保局每年拨出300万美元作为专项环境教育资金,学校和非政府组织可以申请赠款来搞环境教育项目。而在我国,教育投入历来是政府财政投入上的薄弱环节,连占GDP的4%这样的最低要求我们都很难达到,将这本来就杯水车薪般的教育投入再分一杯羹给高校搞环境教育就更可谓难上加难。
三、加强低碳时代高校环境教育的对策
(一)培养环境意识,转变理念
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的总和。高校学生培养环境意识,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起到较好地社会示范作用。环境教育,理念先行。低碳、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应该取代传统高校环境教育中的被动、孤立的教育理念成为贯穿环境教育始终的基本理念。高校、环保团体、政府、公众以及整个社会都应该将这些理念主动落实。
(二)完善低碳经济的配套政策法规和措施是成功进行高校环境教育改革的保障
这也是低碳经济下,深化高校环境教育改革的重点。企业以及社会各主体都是高校环境教育的主要施行者,但是靠他们的自觉是很难取得改革成功的,因此,必须通过制定配套政策法规来约束相关主体的行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如何制定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配套法规、这些法规具体的效力层级如何定位,而这必须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摸索。
(三)市场化的手段、多样化的实践形式是发展高校环境教育的有效形式
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因此,在低碳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行政奖励、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方式鼓励、刺激社会各主体发展高校环境教育。比如,可以参照美国的“总统环境青少年奖”,设立“国家环境大学生奖”奖励和表彰那些在环保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学生,提高他们的环保积极性。另外,还可以组织高校学生参加由社区组织的环境活动、学校组织的环境活动、政府组织的环境活动以及环保团体等组织的环境活动。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渗透在高校环境教育日常教学中的类似体验性教学、情景式教学的方式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来丰富高校环境教育的具体形式,提高高校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四)加大对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是高校环境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
资金投入是高校环境教育的基础,没有资金支持,高校环境教育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增加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比如高校环境教育的资金可以由政府投入、环保团体投入、社会公众捐款、企业和其他组织自愿支持等部分构成。高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机制确保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高校环境教育的施行上,这样才能推动高校环境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前进。
(五)加强环境教育中教育施行者与接受者的沟通与诚意合作是低碳经济下高校环境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
高校环境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重要的是要让教育的接受者自觉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突出强调的是激发受教育者自觉守法的积极性,因此要淡化教育者的主导意识,重点要从改革政府的环境教育方式入手。具体可以采取行政奖励、行政指导和与受教育者签订行政合同的方式激励他们,以成功实现高校环境教育的改革。
有关学校环境教育论文推荐:
1.环境教育论文
2.环保教育论文
3.有关中学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4.关于幼儿园环保教育的论文
5.初中环保教育论文
6.有关校园环境文章:优美的校园
学校环境教育论文_环境素质教育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