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7-06-26 18:55

导语: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经。如何培养适应适应建设新型国家的创新人才,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紧迫课题。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主要表现

1、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

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的。调查中多数学生虽然表现出不满足于现状,但又缺乏改变现状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欲望。

2、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主要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有机构调查当代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差”,表现为缺乏深层次思考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目前的教育体制导致大学生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和突破。

3、缺乏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活动倾向。调查显示,在兴趣的广度方面,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的学生只有19%;在兴趣的深度方面,68%的学生“对兴趣的发展程度不够”;在兴趣的稳定性上,45.8%的学生“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39%的学生“只是口头讲讲,很少采取具体行动”。

4、缺乏创新的毅力。

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虽然大学生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毅力。

5、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

观察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个体预定目的主动了解事物的感知过程,没有观察的能力,就没有下一步的记忆和想象,更不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43%的学生“走路时不注意周围的环境”,比“注意周围环境”的学生高12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6、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

现代大学生们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面对挫折往往是停滞不前,更有甚者,把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推给他人;追求的是不要付出太多劳动,却能享受高福利、高待遇的工作。由于家长与社会给予了过多呵护,他们养成依赖习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面临问题时自我决断能力差。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

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宣扬了一个理论:“学而优则仕”,使部分学生,特别是重点院校学生,认为自己是时代宠儿,从而不思进取,无所事事。

2、社会原因。

(1)传统教育体制的障碍。

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束缚了创新思维的发展。从小学到高中,学校、教师和家长,为提高升学率强迫学生在教学大纲内反复练习,把学生训练成为机械的、被动的答题机器,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计划生育的因素。

目前在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已达90%以上。独生子女普遍动手能力差,缺乏敏锐观察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相应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协作能力差以及自理、自立、自强能力差。

(3)择业观念的影响。

一方面是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选择上,仅以学历层次、在校成绩来衡量择优,很少去考查其潜在能力、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以是否好用、听话来衡量学生优劣,使得一些学生为成为“乖学生”而怕想、怕说、怕做。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高校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各项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授之以渔”,启迪学生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

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在授课中,大力推广“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及创新精神与能力为目标。

3、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创新的根本,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活动应多种多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

4、改革考试制度。

根据教育专家的总结,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的体制。“应试教育”导致考试方法偏重知识测试,而忽视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必须改革教育方式,变“应试”为“应知”。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

5、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开发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新型课程体系。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使学生能获得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模块化、柔性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二是要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分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和谐宽松的平台,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三是要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6、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型教师队伍首先要有崇高理想、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教学品位。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应用于教学,能创造性地获取、加工、传授知识。第三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7、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8、开放教学。

高校应积极开展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校际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进行科学研究与合作。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