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健康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24 08:32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关键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运动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运动健康论文篇1

摘要: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该文针对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经试证实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进而提出通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本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无心理疾病,并具有完整的一套心理调节措施,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优良心理品质.人的成长过程,大学阶段是心理波动最大的阶段,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的特点是朝气蓬勃、富于理想、积极向上、接受新事物快、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代写医学论文 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为17.34%高于男生的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城市学生,其中边远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学生比例最高为19%.[1]“郁闷”如今成了许多大学生挂在嘴边的字眼,心理疾病已经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焦虑、紧张状态较严重,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大学生正处于半依赖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许多心理的冲突、苦恼或被自我掩盖,或被忽视.以致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毛泽东同志对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勤体育则强筋骨,又足以增知识,又足以调情感,又足以强意志.”这就是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能发挥积极的影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此方面的论述,《吕氏春秋·尽数》中描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说明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互相依赖.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在体育锻炼中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体育锻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并且能使处在同一个集体中的人,学会互相关心、照顾,理解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等高尚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宝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人与环境的适应,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网上我们曾有幸阅读到俞春民老师的一个资料,受到启发,在他的基础上我们也做了一组实验检测,就是选择一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实验前后与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对比的数据如图1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通过体育锻炼实验学生与对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平均值有显着差异,实验学生各因子平均值明显下降,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提高.说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代写留学生论文从本质上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可以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使各项心理指标达到健康.

3 通过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认为以下途径与方法可有效的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1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启发诱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2 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创造欢乐的气氛,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3 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3.4 面向全体同学全方位关爱体育锻炼弱势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及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积极投入体育锻炼,逐步扭转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5 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计划 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掌握具体的操作原则.让教师认识到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代写毕业论文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运动健康论文篇2

摘要:当前大学生由于课业压力及日常生活习惯如频繁上网、运动强度小、运动时间少,损害身体进而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大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对锻炼认识深度不够。本文从生物学、神经学及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了锻炼对大脑产生的积极影响及对生活的巨大正面效益,并给出科学的锻炼建议。

大学生一方面由于课业压力大,课后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完成作业并进行复习和预习,尤其是在学期考试阶段,平时有运动习惯的同学也不得不转向复习考试;另一方面网络的普及导致大学生上网时间大大增加,一些大学生沉溺网购、交友、聊天、网游等,导致上课无精打采,甚至厌学,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在校的大学生,大量时间进行久坐不动的脑力劳动,非常需要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来调节身体和生活。大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深刻认识到锻炼对身体的好处。

一、锻炼让大脑更聪明

运动对大脑有巨大的好处,从生物分子水平来讲,人体通过进食将食物转换为葡萄糖。通过小肠,葡萄糖及其他代谢物质被血液吸收。养分经血液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被存入构成身体各个组织的细胞内。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分解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以提取糖分能量。在此消化过程中也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有毒废物。就人们吃下去的食物而言,这些废物由一堆过剩的电子构成,这些电子从葡萄糖分子的原子上脱落下来。如果放任不管,这些电子碰上细胞内的其他分子,能将其他分子转变成为一些剧毒物质——自由基。如果不被迅速清除,日积月累后,这些自由基将对细胞的内部结构进行严重的破坏,进而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人们没有因为电子过剩而生病是因为大气中充满了可呼吸的氧气。氧气主要的功能就像一块高效吸收过量电子的海绵。血液向身体组织输送食物的同时,也携带这种氧气海绵。过量的电子被氧气吸附,经过一些分子提炼过程,电子被转化为同样危险但完全可被移走的二氧化碳。身体就是这样通过血液将食物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组织并将有毒电子带出来。通过运动可以改进血液输送系统,为身体提供获得更多氧气和食物的通道。运动可以刺激血管产生一氧化氮,从而增加周身组织的血流量,进而达到调节血流的目的。随着血液流动的改善,体内可产生新的血管,这就使体内食物的分配和废品处理有更多的通道。运动的越多,就可以为更多的身体组织输送养料并将更多的有毒废物排出体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运动可以改善人的身体机能。人类生存离不开食物、水和新鲜空气,但每种物质对人类生命影响不同。人类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条件下存活30天,没有水,人类可以坚持一周左右,但是,没有氧气大脑根本坚持不过5分钟。如果血液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就会导致有毒的电子过度的在大脑里堆积,所以健康和运动息息相关。运动对大脑的作用不仅是增加了为大脑输送养料的通道,更是直接为大脑提供了运转所需的养料。运动对人类大脑最强的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够帮助健康组织的形成,促进大脑特定神经元生长。这种蛋白质可以保持现有神经元的年轻和健康。此外,锻炼使大脑形成新的神经通路,所以如果你早上去锻炼,那么一整天,就能更好地吸收你阅读的东西或者你听到的东西,就是说锻炼之后你会更加有创造力。

