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去台湾

发布时间:2016-12-19 23:53

台湾是蒋下野后安排退路的选择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选择。那么,蒋介石为什么去台湾?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蒋介石为什么去台湾吧!

蒋介石为什么去台湾

蒋介石为什么去台湾?蒋介石决定迁台湾虽不是仓促决定,也不是下野前就已经确定,台湾是蒋下野后安排退路的选择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线索做说明:其一,从首都及中心的说法,南京是国民政府成立的首都,抗战期间首都暂迁重庆,抗战结束后,还都南京,国共战事紧急之际,曾有人再提迁都之事,蒋都不予响应,并且认为没必要因为战事紧急就迁都。

台湾是蒋最重视的地区之一,大约在1948年底就已相继安排各项事宜;个人迁台可能是在国共北平谈判失败后,李宗仁一再进逼,加上中共渡江,上海已有立即性的危险,遂决定去台,时间应该是1949九年4月底;至于整个政府迁台的决定,应是5月的定海军事会议,而5月16日国民党中央会议上也再度确定,5月17日蒋经国的日记中提到:“此时中枢无主,江南半壁业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父亲决计去台,重振革命大业。”5月18日,台湾省即简化入境申请手续,一些国民党军政机关及人员陆续迁入台湾。台湾固然是蒋计划的一部分,但最后政府迁台与蒋来台则是经过时局的变迁下的结果。

蒋介石为什么去台湾?蒋介石后之所以决定到台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蒋介石对台湾印象很好

1946年10月21日,蒋偕夫人游台湾,深觉:“台湾尚未被共党分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干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则俄共虽狡计百出,必欲亡我而甘心者,其将无如我何乎?”并且提到:“巡视台湾之收获,较之巡视东北之收获尤大,得知全国民心之所向。”根据张其昀的回忆认为,早在迁台后蒋就对记者称:“只要有了台湾,共产党就无可奈何。”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兼战地政务委员会秘书长祝绍周建议由张发奎主持海南岛军事,台湾、福建、浙江、广东及海南岛之间,以台湾为中心,军事上应有一坚强组织,万一东南军事受到挫折,以台湾为基地,配合国际形势演变,恢复国民党的基业。共产党在台湾的势力及影响力有限,台湾的政治环境较重庆及广州地区单纯,军事上又有海峡的屏障,对于缺乏海军及空军的中共而言,台湾较为安全,这些可能是蒋决定以台湾为根据的重要原因。

2、陶希圣、张其昀、蒋经国、陈诚等的建议

当局势危殆之际,左右有建议重视川防,但陶希圣则认为台湾地位重要:“我想从台湾复兴这是将来的希望,因为英美是海权国家,一到台湾以海洋为基地,可与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打交道,这中间还大有可为。”对于台湾的地位,魏德迈(Albert C.Wedemeyer)与胡适有不同的意见,魏说:“依余之意见,台湾为反共之基地,其政策必须为谋地方人民之福利为其目的,且具有高度之行政效率可作为政府之表率。台湾有丰富之资源及动力以支持其政府,此当尽量开发并用以增进人民之福利。”胡适则与魏的看法不一,曾提到:“台湾只有七百万人口,台湾的工业又不是可以独立自给的经济基础,我们必须在大陆上撑住一个自由中国的规模,维持一个世界承认的正式政府。”张其昀从地理的角度对蒋做建议,他提到几个原因:其一,台湾海峡海阔浪高,能暂时阻止没有海军、空军的共军乘胜追击;其二,台湾作为反共复兴基地比其他地区更具优越之处,因为土地利用率高、粮食农产品可满足军民所需、台湾岛内交通便利,具工业基础,有利经济发展、军事上易于防守,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与美国的远东战略防线衔接、台湾经日本五十年的统治对中央政府有一种回归感,且较少共党的组织与活动。这样的分析对蒋迁台自有其影响。

自蒋下野后,蒋经国一直长侍左右,也多次代表蒋到处处理一些问题,对台湾亦有所了解,甚至也曾建议蒋出国至加拿大,对于局势也曾向蒋做报告,在局势危急之际曾向蒋建议迁台。家书中蒋经国的建议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1948年6月26日经国电蒋:我政府确已面临空前之危机,且有崩溃之可能,除设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做后退之准备,儿绝非因消极或悲观而出此言,即所谓退者亦即以退为进之意也,有广东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纔有抗日之胜利,而今后万一遭受失败则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望大人能在无形中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

从过去蒋的性格来看,蒋是一位相当有主见的人,很难确定是那一位幕僚的建议是其关键,但陈诚应具有一定的影响。陈诚接任台湾省主席之后,奉命到京。1949年1月21日,陈诚的飞机抵定海上空,临时接获指示飞杭州,蒋下野回奉化途中接见陈诚、陈仪等人,短暂请示后,到南京谒李代总统宗仁及孙科院长述职;25日返台,返台后即在台准备澎湖二处、台北、阳明山、大溪、日月潭、高雄、四重溪等八个地方,作为蒋选择为临时驻用之所。这些处所正是蒋来台的路线及暂居之处。

