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综合检测试题
相关话题
做好每一份历史试题,能够让你发现自己所欠缺的历史知识点。所以,还在等什么呢?让我们从这份试题卷中找出那些你欠缺的知识点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综合检测试题,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我国建国之初的三大外交政策是当时中国的对外战略,奠定了整个50年代外交政策的基础。三大外交政策总的倾向是( )
A.努力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
B.否定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对外政策
C.赢得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时间
D.尽快融入日益全球化的国际体系
解析:选B。“一边倒”决定了建国之初我国外交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是与“各国”建立关系,故A项错误;三大外交政策的实行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不涉及倾向,故C说法有误;其总倾向是否定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对外政策,所以答案选B。日益融入全球化的国际体系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排除D项。
2.“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其主要背景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
D.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立
解析:选D。从题干中的条约所涉及的时间“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可以得出,条约签订的时间应该是在1952年之前,这是涉及中国的领土主权的问题,所以其背景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苏联承认新中国,故选D项;A、C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符合题干所述的时间,故排除A、B、C三项。
3.(2016•江苏宿迁高一期末考试)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
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解析:选B。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三大外交政策中的“一边倒”是在美苏冷战之下倒向社会主义苏联,跟题目中的“中缅”不符,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的,在访问缅甸时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故B项正确;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在1978年后的新时期提出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质疑而提出的,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武汉二中高一考试)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
A.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C.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D.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解析:选B。胡志明所说的涉及越南问题的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达成了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故选B项。C项是第26届联大会议与题干无关;D项是1955年的亚非会议,与题干无关;A项是周恩来于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5.(2016•江苏徐州高一期末考试)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张( )
A.和平共处不称霸 B.求同存异谋发展
C.加强团结不结盟 D.区域互利求合作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万隆会议”,结合所学,针对一些国家攻击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选择B项符合题意。
6.“这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国重返联合国
解析:选D。首先从材料信息“反西方国家”“击败美国”可以判断这个事件是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7.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谈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毛泽东提出这一外交政策的背景不包括( )
A.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日增
B.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选C。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所以毛泽东提出这一外交政策的背景不包括中美建交,本题主要从时间上来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即可。
8.(2016•福建厦门高一期末考试)如图,70年代中建交高潮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 )
A.社会主义国家 B.非洲新独立国家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D.中国周边国家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0年代随着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改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选择C项符合题意。
9.(2016•湖南张家界高一联考)“越顶外交”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媒体将当时世界一大国绕过日本率先访问另一国家的外交举动称为“越顶外交”。与“越顶外交”一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毛泽东访问苏联 B.邓小平访问美国
C.尼克松访问中国 D.周恩来访问印度
解析:选C。毛泽东访苏是在建国初,而且不需要绕过日本,故A项错误;邓小平访美与题干中“率先访问另一国家”的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从题干“20世纪70年代”“绕过日本率先访问另一国家”,可以看出是尼克松访华,故C项正确;周恩来访问印度不需要绕过日本,故D项错误。
10.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高度评价1972年9月访华的田中角荣首相,他说:“田中先生……是了不起的,值得称赞,他比尼克松勇敢。”田中首相“比尼克松勇敢”是指( )
A.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新中国建交
B.在尼克松之前访问新中国
C.早于美国与新中国联合抗苏
D.访华期间即与中国建交
解析:选D。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但中美两国直到1979年1月才正式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虽是在1972年9月底访华,但访问期间就迅速实现了正式与新中国建交。所以周恩来说“他比尼克松勇敢”,故D项正确。
11.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解析:选B。根据所学,多边外交涉及多个国家,要求参与各方求同存异,控制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做出相应的妥协和让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是中国多边外交的重要体现,多边外交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了国际社会,增进了国际合作,一方面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2016•江苏宿迁高一期末考试)“今天,中国已经与16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些重要的外交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综合国力
D.外交工作者的不懈奋斗
解析:选A。材料强调的是外交领域的成就,从新中国外交事业开始一直到新时期的今天,我国始终坚持最基本的外交原则就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A项正确;2005年底,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立场和决心,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前中国就已经和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C项错误;外交工作者的努力是重要原因,但他们的努力正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
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材料三 近年来中美关系大事摘录
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4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等信息可知中美之间敌视的立场,原因分析可以从两方面归纳,即根本原因和现实原因。第(2)问,第1小问解题时注意把握关键信息“20世纪70年代”“较正常的关系”,即归纳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即可;影响,需要首先考虑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其次分析归纳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美之间合作与冲突相交织,反映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态势。由此归纳出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需要结合上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围绕材料主题分析归纳,展开论述即可。
答案:(1)特征:对抗。原因: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利益的冲突。
(2)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特点: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
(4)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增加互信,促进交流和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
14.(2016•江苏盐城高一期末考试)2015年9月19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被指为“战争法案”的系列安保法案。这严重违背日本和平宪法精神,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回顾20世纪以来的中日关系,发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49年苏联在审判日本战俘时,据川岛清少将供认:从1941年起731部队每年用于实验的人数是400到600人。据此推算大约有3 000人死于731部队的活体实验。
——于小军《日本侵华罪行若干史料摘编》
材料三 1972年9月29日,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记者会上宣布:“虽然《联合声明》中并未提及,但由于日中关系正常化的结果,日台和约已丧失其存续意义,可认为已终止。这是日本政府的见解。”大平正芳的谈话使在日的台方人员目瞪口呆,有些人竟大声谴责日本政府。当日午后,台湾“外交部”发出对日断交声明。
——《台日“断交”30年——东京最长的一日》
材料四 根据日本观光厅发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1至10月,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428.3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大约一倍,成为日本最大旅游客源。2015年7月至9月,人均旅游支出为28万日元(约合14 870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加19%。……而自1979年开始中日经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04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超过美日贸易,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
——陈景彦《喜忧并存——中日建交以来的历史回眸》
材料五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日发布的消息,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经过4日至6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评审后,决定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47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而日本文部省科学副大臣义家弘介19日则表示对此事不满。中方则表示,这是作为历史而决定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汇编》
(1)材料一中说蒋介石承担了“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的使命,请举例印证这一说法。据材料二分析日军侵华战争方式有何特点?(12分)
(2)据材料三指出“台方人员目瞪口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一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深远意义。(6分)
(4)据材料五指出《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重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你对20世纪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认识?(4分)
解析:(1)第一小问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战役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的关键词“活体实验”“731部队”,结合所学知识不难进行作答。(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的关键词 “1972年”“日台和约已丧失其存续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直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3)根据材料四“……到2004年中日贸易额首次超过美日贸易,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可以得出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另外,作为亚洲和世界的两大重要经济体,可以从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构建角度进行作答。(4)第一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五“中方则表示,这是作为历史而决定的”可以得出南京大屠杀的“申遗”有利于人们牢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第二小问认识,从抗日战争时的对抗到1972的中日建交再到如今中日经济合作的不断密切、日方否认侵华罪行等,可以从捍卫国家主权、中日关系友好与否的利弊、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等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1)举例:领导全国抗战(组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均可);特点:细菌战、毒气战。
(2)原因:中日建交;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3)意义:有利于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意义: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追怀历史,珍惜和平。(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认识: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应加强国际合作,寻求互信和共同的战略利益。(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综合检测试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