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基本常识

发布时间:2017-06-06 13:40

政治是文科生重要的一课,记忆的东西繁多。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基本常识,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基本常识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商品只存在于流通领域。 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对立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转让)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转让)商品的价值。

2、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除了价值尺度使用观念货币外,其他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只有两个环节即商品——货币,货币——商品仍然是商品流通。。

3、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正在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具有: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贵金属在流通中因磨损而流失的优点。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发生。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通货紧缩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两者的共性是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共给不平衡。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或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次数)。

4、外汇

外汇是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包括外币(纸币和铸币)、外币有价证劵(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等。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100单位的外币能兑换更多的本币,则说明外汇汇率升高,本币汇率降低,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汇率和币值成正比。

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有利于对外投资、不利于吸引外资,能提高本国企业居民的国际购买力、不利于本国扩大外需,能提高本国国际地位、会加大本国的国际金融风险。本币贬值则与上述情况相反。因此,必须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信用工具

信用卡、支票是经济往来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集存款、取款、结束、查询为一体,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特点。

6、价格

价格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价格变化会引起需求的变化,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替代品和互补品、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

价格变化对生产产生重要的的影响。它能够:调节生产规模,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资源)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提高劳动生产率,,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由买方处于主动地位的市场叫买方市场,此时供过于求,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由卖方处于主动地位的市场叫卖方市场。此时供不应求,价格通常趋于上涨。

7、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即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A、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量=原价值量÷(1+提幅)

B、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价值量=原价值量÷(1--降幅)

8、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一个过程,不存在于每一次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消费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内容);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质量;③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①消费为生产创造劳动力;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③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合理科学的消费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反之会阻碍生产的发展;④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收入(当前收入、预期收入、收入差距)和物价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是提高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消费分为不同的类型:按交易方式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按消费对象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无形商品(有形商品消费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无形商品消费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按消费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最基本的消费)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人们的消费需求是从低层次逐步向较高层次递进发展的。

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衡量家庭消费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100%。恩格尔系数过大,意味着消费水平较低;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的影响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高中政治基本常识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由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两部分构成

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在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指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是指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发展国有经济的意义:①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②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和民族凝聚力;③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④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①实现共同富裕; ②广泛吸收社会资金; ③缓解就业压力;④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待非公有制经济态度

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得发展,同时又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监督和管理。 (4)混合所有制经济

指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即如果是单纯的公有制经济的结合不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单纯的非公有制经济的结合也不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5)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A、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和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中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经济成分。

B、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主体在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即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

(6)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实现这个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B、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而且发展不平衡、呈多层次性,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实践证明,该经济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该经济制度的建立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11、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A、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B、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在公有制经济中(共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C、按劳分配包括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农村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

D、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E、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把劳动者劳动的数量与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学习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市场的发展。

(3)非按劳分配

A、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

C、福利性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

(4)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A、劳动收入指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B、非劳动收入指不通过劳动而是凭借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括按按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和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

(5)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分配制度原因

A、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B、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总之,生产力决定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5)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A、收入分配的公平的内涵: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的内涵的途径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举措。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6)效率与公平

A、效率的含义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率,是表示资源利用率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B、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②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才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

C、怎样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a、初次分配首先要注重效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b、初次分配也要兼顾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再分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d、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12、企业、公司

(1)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附:

A、市场主体指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或个人。市场主体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可能为了盈利也可能不是为了盈利。

B、几个概念的关系

市场主体 > 企业 > 企业法人 > 公司 > 股份公司 > 上市公司。

(2)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3)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筹资,资本必须是货币,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不向社会发行股票筹资,资本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技术、厂房等生产要素。

(4)公司的组织机构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及其产生的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监督机构(监事会)。

(5)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A、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C、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一种无形资产,企业的信誉与形象集中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E、实行企业兼并与破产制度,增强企业,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

G、加强领导队伍建设,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建立对领导者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6)经济效益与利润

A、经济效益

①经济效益: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②经济效益的表示方法

资金利用率=(利润÷全部的生产成本)×100% 成本利润率=(利润÷消耗的生产成本)×100%

B、提高经济效益的内涵

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少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 C、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生产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③实行企业破产制度。 ④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⑤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⑥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D、利润

指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即,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E、经济效益与利润的关系

①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1+(利润÷生产成本)

②利润增多,经济效益不一定提高,还要看利润的增幅与成本的增幅,若利润的增幅高于成本的增幅,那么经济效益就提高;反之,经济效益就下降。同样,利润减少,经济效益不一定下降,还要看利润的降幅与成本的降幅;若利润的降幅高于成本的降幅,那么经济效益就提高;反之,经济效益就下降。

高中政治基本常识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