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
成正比的量会有哪些呢?你想要去了解它吗?下面是小编网络整理的“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用。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0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 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
学生实验录像课件
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1.认识实验器材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我们一起去实验室瞧瞧吧!(课件出示:实验桌和实验器材。 )
(2)提问:实验桌上有什么呢?
(3)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1把尺子。1桶水。还有一张实验报告单。)
(4)出示实验报告单:
(5)引导观察:从这张实验报告单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评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录像引入,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
2.观察实验
(1)观看课件:水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我们来看看同学做实验的情况,注意记录每一个玻璃杯中水的高度。
评析:数学课上展现给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适当参与动手记录,使数学和科学知识相互渗透,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1.观察变量
(1)根据上面统计表,小组讨论:它有哪几种量呢?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有变化吗?
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汇报: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水的体积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
2.引导研究定量
(1)思考:看着统计表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
(2)出示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
(3)提问:每个水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底面积,并填在数学书第39页统计表中。
(4)汇报:每个水柱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算式。
(5)介绍: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是底面积。在这里,底面积相同,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一定))
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再次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现在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
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
(2)汇报明确:体积和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体积增加,高度随着增加;体积减少,高度随着减少。
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3)质疑:具有是你们说的这些特征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量呢?请到数学书第39页去寻找答案吧。
(4)学生自学。
(5)汇报交流: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关系?水的体积和高度叫做什么量?
4.揭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课题)
5.教学字母关系式
(1)讲述:如果表中第一种变化的量用x表示,第二种变化的量用y表示,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2)学生试列:
= k(一定)
(3)全班交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小结:两种量要有关联。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着减少。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评析:观察――讨论――再观察――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让学生充分参与,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三、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1.举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1)学生自由举例。
(2)预设: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出示:长方形的面积和长统计
提问:如果有上面这样一种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吗?
思考:刚才这句话怎样说才准确呢?
2.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
评析:学生举成正比例的量的生活实例时,容易在表述中出错,为加深学生印象,教师举例提示,让学生强化对概念的认识,感受到学习知识需要严谨的态度。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出示数学书练习七第1题。
一架飞机的飞行时间和航程如下表。
(1)算一算各组航程和相应飞行时间的比值,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2)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3)表中的航程和飞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页数。
3.拓展练习。
(1)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是否成正比例。
(2)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正比例。
以上练习,引导学生利用数量关系是进行判断。
评析:出示习题,数的关系可转化为生活的情形体现,生活的情形可简化为数的关系解决,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美,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整个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很关键。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教学难点是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关键是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如下的调整。
整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把石头剪刀布一题设为例题教学,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去
教学。这样孩子兴趣很浓,容易在轻松中突破难点。为了不脱离书本,我把书上的例题设为了副例题,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较为自主地进行小组探究,得出结论。
利用游戏、打分,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孩子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我力求在本课的组织中渗透了练习纸,每项的评分。总的反馈,希望可以
有效地避免评价反馈的无效。我从生活情景入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创造性的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实践经验和主动构建之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让学生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同桌进行游戏,并记录自己赢的次数,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得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
3、引入操作活动
我组织学生对数学书进行研究,相关联两个量的关系便丰富地呈现出来: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厚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重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价格就越高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张数就越多
▲书的厚度、重量、价格、总张数随着书的本数的增多而增多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课的概念。
4、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的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5.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1,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6、坚持数学是美丽的。
从课件的设计到课堂的教学,我都力求让孩子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美丽的,不是枯燥的。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