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科技论文
目前的建筑材料不仅种类繁多,性能各异,而且在工程结构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建筑材料科技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建筑材料科技论文篇一
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引言
目前的建筑材料不仅种类繁多,性能各异,而且在工程结构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每种材料质量的好坏,都影响着建筑质量的优劣。所以对每种材料进场使用前都要进行抽样检测,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种材料的质量,确定主要建筑材料的抽样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的常见程序和方法
1、检测项目的确定
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多种多样,
相关材料的检测和检验项目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比方说配制混凝土时使用的水泥,应该按照批次的不同,对其强度、凝结时间、细度、安定性等指标进行细致的检验。
2、取样试样
对建筑材料进行取样时,应该具有鲜明的代表性。通常在取样时应该对同一批次材料的不同部位,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进行取样,保证取样的数量和随机性,不仅要求取样的数量符合要求,取样的部位和方法也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因为,在进行试验时,取样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检测的结果,过多或过少的取样数量都会使试样结果出现误差。但是在现实的工程取样中,取样数量不够、方法不正确、没有随机抽取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检测的结果。
3、环境温度和湿度
对于建筑材料的质量而言,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时,对周围的环境条件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只有严格按照这些要求进行检测,所取得的检测结果才具有参考价值。比方说,建筑材料中的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质量和性能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在对其进行检测时,环境温度应该保持在23℃±2℃左右。在检测时,如果将防水卷材的样品制作成9份实验品来进行相应的抗拉力试验,那么可以首先将这9份分为3个大份,将其中一份在环境温度为23℃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另外两份,分别在环境温度为28℃和18℃的情况下进行试验,最后将每一大份的三小份样品抗拉强度取平均值。最后的试验结果显示28℃环境温度下的材料抗拉强度比23℃环境下的材料抗拉强度下降了2.8%,而18℃环境温度下的材料抗拉强度比标准23℃环境下的抗拉强度高出了3.5%。从这一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温度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建筑材料的检测时,应该严格控制试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4、试验误差
在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应的试验方法进行,但是在现实中,有一些检测人员在对钢筋进行拉伸试验时,只是进行到钢筋出现颈缩现象就停止试验,并没有真正将钢筋拉断,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使得试验结果出现误差,这种未拉断钢筋的试验,会使得钢筋的检测拉长率比钢筋实际的拉长率低。这种做法导致的误差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试验误差,而是一种人为误差,因此在进行材料质量检测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保证此类人为误差不会出现。
5、数据处理
由于各种原因,同一组试件中有时试验数据结果离散性较大。为使试验结果准确,标准规定对一些材料的试验结果数据有取舍的要求。如水泥胶砂强度抗折试验,当三个强度值中有一个超出平均值±10%的需剔除该数值,以其余两个强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其中有两个测定值均超过平均值的±10%时则以剩下的一个测定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3个测定值全部超过平均值的±10%时,则须重新检验。混凝土和砂浆的抗压试件强度平均值的计算等都有各自的取舍方法。应予注意,切不可简单地把数据相加计算了事。计算后的数据修约的方法按GB/T8170 进行,其尾数要按四舍五入单双法进位,并按标准规定保留数据的位数。试验结果数据有时会出现比预期的过高或过低,同一组试件中数据相差悬殊。或同一试件各项性能指标相互矛盾等异常现象,这需要认真对待,查明原因,并及时复试和复验。
二、建筑材料检测所存在的问题
1、建筑材料质量检验保证体系构建不够完善
在进行建筑材料检测的时候,为了确保检测能够顺利进行以达到预先设定的工程质量目标,则要求检验者要充分遵守ISO9001标准来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保证体系进行构建。但是,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材料检测体系功能不够齐全,没有明确质量检测责任规定,且第三检测部门难以独立运行,总的来说就是我国建筑行业材料检测缺乏一个完善的体系。另外,因为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外加未能建立建筑材料检测标准,这一系列原因最终导致了建筑材料检测状态不够稳定,与标准是否符合难以确定。
2、未能充分构建建筑材料的二次检验制度
