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2017-06-15 21:48

地缘政治是通过地理空间进行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地缘政治论文2000字,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地缘政治论文2000字篇一

北极地缘政治研究北极地缘政治研究

【摘要】自冷战结束以来,北极地区逐渐转变为世界政治的一个热点地区 在全球资源、能源短缺的今天,北极地区蕴藏的丰富资源已为国际社会所认识,并成为关注焦点。随着气候迅速变暖,北极资源开发和航道商业运营逐渐走向现实,这些变化驱使有关国家或国家集团进一步重视北极和参与北极事务。在当今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北极地缘政治关系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利益交织更加复杂,矛盾与争议进一步加深,利害关系的不确定性导致行为体各方之间亲疏关系不定,北极地缘政治局势的动态性增强、复杂性加大。

【关键词】北极 地缘政治 特点

第一章 地缘政治格局

地缘政治格局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内,以政治行为体为单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等)的地缘政治力量中心,通过地理空间进行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地缘政治格局是在一定的历史过程中行为体各方通过反复磨合与平衡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它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趋势,是我们认知动态的国际政治局势的一种重要途径。

地缘政治格局的内在特征

地缘政治格局除了具有政治格局的一般性特点外,还具有其清晰的内在特征,主要表现有:

(1)地缘政治格局是一种具有物理性特征的空间结构 与那些抽象的政治结构相比,地缘政治格局存在物理性的体现:作为格局主体的地缘政治单元通常表现为具有位置面积等属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各单元之间的连接部分是由陆地或海洋等各种形态的地理空间担当的,它们也是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通过地理空间进行的 因而,地缘政治格局是一种实在的结构,具有物理形态。

(2)地缘政治格局的构件包含硬件和软件两种性质,它们互为补充,不可或缺 行为体的大小和区位行为体之间的距离连接体的自然状况等是组成地缘政治格局的硬件;互动关系是地缘政治格局的软件成份;而行为体的力量则兼具硬件和软件的双重特点 地缘政治格局把这些硬件和软件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3)地缘政治格局是由实力和地理力组成的地缘政治力量互动创造的平衡结构 地缘政治格局不同于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它是由地缘政治力量的平衡造成的 地缘政治力量不仅仅是行为体的实力,还有行为体的地理力 实力+地理力组成的地缘政治力的大致平衡,可以形成有效的地缘政治格局。

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析方法

(1)分析主角行为体。主角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体系中的活动是主动的强力的和领导性的,其作用是强大的 直接的和全局性的,它或它们在地缘政治格局的营造中发挥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作用。

(2)分析结构的连接条件。地缘政治格局是由各种地缘政治连接条件把行为体连接为一个整体而成的,结构的连接条件包括行为体单元本身和单元之间的空间连接 考察地缘政治格局需重点关注行为体主角的地缘政治特征以及行为体之间的空间联系。

(3)分析结构内的互动关系。互动是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需重点分析主角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 结构内各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是不平衡的,需分析互动关系的差异。

(4)整体分析。把确定的地缘政治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作整体性的综合性的观察与分析。1

第二章 当今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特征

当今北极的地缘政治格局是在冷战格局基础上发展演化过来的,不免带有几许冷战遗迹,但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结构性改变国际政治的深刻变化和国际关系的重大调整等因素导致北极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许多与冷战时期明显不同的新的特征。

第一,北极地缘政治出现一体化趋势。冷战时期北极地缘政治格局表现为典型的二元结构,它是因为美苏对抗(在北极主要是军事和战略对抗)造成的,美国和苏联维护的是他们的自身利益,不会去考虑国际社会在北极地区的共同利益,在当时,美苏关系代表了绝大部分的北极地缘政治关系。冷战结束后,气候 环境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威胁,国际社会的普遍合作得到加强 北极自然环境敏感而脆弱,北极地区环境的快速改变将对北美、欧洲、东亚等北半球地区乃至全球产生深刻影响,北极地区关系到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共同利益,在冷战后国际合作普遍加强的大趋势中,北极事务的国际合作已得到显著加强。如北极理事会作为北极国家政府间的一个重要的沟通与合作机制,覆盖了所有北极国家,自1996年成立以来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北极地区普遍的国际合作的加强,北极地缘政治格局发生结构性改变,原先的二元结构逐渐化解,国家之间全面的均衡的关系得以正常化地发展,共同利益导致北极地区各国之间关系发展的多边网络化特征显现,北极地缘政治的整体性比以往更加明显。