二、锻炼对心理的正面作用

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诸如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问题导致的抑郁或暴力等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锻炼可以直接缓解心理压力,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从人类进化角度来讲,当今社会普遍缺乏运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无需进行辛苦体力劳动的“特权”,而我们也因为不运动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价。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抑郁的人数已经增加了十倍!这不是巧合,当今抑郁症的平均发生年龄只有15岁。而在20世纪60年代,抑郁症的平均发生年龄是30岁。这里的很大原因是我们减少甚至停止了锻炼,使注意力无法集中。很早以前,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就认识到了运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曾说“大部分人都专注于脖子以上”,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专注于思考和认知。但专注于脖子以下,也同样重要。要获得幸福美好的大学生活,脑袋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如果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第一件事应是要求他们进行身体锻炼。这是心理治疗的前提条件,因为我们不能违抗自然,而要借助自然的力量来治疗。被治疗的大学生必须达到基因决定的健康水平,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治疗。同自然合作,自然所要求的法则必须遵守,自然的命令之一,就是要我们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很大程度上,运动是心理治疗中的关键因素。它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作用,哈佛医学院教授约翰瑞特说过“某种程度上,运动可以说是精神医生的理想药物,它对焦虑症、恐慌症、普通的压力、压力和抑郁症有莫大关联,运动能释放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安等,这些物质与治疗精神类药物相似。做一轮运动就像吃了一点百忧解,一点利他林,针对性很强。在振奋心情上比服什么良药都更有效。研究证明,情绪和情感是客观刺激物影响大脑皮质活动的结果。在情绪活动中机体所发生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变化是与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机能联系着的,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通过体育运动如跑步、疾走、游泳、打羽毛球、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骑脚踏车、登山等能加强心搏,促进血液循环及消化系统的新陈代谢,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使大脑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恢复平静,从而达到改善不佳心情的目的。这些运动应每周坚持3~5天,每次应至少30分钟。体育运动不仅影响生理参数,也影响到性格特征,尤其对情绪的稳定有很大作用。因此,对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以及向往公平竞争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场所和实现自己理想的场所。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肯定了体育运动对情绪的排泄作用。这些学者们认为,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休闲或锻炼身体,它还具有心理医疗的价值。它像一种净化剂,通过社会认可的渠道,使参加者被压抑的情感和精力得到宣泄和升华,从而使受伤的心灵得以痊愈。 三、科学的运动方式

对于体质较差的人,早上最好进行太极、气功、散步等缓和的运动,使身体慢慢地苏醒过来。而对于体质较好的人来说,则可以进行慢跑、自行车慢速骑行等低运动量的有氧运动,给身体增加活力。有氧、无氧组合运动则适合在下午进行。此时的运动心率可以比早上高些。如果搭配一些无氧力量练习,使身体消耗400~700千卡的能量,人就会感到中等疲劳,晚上就一定能好好睡上一觉。有研究表明间歇运动能产生比单纯有氧运动更显著的效果。以跑步为例子说明间歇运动,如果你20岁,最大心率就是200,计算公式就是220减去年龄,所以你跑步的心率如果要达到180,那强度就非常高了,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可以持续30~60秒,然后休息,让你的心率下降到最大心率的60%,也就是120,然后重复这个间歇运动。有初步表明这种运动能产生显著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间歇运动,特别是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很容易导致训练过度,大家最好不要达到最大心率。想练出最健康的身体,达到最大心率的90%就行了。所以戴上心率监测仪就很有用,因为它能告诉你,运动是否强度太大,或者强度不足。你可以偶尔去健身室健身,打篮球,运动方式越多越好,只要保证一周四次,一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在养成锻炼身体习惯期间,会遇到一些障碍。包括伴随运动而来的疼痛,使运动更难了,即使你只达到最大心率的70%,运动也会引起不适,克服不适的最简单方法是进入状态,因为通常跑步进入一种状态后,我们就感受不到不适了,但必须开了头才行,这时可以通过同学帮助来支持你克服困难,慢慢适应,或用一些东西分散注意力,如MP3等。因为做运动时,记忆力可以提高,所以你更能充分利用学习时间,你的创造力提高了,精神也会更加集中。所以这时间花得其所。最不能放弃的是运动,尤其是在考试期间这种压力大的时候。克服时间不足这个问题,我们要自己形成规律,例如一周中有三个早上做运动,行成一个时间规律。

以上通过生物学、神经学和心理学等角度阐述了锻炼的重要性,并提出可供参考的锻炼方式及锻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锻炼的认识更加深入并身体力行的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大学生运动健康论文篇3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快速提高,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出现了问题。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是否旺盛,也体现在广大的少年儿童身上。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他们的体魄是否强健、他们的意志是否坚强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而我国现在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却令人堪忧。“阳光体育”就是让青少年儿童更加阳光的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为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对于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在2006年联合进行了一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肥胖率在持续增高,城镇儿童的超重率达到了13.25%,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第一大因素。除了肥胖率,视力不良率也有所上升,小学生31.67%,初中生58.07%,高中生76.02%,大学生为82.68%。其中视力不良的初中生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学生群体。我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而少年儿童各种身体素质如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身体机能的水平却在不断下降。