为了杜绝不合格产品用于施工,所以对于在施工中所使用的建筑原材料必须要经过严格的二次检验。然而目前仍然有许多企业在施工之前都未让试验检验工程师进行原材料的为此检验,就算发现进行了第二次检验且检查出了不合格材料,然而由于没有及时向上级作出报告,几经辗转,一些不合格的材料还是用到了的施工当中,进而致使建筑设置缺乏质量保证,有各种安全隐患存在,更甚者会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寿命。
3、缺乏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力度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应该由施工单位的执行人员进行自检,然后由专业检查员进行复检,继而由专业工程师进行终检,而此制度并为得到充分地执行。许多材料略过检测过程,在施工现场未经专业工程检验就直接投入到施工工序中。因为在建筑材料运输到施工现场这个过程中难保会不出现任何问题,所以在进行施工之前要对之进行严格的复检从而保证建筑材料难够完整的交到施工作业人员之手。
三、建筑材料检测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健全工程质量检测体系的构建
国家方面要进行加强建筑材料检测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企业方面则需要自主进行材料 检测研究,促使质量检测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完善,继而推动建筑材料的检测得以顺利进行,促使工程质量能够得以保证。
2、严守建筑材料三证关
检测材料的质量是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基本保证,因此需要针对检验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材料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送检的材料首先就应当符合相关的标准,质量合格证书以及相应的出厂检测报告等都要齐全。在对材料进行验收时,应当由监理工程师对相应的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实行生产许可证和安全认证制度的产品,要有许可证编号和安全认证标志,在选购这样的产品前需对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及安全认证标志原件进行检查,以防止伪劣产品。
3、必要的强制性检测
根据相关的设计要求,对于需要进行强制性检测的项目应当按照规定严格执行,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避免不合格的材料进入到工程施工现场。对于其中一些强制性的检测项目,如钢筋数量、混凝土试块检测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才能够有效地保证材料的质量,并以此来保证材料检测质量和提高工程建筑质量。
4、随时掌握现场的动态质量
要不定期和定期地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切勿使用不合格材料,安装不合格的构件。要随时了解和掌握施工现场的质量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防止后期施工出现的质量隐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筑材料检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还促进了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虽然建筑材料检测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得比较晚,还是从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建筑材料检测技术还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建筑材料科技论文篇二
建筑材料管理
摘要 材料是形成建筑主体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合理确定材料的进场时间与采购数量是控制材料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有效措施;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材料成本;批量采购;管理;效益
材料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任何工程都将无法建设。正确处理材料的批量采购与建设成本的匹配关系,是建筑行业要优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1.加强建筑材料的核算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材料,是形成建筑成果的实体;是构成建设成本的主体;是形成建筑产品的主力;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性极强且可随时变现,如果不能正确的核算与管理,不但会造成资金运用效率的降低,而且会加大会计账目记录与市场价格的偏差,导致会计信息错误和失真。材料的积压,不仅会加大资金的占用,而且可能导致材料的损失与毁损,并会因新产品的出现而“退役”。所以加强材料的核算与管理,无论是对施工企业,还是对建设单位,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2.材料应按品种的不同分类采购和管理
材料的品种繁多,取得的渠道各不相同,各部门的管理和核算方法也有所不同。材料的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算,也可以按历史成本入账。作为建筑行业的材料价格,一般是在当地建设管理部门按期公布的“建筑材料信息价”的具体指导下,分阶段按实际采购成本核算。材料的收发、账簿的记录,均采用实际成本法。
