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3-16 12:14

摘要:对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中选择过程与依据、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建设及教学法的应用进行论述,提出新专业的开设应紧密结合种子产业发展方向,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法研究,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实习基地。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

种子产业化工程,是以实现种子产业化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列入我国“九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把种子的选育、生产、加工、推广、销售、质量检测、加工、管理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工程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进行建设的组织及运行管理。按其功能分为农作物改良(新品种引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销售、种子管理五大系统,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兴学科。所以,无论从知识密集结合,还是从技术创新角度上都是一个有超前性和有活力的学科。如何在大学教学中建立建设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提高农业院校办学水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中种子产业人才需求,提高办学质量,是农业院校学科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种子产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对农业院校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对种子科学方面的知识及人才需求不断加大,但是在国内没有专门的种子专业教学。虽然各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都开设种子学课程,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其教学内容,但是难以满足种子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农学专业设置了种子生产与营销专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试办种子生产与营销专科专业。1999年,随着国家对本科专业的调整,该校农学专业设置4个方向,种子科学与工程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专业设置,在种子专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足,如课程体系不完善,没有能够反映世界种子科技发展最新资料的教材等等,种子专门人才的培养远远落后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因此,建设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能够在种子公司、种子管理等部门从事新品种培育、种子生产、种子营销甚至种子公司的经营与国内外贸易工作,掌握国际国内种子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种子专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申请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经教育部审定批准于2003年开始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二、新专业开设与建立的前提与条件

(一)新专业的开设与建设要紧密结合种子产业发展的方向。高等院校农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新专业的开设与建立在考虑基础理论研究需要的同时,更重要的应考虑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需要。只有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开设专业,专业发展前景才能广阔。世界发达国家的种子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的成立,促进了国际种子贸易和交流,推动了世界种子产业发展和农业进步。随后,国际种子贸易联盟(FIS),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北美官方种子认证协会(AOSCA)等一系列国际组织的建立,使得全世界种子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美国种子年贸易额60亿美元,每年大约生产60000个品种的种子,美国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有种子贸易往来,贸易额占世界种子总贸易额300亿美元的20%。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种子的市场规模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我国的种子商品率仅为发达国家的l0%一20%,1995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种子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所以该专业的建立紧密结合了生产发展及产业升级的需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

(二)造就与培养一批优秀专业教师队伍是基础。无论建立什么专业,具有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基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过在农学专业开设种子方向及试办种子专科专业的建设,通过“校内培养、校外提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教学基本建设

(一)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近年针对种子科学技术革新快,生产发展速度快的特点,课程组及时进行教学内容更新。2002年以来组织编写《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质量检验原理与技术》、《种质资源学》等教材。同时,还参与了中国农业出版社“十五”规划教材《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学》等教材的编写。

(二)教师队伍建设

新专业开设的基础和前提是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完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三条途径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教师的校内培养。积极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实施了“青年教师试讲制”和“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教学管理方法,促进了专业教学建设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二是教师的校外提高。选拔1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国际合作研究,有计划地选派3名教师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定向合作培养。三是通过科研项目实施培养,提高教师适应新专业教学的需要。近年来,该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等。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掌握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通过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提高教师生产实践能力,保证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三)教学条件建设

为了搞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专门成立了“种子工程实验室”,进行了人员配备,实验仪器购置;建立了占地52亩的作物教学标本园实习基地;学院自筹经费建设了种子科学馆、植物标本和教学挂图室,搜集展示作物种子标本238号,植物标本367号,教学挂图485件,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与学科发展研究

(一)课程与专业方向教学研究课题的开展为了探讨新专业开设的途径与条件,学校、学院设立教学研究课题,先后开展了“农学类专业改造与新增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种子科学与工程系列课程的教材建设”等研究。通过这些教学法研究,为新专业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和长期化教育的转变,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本科教育不仅直接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我们确立了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优”的复合型和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口径宽、基础实的本科毕业生,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才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基础。“复合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客观反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复合型”人才主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研究型”人才主要是继续学习深造,服务于农业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农业高等教育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具有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优势。

由此确立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注重植物种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备植物遗传改良,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营销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种子科学与工程相关行业从事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于2004年修订完善了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通过“三增、两减、一优”,优化本科生培养过程。

三增,即增加选修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创新学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两减,即减少总学时和减少必修课学时;一优,即优化课程体系。同时改革过去实验(实习)课依附于理论课的传统,对18学时以下的实验,按照课程特点设立综合性实验课,单独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分别开设3个综合眭实验课;完善了新专业的“三段式实践网络教学体系”,单独设立种子生产实践课程,教学实习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实习要求、实习内容、实习地点等具体化,力争使学生对某一作物(植物)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四)加强种子工程学科建设,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课程组2003年获批“种子工程”学科的博士、硕士学科点,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实践教学建设

(一)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为了搞好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注重课程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校内实验室实践教学。分为种子工程实验室、种子科学馆及多媒体教室。主要完成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有专题性实践教学和综合教学实践。专题性实践教学是以课程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教学实践,学生由点到面全面掌握课程知识。二是教学标本园区生产实践教学。在农学院原农作物标本区的基础上,2004年,扩建为“作物教学标本园”,具有植物标本采集、植物多样性展示、实践技能训练、观赏和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为本科生的种子生产实践、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基本场所和优越条件。以田间现场观看、现场操作、参与种子生产田的管理等方式进行。三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

学院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了科学评价和筛选,并以协议和挂牌的形式确定了5个基地,主要满足学生综合实习的需要。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实践教学网络体系

以“三段式”专业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网络体系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学专业创建并经多年实践教学检验效果显著的一种有效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涉及以劳动课为主的劳动体系;以农事操作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为主的“三段式”专业实践体系;以社会调查、科技三下乡和社会服务为主的社会实践体系。随着新专业的教学发展,结合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需要,设立《种子生产实践》课程,完善了“三段式”专业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网络体系。

以“三段式”专业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网络体系突破了校园的空间限制,通过劳动锻炼学生的专业品德,通过专业实践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好地体现了“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优”的研究型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

(一)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网络教学相结合各门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辅导、室内外实验实习,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条件,扩大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整个教学体现出生产、研究、教学紧密相结合的教学运行机制。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系统学习种子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引导教学,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2).45—46.

[2]李保同.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2):53—55.

[3]盖国强.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创新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2,(9):7-9.

试论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