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政治教案是政治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课时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为了方便政治教师备课,下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高一上册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一上册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从现象入手,体验商品交换的简单过程,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及本质的理性认识,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受生活现象,使学生懂得制贩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和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难点 :
货币的本质、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教学方法 :
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
谈话教学法。教师层层设疑,学生层层追疑,达到步步释疑。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情景激疑
请同学们欣赏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的含义(板书)
师生对话: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购买各种各样的物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我们把它们通称为商品。请同学们从 《卖炭翁》这首诗中,找出可以称为商品的东西。
生:炭、衣裳、食物、红纱、绫。
师:好,除了这些物品之外,这首诗里还有哪些物品?
生:还有牛、炭车。
师:为什么牛和炭车不是商品而炭和食物等却是商品呢?
(学生讨论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什么是商品)
设计思路:在师生对话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概括出商品的共同特征: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得出商品的含义: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板书)
( 1 )货币的产生(板书)
现实生活中,购买任何商品都需要货币,与之相对应,卖炭翁说:卖炭得钱何所营?即出卖商品是可以得到货币的,看来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果真如此吗,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当然不是,我们来看一下货币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现代学生版“卖炭翁”表演
市场上的商品有:炭、衣服、粮食、贝壳、盐、黄金、白银等,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然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表演并解决问题。
情形一,卖炭翁家里的粮食很快就要吃完了,他想用炭换点粮食回去;恰好卖粮食的也想换点炭回家取暖。
学生表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最初的商品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偶然的物物交换。(副板书偶然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
情形二,卖炭翁“身上衣正单”而天寒,急需能够驱寒保暖的衣服,然而,卖衣服的这位大娘一家老小肚子尚且吃不饱,要炭何用!她想要粮食,而卖粮食的这位已经有炭了,他现在想要点盐,给生活一点滋味。
老师总结: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扩大的物物交换。(副板书扩大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依然是商品——商品),在这个过程里,交换行为变得比较复杂,商品交换者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
情形三,卖炭翁家里有了粮食果腹,有了衣服避寒,他又烧出了一车炭,换点什么比较好呢?大家争相说服他用炭换自己的东西,卖炭翁左思右想,反复比较之后,拿一车炭换了一些贝壳和粮食。
老师总结: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贝壳、牲畜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情形四,随着买卖次数的增多,卖炭翁发现,如果把一车炭换成黄金或白银,就可以随时再用它们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他以后就总是用炭去换了黄金和白银。
老师总结:金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候,货币就产生了。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副板书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可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2 )货币的本质(板书)
多媒体逐步展示: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职能(板书)
货币产生后,卖炭翁总是把炭换了黄金或白银,但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很多烦恼。
活动二:学生表演,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
卖炭翁在卖炭,不断有人来问价,有人问,木炭多少钱?另一个人问:竹炭多少钱?于是他不停地回答: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一会儿,他就口干舌燥了,旁边一个书生摸样的人给他出主意,拿张纸分别写上木炭和竹炭的价格放在炭车上,顾客自己看着标价牌就明白价格了。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 1 )哪种炭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 2 )卖炭翁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 3 )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 1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结论 2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木炭一两白银。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结论 3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职能(板书)
材料:河南省中牟县是我国大蒜的一个重要生产区,这里的大蒜产量高、质量好,多年来名扬海内外。 2007 年中牟 25 万亩大蒜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 1000 公斤,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当地蒜农却陷入了丰收的苦恼中,今年的大蒜销售形势恶劣,市场上每斤大蒜报价 4000 元每吨,实际销售中,大蒜通常才卖到不足 1 元每斤,而且,伴随着新蒜的上市,大蒜的价格还在下跌,2008 年春天,郑州市场的大蒜更是便宜到 0 、4 元甚至 0 、3 元,蒜农愁苦不堪。
阅读材料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 1 )蒜农用大蒜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 2 )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 3 ) 2007 到 2008 年上半年,蒜农卖不掉大蒜,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 1 :蒜农用大蒜换取货币,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再换取自己生活必须品的一种手段,可见,货币在这里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把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结论 2 :与物物交换(商品——商品)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克服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使商品交换更加便利、通畅,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结论 3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卖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中牟蒜农付出了许多辛劳,却在这个跳跃中摔了个大跟头。
结论 4 :蒜农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引导学生思考:从中牟蒜农的失利中,我们了解了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卖炭翁》里的老人也“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那么,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为中牟蒜农以及所有的商品生产者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实现商品——货币这一惊险的跳跃?
学生思考后回答: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市场调查与分析,扩大销售渠道,做好售后服务等。
3、货币的一般职能 (学生看书自学老师简单点评即可)(板书)
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三、纸币(板书)
1.纸币的产生 (板书)
回忆货币的产生过程,我们发现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总会想出办法来解决;我们再来看货币的发展史,再一次领略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智慧,感受“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魅力。
货币产生了,卖炭翁辛辛苦苦地烧了炭拉到市场上,小心翼翼地核查买家给他的黄金或者白银的成色、重量等,非常麻烦;于是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我国秦朝时秦始皇就统一了度量衡,到了唐朝,铸币都已经用了许多年了,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说“卖炭得钱何所营”,这个钱就是我手中的这种钱(展示方孔铜钱给学生看),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铸币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却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铸币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优点太多了,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而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帐、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帐业务。
多媒体展示货币的发展史: 金银(需要人们核实重量,检查成色,很麻烦)——铸币(容易磨损且重量大,不方便携带)——纸币(优点多多)——电子货币即信用货币(太方便了)
2.纸币的发行 (板书)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讨论:我国有很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5 月 12 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使许多人无家可归,人民流离失所,国家遭受重创,经济损失达数百亿以上。为了弥补损失,尽快走出困境,国家要赶快大量发行纸币。
通过讨论,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问题: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即货币的发行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或小于这个限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是指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花钱,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
3、反对假币,爱护人民币(板书)
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同学们,你遭遇过假币吗?当你和假币面对面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最后明确: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这是严重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可见,制贩假币既给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终也难以逃脱法律的惩罚。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金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但我们应该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决不能通过不法手段获得。同时,还要认识到,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
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和发展的血脉。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做到不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不揉搓、毁坏人民币,而且,我们还要尽量影响周围的人爱护人民币。
名言共赏:
1.“你到一个国家所见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钞票,它就像一个国家的面子,马虎不得”。
2.商品社会里,纸币就是形象的“国家名片”。
高一上册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