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散文综述

发布时间:2016-12-23 10:07

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年,但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刻“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40年代散文综述,供大家欣赏。

40年代散文综述

40年代散文综述(一)

一、抗战初期

抗战初期,报告文学、通讯等散文形式形成蓬勃发展的高潮,如范长江的报告文学《台儿庄血战经过》,骆宾基以淞沪战役为背景所写的《救护车里的血》等。

二、抗战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一)国统区及沦陷区

1.报告文学

国统区此时的报告文学、通讯等在题材和风格上较初期更多样化。如宋之的的《从仇恨生长出来的》、老舍的《“五四”之夜》、沈从文的《人性的恢复》等。

2.杂文

坚持鲁迅杂文传统,围绕文学杂志《野草》形成了以聂绀弩、秦似、夏衍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

3.散文随笔(散文小品)

散文随笔方面梁实秋、钱钟书、张爱玲的成绩较为突出。

(二)解放区

抗战中后期以来,解放区的报告文学、通讯、速写等熔政治性、新闻性、真实性于一炉,比以前的同类文体跃进了一步。如赵树理写边区妇女翻身模范的《孟祥英翻身》等。

杂文较为稀少。产生一定影响且付出沉重代价的有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等。延安整风后很少有人再写杂文了。

小品散文有何其芳的《星火集》、《星火集续编》等。

40年代散文综述(二)

40年代梁实秋的系列散文集《雅舍小品》

一、梁实秋生平与创作简介

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等。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散文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1921年开始诗歌与杂文创作。1923年赴美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就读。后入哈佛大学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其间曾任一些报刊的主编,与徐志摩等人组织新月派。1949年6月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等职。1966年退休。出版散文集有《雅舍小品》等十余部,文艺理论集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梁实秋论文学》等,译作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二、关于散文集《雅舍小品》

1.40年代梁实秋客居重庆北碚一间陋室,却写下了《雅舍》。自此陆续写作出一系列“雅舍小品”,先后出版《雅舍小品》一集、续集、三集、四集等散文集。

2.《雅舍小品》共收散文34篇,《雅舍》是第一篇,此后还有《孩子》、《音乐》、《女人》、《男人》、《脸谱》、《中年》等篇。

三、关于散文《雅舍》

1.“雅舍”何“雅”之有:“雅舍”其实不雅,寒伧、简陋,生活环境恶劣。但旅居其中的作者却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以客为家、很有雅兴,以独有的个性和超脱、达观的心态去观照、对待简陋与恶劣,于是“雅舍”也就具有了个性与雅意。这也即是说,是作者的个性、心态与观照的特定眼光使其成为了雅舍。由此寄予了作品的主题。

2.文章的艺术特色

对事物观察、体验、表现的个性化特点和超脱、旷达的心态,使得被表现的事物个性突出、别开生面、横生雅趣;作品语言清朗、雅洁,间或伴以调侃的幽默的笔调,使文章颇具谐趣、妙趣,且自然随意、谈笑风生、参差有致,富有诗意。

40年代散文综述(三)

40年代钱钟书和张爱玲的散文

一、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1年12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收散文10篇,以讽刺的手法将笔锋指向社会、知识界,并折射出作家的心态。

二、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

(一)有关出版等

1944年12月上海五洲书报社初版。内收散文30篇及画页等。

(二)基本内容

作者对身世和乱世体验的娓娓陈述,对中外文化和沪港城市差异的品评,对自身人生观、文艺观的表达。如《童言无忌》、《自己的文章》、《洋人看京戏及其他》、《谈女人》、《谈跳舞》等。

(三)艺术特色

语言率真生动而又典雅蕴藉,情感真挚自然而又深沉饱满,内容丰富多样而又精彩美妙。

40年代散文散文相关文章:

1.关于励志的散文精选

2.关于聚会的散文

3.苍桑古镇散文

4.春天的回忆散文诗

40年代散文综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