我国学生各年龄组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的状况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4月29日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国开展学生“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从相关的角度来探讨如何科学、正确的来指导少年儿童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活动,并确定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中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及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一、吸引学生走向操场。

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

身体素质是运动能力的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是提高运动技能的前提。少年儿童处于这个长身体、增素质的关键期与敏感期的特殊生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能否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课余体育的一种形式,也是学校课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内容和手段。课余体育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少年儿童健身活动基本形式,具有突出的特点、多元化的功能以及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

二、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育课作为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体育课时间有限,每周不过2—3学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体育课还不能独立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因此,体育课必须与课余体育相互配合,而阳光体育运动又是课余体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在学校中广泛开展少年儿童阳光体育运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和实现全民健身的重要目标之一。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为能在青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提供了最基本、最便利的组织形式。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远远超过了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从娱乐性活动、健身性活动到竞技性运动项目等,无所不包。而它的组织形式也非常的多样化,可以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也可以年级甚至全校的方式进行,还可以共同兴趣小组、各种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四、强调规范性与自主性。

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某些活动形式是学生必须参加的,如:早操、课间操等,属于强迫性体育活动,它对于统一确保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教育具有规定性的作用。但是阳光体育运动中的绝大多数活动形式是属于学生自愿参加的乐趣性很强的自主性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来选择。

五、强调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辅助性。

学生在课余体育中较少收到体育课堂那样的限制,活动自选,发自内心,倾情投入,展现自我。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咨询的辅助性作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才能,表现兴趣,发挥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才能、组织才能和创造才能,并且使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六、选用正确的运动方法,增强学生体质。

选择的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年龄、个性、特征,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地进行运动,这样才能够积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乐在其中,轻松愉快地自觉进行锻炼。

青少年的身体比成年人要小,但绝对不是成年人身体的缩版,因为青少年在机能方面跟成年人相比较而言,还未完全发育成熟,两者具有质的差别。生长发育是从微小量变到根本质变的复杂过程,是在体积增大的过程中,完成结构和机能的分化和成熟[2]。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此阶段会出现第二个生长发育突增期,对处于这个特殊生理阶段的青少年儿童进行运动指导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骨骼

青少年儿童的椎骨尚未完全骨化,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以软骨连接起来,到15~16岁才愈合,股骨还存在骺软骨,承受压力的能力比成年人差,维持足弓的肌肉和韧带也较弱,因此在进行力量的练习时,一般在10岁以前不宜进行负重练习,可采用抗体重的一些练习,如徒手跑、跳等。12~13岁之间可增加一些抗阻力(如拉橡皮筋)或哑铃等的力量练习。15岁以后,才可进行较大重量的力量练习,并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且青少年的骨骼骨化未完成,易变形,脊柱的生理弯曲较成人小,缓冲作用比成人弱,故不宜在坚硬的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等练习。

(2)肌肉

12~15岁,青少年儿童的肌肉体积和力量增长速度加快,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年,可采用一些阻力和较轻的负重练习来发展肌肉力量。15~18岁,肌肉体积和力量增长的速度最快,在练习中,可以增加阻力或负重,以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但对儿童来说,由于肌肉的纤维较细,肌纤维的张力小,加上支配肌肉的神经中枢的兴奋强度和维持高度兴奋的时间比成人差,对持久而紧张的肌肉收缩更容易疲劳。因此,对他们应采用动力性的力量练习,最好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3)营养

青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体育锻炼会消耗较多的能量,因此,要特别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营养对少年生长发育无论在形态、机能和智力方面都会产生一时性和永久性的影响。

(4)心血管

一般青少年对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的运动,如60米、100米和200米跑,各种活动性游戏,徒手操及哑铃等力量性练习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而对一些长时间紧张性运动、重量过大的力量性练习及对身体消耗过大的耐力性练习等,则不宜过多采用。在安排青少年的运动负荷时,练习的强度可以稍大一些,但间歇次数应多,密度不应太大。13~14岁以后,心血管机能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可以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和区别对待。

(5)神经系统

青少年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做动作时不协调、不准确,易出现多余动作,建立条件反射快,消退的快,重新恢复也快。年龄越小,皮质抑制过程越弱,而且不完善,分化能力也就差。根据其神经中枢的发育特点,在教学与锻炼中应注意下列问题:a、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青少年儿童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组织纪律的思想教育,严格要求学生;b、在教授各种活动内容时可多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如示范动作、模型等,多用简单易懂和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或口诀等形式的讲解,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应该引起对直观教学法的重视;c、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安排短暂的休息,使学生的情绪饱满,精力旺盛,不易疲劳;d、活动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和多样化,中间可穿插游戏和竞赛,避免单调、重复;e、青春期神经系统受内分泌腺活动的影响,会使稳定性暂时下降,表现出动作不协调,少女更为明显,应注意区别对待。

在少年儿童进行体育运动时要注意特殊生理阶段的身体特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营养、骨骼、肌肉、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方面不同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合理的选择运动内容。结合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特征,选择合理、正确的运动方法,并结合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不但吸引了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健康,更有效的提高了少年儿童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了体质,使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运动健康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