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路终究成功
他们都是创业路上的一抹身影,他们一个出身贫寒,一个农家孩子,同样是创业成功者,今天小编将分享他们的故事——艰苦创业路终究成功。
艰苦创业路终究成功第一篇
他叫张华,一个出身在涪陵贫苦家庭的孩子,18岁那年,当他第一次踏入主城的时候正值重庆直辖,那时他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留在这里。转眼15年过去了,坚守在这座城市的他经历了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来,如今终于住上了洋房,开上了豪车。
岁月,在张华的眼角留下了鱼尾纹,也深深地刻录下了这些年他与重庆一起成长、发展、壮大的日子。
1997年
半工半读
他决心扎根重庆
在张华的记忆里,1997年的夏天很闷热,闷热得让他寝食难安。因为这一年高中毕业的他必须在外出打工和继续读大学之间做出选择。
“没钱读书,这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张华说,当时父母在涪陵一个工厂上班,由于厂里效益不好,在他11岁时父亲就患了重病,一家人的生活都很难维持,能读完高中已经是一种幸运。家里更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挣钱的人,挣钱为父亲治病的人。
经过全家人的商量,最后还是决定让张华读大学。9月的重庆凉爽了一些,背着铺盖卷,拖着大木箱,那是张华第一次来到重庆城里,当时就读的学校是位于江北大石坝的一所专科学校,虽然当时学校还只是几座平房,学校周围也是稀疏的楼房,但是这里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那么新奇。那一年,重庆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张华面对欢天喜地庆直辖的人们也暗自下定决心:“重庆,我来了,就一定要留下,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张华说,由于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他只能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放学了去餐馆洗碗挣钱。就这样,张华半工半读度过了大学三年,毕业后的他终于找了一份卖保险的工作。
“那种苦至今都记忆深刻。”张华说,刚大学毕业的他性格内向,卖保险挣钱也很少,和同学一起花50元合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没有任何家具,连床都是两根板凳搭一块凉板。”张华说,这算是他在重庆的第一个家。
2002年
创业失败
23岁就欠债几万
进入二十一世纪,街上到处都是IP电话亭,手机小灵通之类的通讯设备开始普及,张华决定打拼创业。他的首次创业就是做一些电信业务代理,比如卖一些电话卡之类的。但是遗憾的是,没有生意经验的他没能做出点起色。
“那几年,新兴产业越来越多,周围的同学朋友都在各自寻找着商机。”张华说,半年后,他看着周围创业成功的人越来越多,心里开始有些慌了。后来,再次迈出了创业的步伐——卖茶叶。做这个决定是因为他发现重庆周边的一些农村跟着经济发展的趋势,开始种植粮食以外的经济作物,比如水果、花椒、茶叶等,于是,他开始奔波于重庆周边的一些农村。“那时候到处借了几万块钱做本钱,收购茶叶然后到城里找客户。”张华说。
但是,由于对茶叶并不是很了解,他还是在创业的路上重重地栽了个跟头。第二次创业失败了。
在张华的记忆里,2002年的冬天仿佛特别冷,第二次创业失败让他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那一夜,他从宜宾交接完茶商的所有事务回到重庆时,又冷又饿,他蜷缩在车站的角落里,翻遍了全身只搜出了5角钱,身上也只有一包火车上剩下的饼干,靠着这包饼干撑了两天,在车站的椅子上过了两夜。
“那是我第一次这么想家,哪怕只是一个落脚的地方。”说到这里,张华的语气变得有些沉重,想必这是他最刻骨铭心的一段历程。
那一年,张华23岁。
2004年
屡败屡战
看到前景搞装饰
经历了两次失败走入人生的低谷,张华说,他曾想过去边远山区支教、到沿海城市打工,但是最终他还是决定留在日益发展、机会众多的重庆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张华发现,重庆城市建设越来越快,转眼一两年时间,各类楼盘越来越多,随着交通的便利,区县甚至农村到城里购房的人也越来越多,汽车已越来越普遍出现在市民的家庭中。
“再次回想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一不留神,这个城市已经变了几番模样,我怕它走得太快,把我甩得太后面。”于是,张华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把目标锁定在了房产、汽车、装饰三个行业。
“我觉得,家是每个人心中最重要的。”张华说,他最后选择了装饰行业,是因为每个像他一样想留在这个城市的人,最想要的就是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家。
随着生活水平、工资待遇的提高,吃饱穿暖已经不再是大众考虑的问题,而家也已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人们越来越注重家的品质和舒适度,更愿意花钱和精力把家装扮得更加温暖有个性,按照重庆这样的发展势头,装饰也将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
