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预习提示和鉴赏
《咬文嚼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朱潜光险胜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预习提示和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预习提示
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第一个方面是引用郭沫若将“你是”修改为“你这”的事例,说明“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二个方面是引用王若虚错改《史记》和韩愈与贾岛相互“推敲”的事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三个方面是引用苏东坡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和平时常见的滥用联想意义的习用语,说明“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第一个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实质,第三个方面说明的难处。
学习本文,第一、重在鉴赏实践。本文讲“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从语言文字的层面讲文学鉴赏,学习时要注意从这个角度加深体会。可以从词句入手欣赏和理解文章,并看看作者的用词能否恰切鲜明地塑造形象,表达思想与情感;注意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赏析有哪些独特创新,是不是也还有值得磋商的地方?第二、体会内在逻辑。这是一篇说理性文字,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阅读时要围绕“咬文嚼字”这个中心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说明,从而捕捉课文的分论点并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很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说明观点,要体会材料和观点的关系,特别要注意作者是如何通过科学的分析来揭示材料和观点的内在逻辑。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鉴赏
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就写作技巧说,好文章的条理都是一样,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致枯涩,高华不至浮杂。”本文可以说是朱先生这一主张的生动体现。
(1)思路清晰。作者围绕“咬文嚼字”这个中心,用三个分论点进行说明,第一个分论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说明了为什么必须“咬文嚼字”;第二个分论点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说明了什么是“咬文嚼字”,或者“咬文嚼字”的本质是什么;第三个分论点是“字的难处在意义(主要指“联想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必须防止“套板反应”产生的流弊,说明了怎样“咬文嚼字”。最后归结全文,指出“咬文嚼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
(2)举例精当。本文最大特点,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分析丝丝入扣,说理精譬透彻。不仅使人信服;而且使人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生动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不仅思想的表达有误,惊讶、斩截的意味也已存无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样就很好地论证了观点。
(3)见解新颖。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可以说本文正是作者突破“套板反应”,推陈翻新的典范。首先题目就是创新,“咬文嚼字”向来是一个贬义的成语,作者却借用过来赋予崭新的意义,说明自己的文学主张。其次,郭沫若将“是”改为“这”,是当代文学界公认的善于炼字的典型,郭沫若本人也以此自诩,作者却能广征博引,从中发现新的炼字的规律,使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再如作者提出“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字的联想意义“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一个作者在用字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些观点都是别出心裁,发前人之所未发,是作者讲出的新颖别致的道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处处使人觉得作者视点新,事例新,道理新,通篇洋溢了一种创新的氛围。
高二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预习提示和鉴赏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