第二,多层次的立体式地缘政治结构趋势。冷战后的北极事务除安全问题外,气候变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综合影响同样构成了北极问题的重点和热点。面对新问题,国际组织发挥了主权国家难以解决的独特作用,当今北极地缘政治结构已经不再只是包含主权国家的单一层面,而是包含国家之上的国家集团(如欧盟),国家之下的非政府组织的复合式立体结构。

第三,呈现一定的全球化特征。北极地缘政治格局是建立在北极地缘政治区域基础上的,北极地缘政治区域是北极地缘政治发生与发展的空间依托,北极地缘政治区域相对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方面,北极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如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几乎是全球性的,北极航道的战略影响也完全超越北极地区本身。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其它国际政治行为体主动参与北极事务,行为体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和越来越远,北极地缘政治关系所覆盖的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北极地区本身,并呈现向全球方向扩大的迹象,如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在逐渐加入北极事务。越来越多与北极距离遥远的国家也希望参与“北极馅饼”的瓜分。这样,在冷战后急速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北极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在升高,北极与世界政治的联动性加强,导致北极地缘政治的边界不断往外拓展,其结果是北极地缘政治的空间膨胀,并随着越来越多的外部国际政治行为体的介入,北极地缘政治呈现一定的全球化特点。 在北极地缘政治竞争中,主体国家在独立竞争之外,根据利害关系形成不同的组合,借用集体力量来保障个体的利益,在北极地缘政治竞争中发挥集体优势,先赢得集体利益,再分割国家利益。目前,北极地区业已形成的地缘政治组合主要有北极五国、环北极八国以及广泛的国际社会。北冰洋沿岸五国成了合作内核,试图形成某种主权联盟,共同在北极理事会内和国际舞台上宣示和强化其主权地位。在此基础上,借着北极理事会的平台,环北极八国一起建构北极的区域意识,营造北极是北极国家的北极理念。不过,在这一点上它们只能采取某种模糊战略,一是因为不明确北极地区的具体地理范围;二是限定北极理事会不涉及主权安全问题。在外围,北极理事会又向区域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有限开放,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完全垄断北极事务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则通过设定参与条件,实际上变相地要求外部参与者承认它们在北极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国际合法性。北极地区国际合作这种内核(也是硬核,由北冰洋沿岸五国构成)、核心(北极理事会)和外围(北极理事会观察员以及更广泛的国际社会)的三层地缘政治格局到此已基本形成,它既为北极地区的国际合作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同时也为合作的拓展深入制造了某种障碍。2

结论

从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原理来看,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关系和形势发展受到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控制,因而,分析北极地缘政治格局是认识北极地缘政治形势并进而理解北极地缘政治关系的一条有益途径。本文提出的地缘政治格局分析方法既可用来对特定区域中的地缘政治格局进行系统和详细的解构分析,也可用于对地缘政治格局作总体性的和特征性的观察,本文正是后者,是对冷战结束以来北极地区地缘政治格局总体特征的探讨,而对其系统性的分析有待继续。目前,北极地缘政治格局仍然在变化发展之中,但从冷战结束发展至今,北极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已基本成形 总体而言,受北极地缘政治行为体的多元化发展,各方在资源、经济、航运、环境、战略、安全等领域利益的不整合与不平衡等多种因素影响,当今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是一个多层次的和多元化的复合式结构。

【参考文献】

[1]魏旭,赵旭,北极地缘政治新格局[J]中国石化,2012,5

[2]龙静,变动的地缘政治和中东欧地区[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02

[3]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M]. 时事出版社, 2005

[4]陈玉刚,陶平国,秦倩,北极理事会与北极国际合作研究[J]2011,04

[5]白佳玉,李静,美国北极政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6]魏旭,赵旭,北极地缘政治新格局[J]中国石化,2012,5

[7]陈玉刚,陶平国,秦倩,北极理事会与北极国际合作研究[J]2011,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地缘政治论文2000字

地缘政治论文2000字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