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理想的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8 20:42

现实,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解释,真实的即时物。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实理想的政治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现实理想的政治论文篇一

理想与现实之间

[摘要] 冯友兰在接着讲宋明理学的历程中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人生境界理论,在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递进的逻辑进程下,开掘冯友兰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对提高人的境界是一种深重的话语和言说。

[关键词] 理想与现实冯友兰人生境界意义

按冯友兰的说法,中国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增加人们积极地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的境界。那么,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境界是心灵的存在状态,是人的安身立命之地。历史上,中国的哲学家总会把实现一种境界作为自己哲学的使命,这就是所谓“内外合一”、“天地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其最形上的诉求就是“天人合一”。因为,与西方哲学家不同,中国的哲学家一开始所关切的并不是外部世界的存在及如何认识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关心外部世界,不去认识外部世界,只是他们所真正重视的是人自身的实现与超越的问题。心灵的自我超越便是要获得一种境界。冯友兰用“新实在论”的理论改造了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我们看他是如何讲人生境界的。

一、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

冯友兰的境界说是建立在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之上的,这种对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的自觉了解是构成某种境界的关键。冯友兰说:“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在此基础上,为通天人之际而明内圣外王之道,冯友兰抱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建构了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人所具有的境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生活于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最大的特征就是“顺才”或“顺习”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他们顺其自然之性而生活,但是他们并非毫无觉解,只是觉解很少或程度很低而已,用冯友兰的话说就是“浑沌”或“混沌”。

在功利境界或道德境界中的人,境界层次都要比自然境界的要高,这两种境界之所以高于自然境界,照冯友兰的看法,就因为这两种境界中的人有完全的自觉。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人,他们都以“为利”而行事,但是他们所为的利是不同的。功利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而道德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在为公为私的问题上,冯友兰用传统的义利观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境界,同时他肯定了人的社会性,他认为“社会与个人并不是对立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人,是有些哲学家的虚构悬想。”照冯友兰看来,功利境界中的人是完全“为私”的,道德境界中的人是完全“为公”的。因此,道德境界要高于功利境界。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至此,冯友兰完成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只有进入天地境界,才能真正地拥有“圣人气象”,才能实现人生最高的追求,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生活于天地境界中的人,他们对宇宙人生有极高明的觉解,他们自觉是一个个体的人,一个社会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更自觉是宇宙的一员。他们肩负贡献于社会和宇宙的责任,其不需要专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即便是洒扫应对这样的平常事也可以尽性致命,亦可以“参赞化育”。正如冯友兰所说:“他已知天,所以他知人不但是社会的全的一部分,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人应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应有贡献。”

二、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特点

从横向关系上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可以并存的,他们是并列的,至少在冯友兰看来世界上是存在这四种境界的。这种境界的划分,明显地体现了冯友兰用西方哲学改铸中国哲学的痕迹,凸显了其哲学系统“辨名析理”和“哲学概念”的充分发挥。他用明晰的逻辑体系对四种境界加以区分,向人们阐发了四种境界的主要特征,厘定了它们各自的界限。

从纵向关系上看,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系统里,四种境界在逻辑进程上是递进的,四种境界不是单独孤立毫无联系的。人们可以从最低的自然境界上升到天地境界,在精神上实现自我超越。但是,要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达到境界的提升,进而实现人生最高的理想,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呢?

冯友兰认为是觉解。冯友兰似乎明显地受到了禅宗的影响,禅宗认为“觉”字乃万妙之源,冯友兰为了建构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他于是提出了“觉解”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以异于别底动物的生活者。”可见,人生最大的特征就是在于有觉解,觉解是人异于禽兽的关键所在。以觉解为逻辑原点冯友兰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觉解的多少决定境界的高低。他于是说:“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是以到某种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人要达到高一层的境界,就必须要有更深更高的觉解,境界的提升要靠觉解来实现。

冯友兰认为,通过哲学的途径人们可以到达天地境界,并可以常住于天地境界。冯友兰也承认,人的境界不是永久不变的,人能不能常住于天地境界就要靠一定的修养方法。在冯友兰看来,陆王一派的修养方法是:先有觉解,然后用敬;而程朱一派的修养方法是:一面求觉解,一面用敬。为了克服陆王与程朱两派在休养方法上空疏与支离的缺陷,冯友兰强调向哲学本身寻找答案,他说:“欲常住于天地境界,则人须对如此底哲学底觉解“以诚敬存之”。研究哲学,是“进学在致知”;“以诚敬存之”,是“涵养�用敬”。先有哲学的觉解,然后“以诚敬存之”,是“先立乎其大者”。”冯友兰可能意识到了天地境界的“玄妙”,他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于是,冯友兰把解决的途径转向哲学本身,并且认为用“诚敬”存“哲学的觉解”是人常住于天地境界的最好方法,但是却未摆脱其人生境界理论的真正困境。

三、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现代意义

1.有利于提高现代人的精神境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传入,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物欲日益泛滥进而造成道德的失序和精神家园的没落。冯友兰在中西文化的抗争融通中不断地徘徊、抉择,它充分意识到了中国人生哲学的长处与缺憾,他运用西方“新实在论”的观点对中国的人生哲学加以改铸,使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理论得以有层次的阐发。中国传统的哲学家都讲境界,但是他们讲境界是不分层次的,他们往往一上来就讲“天人合一”,这样最大的弊端就是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尽管他们讲了很多实现的办法。冯友兰也讲境界,也讲天人合一(天地境界),他不但讲而且大讲特讲,但冯友兰把境界讲出了层次,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给现代的人们展现了一个清晰的逻辑层次和递进过程,更适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这对人们精神境界的修为是有帮助的,他为中国人“内圣”提供了一条出路,尽管他的方法是值得探讨。

2.冯友兰对东西哲学及其文化的观照

冯友兰处于一个东西文化冲突的时代,作为一个有责任和使命感的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挑战面前他不得不做出回应。他以开放的胸怀敏感地触及到人生的问题,他融通中西哲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使中国哲学在提高人的境界,帮助人到达理想的境界具有永恒的价值。中国哲学能不能走向现代,以及如何走向现代化,这一直是所关注和争论的话题。我们现在一再地提“返本开新”,可是返什么样的“本”与开什么样的“新”实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在提高人的境界方面是有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照这样看来,冯友兰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本”,这是我我们所应汲取的。而冯友兰用西方哲学多中国哲学的改进无疑也是一种“开新”的尝试。冯友兰能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观照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种与时代同步的哲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宗教与哲学之间――一种哲学出路的创见

众所周知,就哲学的功能讲,西方哲学长于认知而中国哲学长于超越。有学者在谈及哲学教育改革时提到:“在超越论层面,要坚持往上讲,要近于宗教又不能同于宗教,要大胆地开掘哲学的超越功能。”这种提法对于哲学的改革和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的回答是有创见性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有重要贡献的,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是哲学近于宗教有不同于宗教的伟大尝试。这与冯友兰对哲学超越功能的关注和洞见是分不开的。他认为:“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有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在谈及哲学与宗教是他又提出哲学能够代替宗教,体现哲学的“宗教情感”。他说:“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综上所述,尽管有人批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过于“玄妙”,真正的天地境界只能在哲学的思辨中实现,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是脱离于实践的。诚然,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理论没有在实践上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手段与方法,最后只能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紧张。但是,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理论的现代意义还是值得开掘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9页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1页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3页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3页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2页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4页

[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8页

[8]耿彦君:《锦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1卷,第15页

[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六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页

[10]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六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现实理想的政治论文

现实理想的政治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