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

发布时间:2017-06-13 10:32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中包括《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文解读

楚天①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地辽阔千里,时值清爽秋节,大江滔滔流向天际,秋色无涯无边。①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时间。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望不见它的尽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词人置身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怎能不激起满腔的爱国豪情?那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遥岑远目①,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②。(纵目望去,远方群山,姿态万千,苍翠挺拔的青山有如碧簪,层峦叠嶂的山峰好比螺髻。但现在,它们正在诉怨说苦,献愁供恨。①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岑,cén,小而高的山。②玉簪螺髻:像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如果说上句写水,那么此三句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虽美,但惜乎南北分裂、山河破碎,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怨恨,所以这些山岭在词人眼中好像一个个都在低眉弯腰,唉声叹气。刘禹锡《望洞庭》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词人不直说自己愁、恨,却说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 ,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而写内心的愁恨。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断鸿①声里,江南游子。(夕阳正在西沉,空中传来孤雁阵阵凄厉的叫声,一位江南游子伫立楼上向中原故土瞭望。①断鸿:失群的孤雁。)[词以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这些颓败衰微的景色做“江南游子”的背景,烘托出苍凉悲哀的氛围。此时此刻,他,独自徘徊于赏心亭上,面对沦陷的家乡、残破的国土,心情是何等的悲伤!]把吴钩①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宝刀吴钩在手中把玩,看了又看,把栏干拍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①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看吴钩,是希望有机会用它立功。)[这三句紧承“江南游子”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两个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词人是多么想手持这锐利的吴钩,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啊,但现在却无处用武,只能闲置身旁,当玩具赏玩,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把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干。曾有诗云:“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故借拍打栏干来发泄。词人一边走动,一边不停地拍打着栏干,一遍又一遍,这就把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怨恨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在无奈中又进一步感叹:“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这几句一句比一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达至高潮。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则是以动态的动作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激愤和恨。在这里,作者不再用即景写情之法,而是以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写得含蓄,人物内心的具体情感同样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使作品更加深沉浑厚、蕴藉含蓄,从而也更有魅力。]

休说鲈鱼堪脍①,尽西风,季鹰②归未?(不要说切碎煮熟的鲈鱼味道鲜美,脍炙人口,秋风早已吹遍大地,张季鹰有没有回乡归隐呢?①脍:kuài,把鱼肉切细。②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晋书?张翰传》云:“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辟齐王东曹椽”,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俄而齐王败,时人以为他有先见之明。(见《晋书?张翰传 》)后人遂以这个典故赞退隐归耕之念,作者则不以为然,反用这个典故说:现在季鹰(借指作者自己)回家了吗?张翰见齐王将败而退缩,作者在南宋面临危急的时刻,却耻于归隐,充分表达了他尽忠报国、挽狂澜于既倒的赤心。]求田问舍①,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如果像许汜一样,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时候,只管自家发财致富,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吧。①求田问舍:购买田地和房舍。《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汜,sì。刘郎才气: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这里也是借用了一个典故。说的是刘备批评许汜在“天下大乱”之时,“忘怀国事,求田问舍”。作者的含意是,如果我辛弃疾是一个像许汜那样只顾自己买田置房,为个人打算的琐屑小人,那就没有脸面去见刘备那样胸怀天下的英雄人物了。从而表明自己为国忘私的广阔胸襟,也暗中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小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①!(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尚犹如此,人怎么能忍受!①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前为琅琊王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这里也有一个典故,写桓温北征之时,途中见自己当年栽下的柳树“皆已十围”之粗,于是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作者借用这个典故,叹时不我待,事业未就,年华虚度,表现他怀才不遇的愤慨和苦痛。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而自己年岁渐增,继续闲置便再也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啊!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烘托继续向高潮推进。]倩①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②,揾③英雄泪?(请谁替我呼唤,让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①倩:qiàn,请人家替自己做事。②红巾翠袖:代指女子。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③揾:wèn,擦试。)[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楚。诗人痛苦至极,不禁一洒悲痛之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泪,而是不遇于时的英雄的眼泪;但诗人知音难求,痛苦无人前来安慰,因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拭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无人代为唤取,因而也便无人前来拭泪,只好独自伤神,从而使词人孤独与痛苦的情感上扬到了极至,词也在情感的最高潮处戛然而上。“倩何人”三字,与上片“无人会”三字遥相呼应,前注后顾,结构严谨。]