随着高科技成果在建筑行业的不断转化,新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老材料因功能单调而显得落后,因不适应新的规范要求被限制使用;由于建筑施工的方法不断地向机械化、工业化发展,使以前的原材料进场,变成了现在的半成品采购;由原来的现场作坊,变成了现代的工厂化操作。这不仅给材料的采购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也向成本核算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是采购原材料现场加工,还是购买半成品直接安装?以何种方式采购才能降低施工成本?何种方案才能更有利于施工的进行?这需要管理会计对多种方案的成本,进行具体分析、比较后,作出最优方案的选择。
3.建筑材料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
(1)指标性限额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种材料消耗的定额管理,首先,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备客观、公正的态度,要有科学的依据,不得胡编乱造。其次,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有严肃性、权威性,要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真分析、仔细测算,不得以个别人的意图或暗示作为技术依据。再次,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建立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应符合先进合理的科学水平。最后,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有通用性,应遵循普遍经验适应于个案的原则,不得从个案、特例推向工程的全面。定额制定以后,则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随意更改。
(2)按照经济权重的大小,分类进行管理。将建筑材料划分为A、B、C三类,分品种重点管理A,分类别一般控制B,按总额灵活掌握。按照建筑材料的经济权重的大小进行重点、一般和灵活的管理方式,即能达到重点控制、总体把握的目的;又能使建筑材料采购工作,抓大放小,管理灵活。A类材料:金额较大,但品种数量较少,如电梯、水泵,品种数量不多,单位价值却相当大,对建筑成本有一定的影响。B类材料:单价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大,如钢筋、水泥,单位价值虽小,但品种数量比较多,总体数额极大,对建筑成本起着决定性的影响。C类材料:品种繁多,用量较少且单位价值很小,如铁钉、木屑等,品种非常零乱,所占金额较小,对建筑工程的造价不能构成明显的影响。因此,A类材料由于单体价值较大,而品种数量较少,较易控制;B类材料金额相对较小,品种数量很多,其总价值很高,应重点管理;C类材料品种数量繁多,但金额却很小,用量很少,对此只要把握一个总金额也就达到目的。
4.材料的采购不能简单地价格比较
建筑材料的价格是制约工程成本的主要因素,但是材料的采购并不是简单地进行价格上的比较。材料质量不同,品牌不同,其价格的内含不同;事后服务的态度不同,质量保证的体系不同,也就是价格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市场的认同程度不同,供求关系不同,需求的季节不同,材料的价格也会不同。因此材料的价格确定,不应简单地以高低为标准,要注重质和量的辨证关系。耐久质优的产品、信誉较高的产品、质量确保的产品,不能因为价格稍高而被杜绝,它虽然是提升成本的因素,但是它同时也会给建筑工程带来“质”的飞跃。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就是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价值。
5.材料的采购不宜盲目地招标
建筑材料的采购招标,可以发挥需方市场的优势,让供货商前来应标,通过竞争体现价格优先。正确、公平的招标采购,的确能够降低建筑材料的价格,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对材料的品牌、质量和价格不做充分的了解,如果对供货渠道和环节不进行控制,如果对前期的招标工作准备不够细致,极易给投标人留下投机的空隙,不但不能降低材料的采购价格,并且会给中标后的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带来被动的局面,甚至给以后的工作造成制约。
6.最佳经济批量的选择与管理
一项工程的建设,耗资上亿元,长达几年。如果能够随时购入所需要的材料,就不需要原材料的储存,就可减少财务费用,就能盘活建设资金,也就能降低建筑工程成本。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难使所有建筑材料都能够达到随时使用随时购买的目的,况且大部分材料要经过检测合格后才允许使用,即使是市场供应量充足的材料,也会因为供货地点的远近,运输途中可能出现故障或问题,给工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建设过程中的停工待料而延长工期。为了保证工程的建设能够Ⅲ页利地进行,材料的分批采购、计划性地储存也是非常必要的。从材料促销的方式对采购成本的影响考虑,零星采购,材料的价格较高,批量采购,可能会得到供货单位的优惠;从材料管理费用对材料综合成本的影响考虑,过多的材料库存,会占用较多的采购资金,会增加仓储管理,会增加费用开支。
7.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材料的采购和管理,是建筑工程的核算依据,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造价。完善材料采购和管理的控制体系,加强和提高材料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探索和寻找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的最佳方法,正确处理材料的批量采购与建筑成本的匹配关系,合理运用成本一效益分析的财务管理工具,就能够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法精,张德光,等. 建筑材料管理条例[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
[2] 宋晓华. 建筑材料批量采购与管理[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
[3] 胡逢成. 建筑材料成本控制[J]. 铁路建筑,2001.
建筑材料科技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