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

发布时间:2017-06-05 17:52

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小编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

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

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①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同步练习题

一、我能把字写好。

蚕 桑 昼 耘 塞 鹭 绩 笠

二、照样子,做一做吧!

例:sài sāi sè

塞车(sāi) 边塞(sài) 茅塞顿开(sè)

lù lǜ

绿化( ) 碧绿( ) 绿林( ) 鸭绿江( )

le liǎo

好了( ) 行了( ) 对了( ) 了不起( )

jiě xiè

未解( ) 浑身解数( ) 解释( ) 解甲归田( )

ɡònɡ ɡōnɡ

供给( ) 供耕织( ) 提供( ) 供词( )

三、比一比,再组词,

烟( ) 闭( ) 耕( ) 膀( ) 衷( ) 观( )

咽( ) 闲( ) 耘( ) 傍( ) 蓑( ) 规( )

塞( ) 须( ) 若( )

赛( ) 烦( ) 箬( )

四、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五、写出带点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 白满川:

诗句的意思是: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供: 傍:

诗句的意思是: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

诗句的意思是:

六、填空。

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 写的。诗的前两句勾勒出水乡 (季节)特有的景色。后两句写 。

2.《四时四园杂兴》的作者是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夏收前后农村的繁忙景象和农民的辛苦。后两句中,儿童“ ”,表现了他们的 。

3.唐朝诗人 写了《渔歌子》。词的一、二两句写景,三、四句刻画了一个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 乐趣。

七、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宋代诗人所写。 ( )

2.《乡村四月》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 )

3.“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4.《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在现在的浙江省。 ( )

5.“箬笠”和“蓑衣”指的是同一种东西。 ( )

八、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从“春、夏、秋、冬”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入括号里。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 )

2.孤舟蓑笠翁,独犯钓寒江雪。 ( )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

九、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领家鞭笋过墙来。

1.给下列字注音。

膏( ) 频( ) 晌( ) 畦( ) 笋( )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 和 等。

3.本课所学的《四时田园杂兴》,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本诗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 可以看出,诗中的 反映景色变化得特别快。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 。

4.用自己的话写出本诗的意思。

十、在括号里填上动物名。

1.泥融飞( ),沙暖睡( )。

2.( )( )( ),曲项向天歌。

3.( )江上往来人,但爱( )美。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

5.两个( )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7.留连戏( )时时舞,自在娇( )恰恰啼。

8.两岸(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参考答案

一、我能把字写好。

蚕 桑 昼 耘 塞 鹭 绩 笠

二、照样子,做一做吧!

例:sài sāi sè

塞车(sāi) 边塞(sài) 茅塞顿开(sè)

lù lǜ

绿化( lǜ ) 碧绿(lǜ ) 绿林( lù ) 鸭绿江( lù )

le liǎo

好了( le ) 行了( le ) 对了( le ) 了不起( liǎo )

jiě xiè

未解( jiě ) 浑身解数( xiè ) 解释( jiě ) 解甲归田( xiè)

ɡònɡ ɡōnɡ

供给(ɡōnɡ ) 供耕织( ɡōnɡ ) 提供( ɡōnɡ ) 供词( ɡònɡ )

三、比一比,再组词,

烟(烟雾) 闭(闭塞) 耕(耕织) 膀(膀胱) 衷(衷心) 观(观察)

咽(咽喉) 闲(悠闲) 耘(耕耘) 傍(傍晚 ) 蓑(蓑衣) 规(规律)

塞(堵塞) 须(必须) 若(倘若)

赛(比赛) 烦(烦恼) 箬(箬笠)

四、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五、写出带点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 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 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诗句的意思是: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供: 从事 傍: 靠近

诗句的意思是: 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也靠近桑树阴学习种瓜。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 回家

诗句的意思是: 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六、填空。

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 翁卷 写的。诗的前两句勾勒出水乡 初夏 (季节)特有的景色。后两句写 人 。

2.《四时四园杂兴》的作者是 范成大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夏收前后农村的繁忙景象和农民的辛苦。后两句中,儿童“ 学种瓜 ”,表现了他们的 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

3.唐朝诗人 张志和 写了《渔歌子》。词的一、二两句写景,三、四句刻画了一个 渔翁冒雨垂钓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 悠闲自在的生活 乐趣。

七、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宋代诗人所写。 ( × )

2.《乡村四月》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 × )

3.“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4.《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在现在的浙江省。 ( √ )

5.“箬笠”和“蓑衣”指的是同一种东西。 ( × )

八、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从“春、夏、秋、冬”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入括号里。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 夏 )

2.孤舟蓑笠翁,独犯钓寒江雪。 ( 冬 )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秋 )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春 )

九、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土膏欲动雨频催,

万草千花一晌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

领家鞭笋过墙来。

1.给下列字注音。

膏( ɡāo ) 频( pín ) 晌(xiǎnɡ ) 畦( wā ) 笋( sǔn )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春雨 、 鲜花 、 绿草 和 竹笋 等。

3.本课所学的《四时田园杂兴》,描写的是 春 季的景色。本诗描写的是 春 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 绿秀 可以看出,诗中的 频 反映景色变化得特别快。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 两首诗就像两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

4.用自己的话写出本诗的意思。

频频的春雨滋润了泥土,使鲜花开放,碧草萌芽,屋后的荒地又变得碧绿秀美,邻居家的竹鞭也趁着春意从院墙下穿过来了,长出了嫩嫩的竹笋。

十、在括号里填上动物名。

1.泥融飞( 燕子 ),沙暖睡( 鸳鸯 )。

2.( 鹅 )( 鹅 )( 鹅 ),曲项向天歌。

3.江上往来人,但爱( 鲈鱼 )美。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牛羊 )。

5.两个( 黄鹂 )鸣翠柳,一行( 白鹭 )上青天。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 )立上头。

7.留连戏( 蝶 )时时舞,自在娇( 莺)恰恰啼。

8.两岸( 猿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 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独”坐是“谁”独坐?

⑵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⑴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⑵“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⑶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⑷“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⑹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⑴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⑶“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