这首词,是辛弃疾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唱出了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这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词上片写景抒情,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的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词的下片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典故,通过古人古事,咏叹壮志空怀之悲,表达积极用世、决不归隐的决心。

总之,这首词基调雄浑、高亢、豪放。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词虽然不曾直露自己的胸怀,但全词始终充满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无愧豪放派杰作,但与苏词相比,辛词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因此,全词豪放中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

高中语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文解读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①处。(大好江山,千秋万代一如当初,但是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却是再也无处寻觅的了。①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建安十三年即208年,孙权迁都京口。)[“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现南京)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现在,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舞榭歌台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一干二净,荡然无存。①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榭,xiè,建在高台上的房子。)[这个句子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①,人道寄奴②曾住。(一抹残阳照射着杂乱的衰草和枯树,这里有一条极窄狭的街道,人们传说就是当年南朝宋武帝刘寄奴的故居遗址。①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伸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②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本人生于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北伐,灭南燕、后秦,又废晋帝,建立刘宋。)[这是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想当年①,金戈铁马②,气吞万里如虎。(回想当年啊,宋武帝刘裕率兵北伐,持金戈,跨铁马,气吞万里,威势好像猛虎下山,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了他们自己的老窝。①当年:指刘裕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的时候。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②金戈铁马: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这是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这三个句子,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现在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们传说曾是他的故居。这里暗含了当世无人的感慨。] 元嘉草草①,封狼居胥②,赢得仓皇北顾③。(元嘉年间,宋文帝草率用兵,兴师北伐,想要再建汉朝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丰功伟业,却落得“仓皇”逃窜,大败而归,从此再也不敢侈谈什么收复,对中原失土仅能“北顾”而已。①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的儿子,由于好大喜功,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②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③赢得仓皇北顾:即赢得仓皇与北顾。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赢得,落得。北顾,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其实,当时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奈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不振。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与“北顾”的哀愁。仓皇,匆忙,慌张。这里用来形容溃败后落荒而逃的狼狈景象。北顾,向北观望;在当时,是流落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词语。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后梁武帝将“北固亭”改名为“北顾亭”,寓“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北顾,在本词中表示的意思是,元嘉以后再也不敢谈论收复失地的事情,“对中原失土,仅能北顾而已”。作者援引南朝宋刘义隆事还有咏叹南宋近事之意,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即现在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兵败。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现在的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但是腐败的南宋统治者听不进辛弃疾的逆耳之言,执意盲目北伐,结果又一次大败,韩侂胄也因此命归黄泉。四十三年①,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记忆还很清晰,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四处狼烟,抗击金兵的浪潮此伏彼起。①四十三年:作者于公元1162年即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公元1205年即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②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从这一句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记得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可堪回首,佛狸祠①下,一片神鸦社鼓②!(哪忍心回想往事啊,如今在敌占区里,北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乌鸦争吃祭神的供物,人们欢呼雀跃,社日的鼓声震天动地!①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佛狸祠。②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中原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里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神鸦,这里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所奏的鼓声。社日,古代祭土神的日子。)[“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为什么就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原来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辛弃疾在他的词中不止一次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暗指完颜亮。今天“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现在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多么痛心的事情啊。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也就非我所属了!]凭谁问,廉颇①老矣,尚能饭否?(谁还来问:廉颇虽然年老,饭量还好吗?①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被谗入魏。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罢。三遗矢,多次拉屎。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一首千古传诵的杰作,写得沉痛悲壮,语言精炼深刻,虽然用典很多,但关合时事,用得十分贴切,艺术感染力很强,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词怀古抚今,以词论政。词中提到几次南北战争,全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大战,都不过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铺张(金戈铁马),或反面衬托(仓皇北顾),或用亲身经历(烽火扬州路),或借前代遗迹(佛狸祠),境界全出而色彩各异,像一幕幕历史场景在我们面前轮转变换。全词情调回旋起伏,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孙权和刘裕,都是曾身经百战,开创基业,建国东南,力图统一的有为君主。词人对之无限景仰,缅怀英雄,当然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的意思。但在这里主要还是为了讽今,诗人反问,现在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英雄呢?词人感叹今世没有孙权、刘裕这样的君王,暗讽南宋的当权者苟安江南,无所事事!

下片重在讥刺时事,引用“元嘉草草”典故,旨在劝谏韩侂胄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之仗,回忆“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与眼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场景,意在形成对比,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忠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课文解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