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历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6-10-29 18:29

对于历史的学习,除了背之外,还要多做练习!那么,对于高一的历史究竟要怎样有效的去做题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高一下册历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

A.属于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解析】 由材料中“金田快有新君出”,可以看出是记述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关于金田起义的历史事件,材料中的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答案】 B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革命性: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B.空想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D.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

【解析】 本题考查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纲领的空想性是指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根本无法实施。B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B

3.从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 )

洪秀全故居 天王府内的石舫

A.始终代表着最广大农民的利益

B.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家本色

C.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窠臼

D.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解析】 仔细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从故居的破败到天王府的奢华,反映了洪秀全思想的蜕变,天王府的奢华和封建帝王相比毫不逊色,说明其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窠臼。

【答案】 C

4.1853年英国控制的报纸宣扬:“叛乱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大清王朝被推翻,我们的损失将很大。”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中“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②反映了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矛盾的缓和 ③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④在镇压人民革命问题上,中外反动势力具有一致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据题干材料提供的时间“1853年”可知,文中的“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材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成功将对外国人不利,清政府如灭亡对外国人的损失很大,这说明在镇压人民革命问题上,中外反动势力具有一致性。因此,①③④正确。1853年,中外矛盾不但没有缓和,而且继续加剧,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市场只是部分被打开,列强对此不满,于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 C

5.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金田起义 B.《天朝田亩制度》

C.定都天京 D.《资政新篇》

【解析】 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实际就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太平天国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答案】 B

6.有民谣道:“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清方记载则是:“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统,依旧让咸丰。”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两段材料应是1856年后流传开来的 ②反映的是天京事变的历史事实 ③前一首说明了农民阶级的信仰发生了动摇 ④后一首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太平天国内乱的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两则材料均出现于天京事变之后,只是两者的立场不同,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 D

7.以下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偏离轨道的插曲”这一观点的是( )

【解析】 “玉玺”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代表。

【答案】 D

8.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农民战争史上,太平天国会聚英才之众,动员民众之多,斗争规模之大,扩展疆域之广,纲领之完整,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

B.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解析】 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功绩的理解。A项提出的革命性的土地纲领对近代化并没有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不正确。C项与题意不符合,题意强调的是对近代化的推动。D项与题意不符。B项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近代化发展减少了阻力,正确。

【答案】 B

9.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政治民主进程。太平天国时期的写法“王”字在中间体现了统治者以个人为中心,说明其思想具有封建思想的局限性。辛亥革命中的写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说明民权运动取得一定成果。

【答案】 B

10.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夫去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国民愈不聊生矣!”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①清政府已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已经结束了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③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④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材料中“去满洲之专制”表明①正确;“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表明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彻底改变,②③④正确。

【答案】 D

11.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解析】 该评论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民族、民权方面的贡献,排除A;B、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

【答案】 C

12.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解析】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武昌起义后,许多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纷纷加入革命阵营,从而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它从本质上揭示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13.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这是因为这两大事件( )

A.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标志

D.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政治变革的角度来救中国,故选A。

【答案】 A

14.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会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考查中共革命道路问题。根据题干时间“1928年”和“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这一信息,可知这是当时中共深受苏联革命道路影响,坚持“城市中心”革命道路,所以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5.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中外交失败

【解析】 解题的关键一是要抓住时间1919年春,二是要注意“爱国运动”字样。这表明当时人民正在进行五四运动,引发五四运动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答案】 D

16.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共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实现“平均地权”的思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解析】 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调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无疑可以推动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粉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C项正确;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错误;“平均地权”属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B项错误;D项显然不合题意。

【答案】 C

17.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

A.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反攻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C.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

【解析】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主力打到外线去,开展战略反攻。由材料中“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可以看出是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答案】 A

18.塞外重镇张家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下面两幅图中,可以汲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共革命道路的变化

C.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

D.中国军队性质的变化

【解析】 两张图片分别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场景,革命对象分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

【答案】 C

19.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这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 B、C两项任务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D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只有A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答案】 A

20.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①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④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全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6分,共50分)

2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百年巨变走过的道路是极为复杂和曲折的。在这一时期,半边缘化的过程与内部衰败的过程常常重叠在一起,但半边缘化并不等同于内部衰败;同样,革命化的过程虽与现代化的过程亦步亦趋,但革命化也不等同于现代化。这些过程都处在相互依存的互动之中,或推动社会的变革,或阻碍社会的变革。大致说来,半边缘化是近百年社会演变的关键性因素,它加速了内部衰败的速度,并使现代化被扭曲甚至断裂;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推动依附性发展。而革命化则是抗议内部衰败和阻止半边缘化的关键性因素,它为现代化扫清障碍;但单纯的革命暴力并不能导致现代经济增长。各种不同方向的社会冲击最后都要归结为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只有形成这一共识才可能使传统中国在向现代中国的大转变中找到明确的世界坐标。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向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一中提及的“半边缘化”是指什么?(6分)

(2)举一例论证材料一中“单纯的革命暴力并不能导致现代经济增长”的观点。(4分)

(3)材料二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分析革命化、现代化等发展趋向,结合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分析“半边缘化”。第(2)题举例时可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分析旧式农民运动的局限。第(3)题从物质、制度、观念等角度分析,考查政治运动有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答案】 (1)主要趋向:“半边缘化”“衰败化”“革命化”“现代化”。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2)任举一例,言之有理即可。

如太平天国运动。未发展出符合历史潮流的经济,没有提出合理进步的革命纲领,因此,非但没有导致现代经济的增长,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南方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如南昌起义。本身只是暴力革命,没有触及经济发展内容,所以也不可能导致现代经济增长。

(3)主要观点: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辛亥革命影响:物质层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层面,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文化层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由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10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8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的道路。第(1)题要求对比材料一中的两种不同的道路,从材料分析可知,毛泽东提出的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以农村为中心,而李立三则提出以城市为中心;毛泽东提出的道路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实践,而李立三的城市中心道路最终失败。第(2)题先分清两次大的反复,第一次是国民大革命中的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中的王明“左”倾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是如何纠正的即可。

【答案】 (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

(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民族抗战转变。

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运而生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五四运动开启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李长春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

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继承与超越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自身弊端。

——《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

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材料三 走什么路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4分)

(2)依据材料二,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6分)

(3)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分别指的是什么?各自结果如何?(4分)

(4)依据材料三回答,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有效信息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五四运动” “十月革命” “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不难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所说的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3)问,所谓“走俄国人的路”是指向苏俄(联)学习,“走自己的路”是指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注意时间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根据“走俄国人的路”指要学习外国经验;“走自己的路”则体现了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 (1)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国内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2)继承: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超越:

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斗争

理论指导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政治纲领 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依靠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 依靠人民群众

阶段目标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以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结果:失败。“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结果: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一下册历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及答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