2004年,张华应聘到了一家装饰公司,从头又开始了新的打拼,并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业务和素质的提升,为自己的创业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9年
三度创业
老板工人一肩挑
经过近五年的打工积累,张华从装修公司辞职了,他决定自立门户,并于2009年成立了唐卡装饰公司。
这一次他胸有成竹,在从事这个行业的几年里,他不仅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从市场需求中看到了更多的商机:以前人们的经济条件差,对居住的条件并不是很讲究,但是随着重庆飞速的发展,主城甚至区县出现越来越多的洋房别墅类高档住宅,装饰又从舒适度的要求上升到品位和个性的台阶,他决心抓住这个城市发展的契机,再次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十个人。“我拿出了我5年打工的所有积蓄,这一次我告诉自己只能赢不能输。”张华说,刚开始资金并不多,请不起人,他既是老板也是设计师,还是采购员以及装修工人,每一道工序他都亲自确认清楚。因为人手不够,张华经常要加班加点,连续几天只睡几个小时是常事。他说,他坚信诚信一定会铸就出口碑。
2012年
资产千万
完成美丽的跨越
2012年,重庆直辖十五周年了,而张华已经是两家公司的老板,有员工一千多人,资产超过千万,公司也被评选为时代家居典范企业。
这一年,张华34岁,住上了洋房开上了豪车,他还将家人一起接到了城里,一家人其乐融融。
从负债累累到资产千万,从无家可归到名车豪宅,从一个自卑的贫苦学生娃到一个自信的企业老板,张华在这15年里完成了一个美丽的跨越。
张华说,回望这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曾经跌倒、失意,这些都是人生积累的财富,而重庆直辖十五年来惊人的发展,是他创业发展的温床。
艰苦创业路终究成功第二篇
刘虎锋是陕西宝鸡农家孩子,2005年考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哥哥每月资助他300多元,整个读书期间异常艰辛。毕业后他在南京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为一些大型的电厂、钢厂锅炉“热控”做技术检测。
3个月没接到一笔业务,终于柳暗花明
刘虎锋任职的企业由于负责人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在投资方准备注销公司时,刘虎锋觉得“太可惜”,出资人见状便把公司“壳”留给了他。就这样,凭着仅剩的几张办公桌椅以及缴了一年房租的“公司”,刘虎锋开始自主创业。起初,他投入了打工积攒的一万元,开始跑市场,可惜3个月下来却没有一笔业务,钱也花完了。快到年底,表姐借给他8000元,让他先回家。可刘虎锋却绕道前往一家电厂,为公司发展寻求转机。电厂负责人以前就对这个年轻人有好感,承诺给他一笔业务,刘虎锋立即回到南京“开工”。终于,这笔业务赚到6万元,他的创业路柳暗花明。
2010年,刘虎锋与女友常常兜里无钱,最困难时还需要回家筹资。一次他与军工企业谈生意,对方需要一种通信信息化设备,虽说刘虎锋对软件编程不陌生,但他为了订单质量仍请来专家合作,很快生产出全新产品。
为此,2011年公司销售额超过百万元。看到新项目的市场前景广阔,刘虎锋决意专攻这个系统集成产品,注册了“北冶机电设备公司”,并报名参加创业培训班以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去年底,他开着刚买的新车回家过年。
科研人员创业,需拉长市场短板
科研人员创业优势是技术,但对开拓市场不在行。他们起点高,知识结构好,加上对优质产品与市场理解深刻,具有稳定客户的先天优势。刘虎锋应迅速调整长短腿,及时转化优劣势。需要拿出足够的心理和实际准备应付市场,力求把这块短板拉长。
他把诚信放首位,小单子当成大生意做
黄轩毕业于江苏农林职技学院,天生具有创业头脑。双休日他会从学校花房批发鲜花售卖,为其日后创业奠定了基础。
毕业后黄轩去了专业对口的园林公司工作,两年后成长为既能干活又会管理的“人才”。由于亲戚开了家防水材料经营部,专卖屋面漏水的材料设备,黄轩发现防水市场商机,开始详细考察。有一次,某家大商场的门头屋顶漏雨,他果断以个人名义接下工程,获得了随后创业的启动资金。2009年,业务逐渐熟练的黄轩注册成立了“南京欣木防水工程公司”。
公司招聘员工与联系施工队包工头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小企业做大做强。经过深入市场分析,黄轩最终定位自己为“跑市场、找业务”。起初客户见他年轻,较为谨慎,往往只是给个小单子。但黄轩并未因此怠慢,把诚信放在公司首位,小单子当作大生意做。最终,他赢得客户信任,获得大单,接下了德基广场、南京国际广场等标志性建筑的防水工程。
经过专业创业培训的黄轩,深知新技术的重要性。业内有一种新型材料与水泥掺和使用不仅环保效果佳,还能节省施工工序,很多防水公司不愿使用,他却成功使用了该材料。
现在黄轩公司的管理团队共7人,旗下有50多位施工员。他计划今年把公司资质提升到国家二级,以便在未来能够承接像城市隧道这样大型工程的防水施工。
大学生创业,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黄轩的业务范围与所学专业无关,但他看到南京终年雨水丰沛,防水堵漏市场空间广阔。黄轩应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作为大学生,他具有在传统竞争手段中介入新型材料、更新施工程序的优势。虽然他小有成就,但不能懈怠。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艰苦创业路终究成功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大家。
艰苦创业路终究成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