其后一再催蒋早日飞台,5月11日,陈电蒋:“职意钧座应即飞台,又钧座行动似不必秘密,以示自由。”5月15日再电:“读李之谈话,深感领袖受辱,干部之耻也。彼辈只知利害与力量,绝不能以理喻与情动。乞钧座径飞台北,一切不必顾虑。”5月17日,蒋即飞抵马公。陈诚接任后,面对不断移入的人口,其间夹杂着散兵游勇以及潜伏的中共分子,或将破坏台湾的安定,必须积极有所作为,阻止可能由对岸进入台湾的不利因素。先由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公布“台湾省入境军公人员及旅客暂行办法”(三月一日实施),同时公布《入台军公人员及旅客注意》事项,各项出入境管理措施纷纷出笼,如《戒严时期加强管制航运旅客入境及检验办法》,此办法引起大陆籍民意代表的反弹,对此蒋并没有表示意见,虽然蒋、陈之间或存在一些紧张关系,但正如薛化元教授曾针对陈诚主政台湾的问题谈到:“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期间虽不到一年,但是,无论是解决当时台湾内部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或是消除台湾内部可能挑战(威胁)国民政府统治力量,都有相当的成效,对于政府迁台以后统治体制的巩固,以及其后台湾发展的基调,都有相当关键的影响。”陈诚此时建议蒋来台,推断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3、李宗仁的再三逼其出国

李宗仁对蒋介石在国内操控政局有如芒刺在背,加以外间好事者乘隙造谣,致隔阂日益加深,早在上海和平代表团赴北平前,即请黄启汉转达意见“蒋介石留在国内,有碍和谈,促其出国”。1949年3月8日,南京《救国报》(主笔龚德柏)以“蒋不出国则救国无望”等标题攻讦蒋;虽然雷震等极力地排解蒋李之间的纷争,甚至还认为应为蒋当今的处境考虑,南京政府对蒋之批评过分穿凿,而至于误会,颇多尖刻之语,有失恕道,王世杰认为逼蒋出国无益局势,且不能使东南、西南之将领接受命令。

逼蒋出国的声浪未减反增,4月1日,和谈代表张治中、刘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等飞抵北平,张治中在行前建议蒋出国,并分析其利弊,出国之利:一、可避免成为攻讦目标;二、卸去和战失败之责任;三、使一般将领减少依赖心理;四、可增长见闻;五、可转移人民的观感,恢复人民的怀念。出国之害:安全问题、军事顿失中心、党难免涣散。在北平谈判触礁,张仍电请蒋“及时痛下决心,毅然放下一切暂时出国”。面对此局势,蒋的态度与逼其下野者不同,一再表示:“他们逼我下野是可以,要我亡命就不可以。”李宗仁则一再逼其表态。蒋经国曾记到:

父亲在上海支撑危局,谁知李宗仁竟写了一封信来,要求父亲离开上海;父亲离开上海的时候,并没有说出要到的目的地,座舰到达舟山,也没登岸,祇是到附近的许多小岛上去视察,前后在海上漂泊了十天,真是乾坤万里,沧海茫茫,处着这样逆境、绝境,无论谁都要心灰意冷,走投无路的,而父亲却泰然处之,在日记上写道:“只要前进,不变其方向,即使无路处,亦可新辟道路,达到目的。”

父亲正当此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准备力挽危局的时候,李宗仁突然从桂林来了一封信,那时,他不但滞留桂林,不到广州处理公务,而且还要写信来向父亲谈条件,他要索取已经运到台湾的库存的黄金,并且要父亲不要再问国事,建议最好早日出国。在这内外夹攻的环境中,父亲的内心沉痛,是不难想象的,因此用坚决的态度,给李宗仁复信,大意是说,“你要求我出国,这是办不到的,因为我不是军阀,至于要求我不管政事,这是可以答应的,明天起我就可以不管。”

从这段中可以看出李的要挟的确有影响,因为蒋在回信给李的第二天即离开上海,转到定海及附近的群岛观察,而后即经马公到台湾。总之,环境的变化、时局的判断、安全的考虑、幕僚的建议,加上北平和谈失败之后李宗仁要挟的信函,应是蒋迁台的原因。

解放军为什么不解放台湾?

这里原因有两个,一是解放军的海军实力薄弱,跟“国军”不在一个档次上,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解放军解放了海南岛,海南岛能够解放是因为琼州半岛离海南岛比较近,另外就是海南岛失守还有台湾可去,台湾就不一样了,解放军1949年12月解放海南之后,积累了很多渡海作战经验,准备一鼓作气解放台湾,但是台湾的情况不一样,很多人还记得当初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借助了潮水以及荷兰守军的大意,绕过暗礁才能出其不意打败荷兰殖民者的,这个时候的解放军,都是渔船,在1949年10月24日当晚决定下令渡海进攻大金门,结果解放军登陆部队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后援不继,造成解放军进攻金门的军队全军覆灭。

这次失败,鼓舞了“国军”,而解放军受挫,本来解放军再次准备要去解放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解放军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最后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冷战的结束,战争的方式不再符合当前的国际环境,因此大陆一直以自己的经济、文化等方式与台湾当局进行接洽,但是从未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蒋介石为什么去台湾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