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论文
现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前进发展,在给高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论文篇一
《 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
论文摘要: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从专业改革目标、建设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及专业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详细探讨了河南理工大学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以期对同类型高校 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为适应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的 发展趋势及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先后颁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2006年)、《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2007年)及《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2008年)等系列著作,指导及规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着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形势需要的精神,结合高等学校计算机教指委的相关文件精神,不断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品牌专业,全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继2008年获得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获得了国家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了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我校从专业改革目标、专业改革方案及相关保障措施等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
结合目前国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需求状况,我校确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的创新型人才。第二,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及行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从“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四个方面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为了实现改革目标,确定了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第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保证按期达到专业建设的目标。第二,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成功的经验;了解信息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需求状况,结合区域 经济发展和行业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方向,准确定位,制订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发展规划。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也即关键问题就是首先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 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校不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也即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没有同市场需求有效接轨。
按照目前各工科高校的情况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集中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为了明确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目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以及我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办学条件及本专业所招收高考学生的层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上。但这里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并非单纯指《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所指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包括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综合这三个专业方向来进行人才培养的。
2.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
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目标后,接着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即如何围绕该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我校坚持培养方案要以体现优化知识结构、突出专业特色、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为原则;以“体系优化、内容先进、结构合理”为目标,努力汲取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将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教学指导方针。依据该方针,我校在培养方案的制订及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所颁发的相关规范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内容。建设由学术、技术、职业和人文交织的刚性课程平台和多样化的柔性课程模块,共同组成“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设置体现方向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基于“软硬并举、平衡发展”的思路设置课程体系,涵盖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相关课程内容。硬件课程体系以嵌入式方向为核心,软件课程体系以Java课程群为核心。
(3)课程体系设置体现系统性。课程体系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堆积,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及次序,将所开设的课程通过一条主线贯穿起来。也就是以课程间的相互关联来支撑专业的方向性,进而以课程体系的方向性保障培养方案的系统性。
(4)坚持“五个结合”的原则。坚持“加强基础与拓宽口径相结合”,坚持“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坚持“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相结合”,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5)坚持校企共建原则。加强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订与生产实际、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6)坚持“名师、名课、名教材”课程建设思路。名师,就是通过课程建设造就国家级、省级及校级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名课,就是通过课程建设将相应课程建成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或 网络课程,并进一步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名教材,就是建设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行业规划教材。同时,以 现代教育技术为切入点,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积极开展 电子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网络教学、多媒体及视频技术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建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关键。因此,在 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构建由基础实验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工程素养训练,着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建成由专业研究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中心一体化的综合支撑多层次、跨平台、软硬件结合的教学实践环境,建立以“工程性”为核心的实验室开放制度。采用该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科研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实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严格实践环节管理。强调实验课、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同样要求,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进度表的同时也要明确实验教学应完成的内容和要求,制订出实验计划表,定量或定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3)以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为依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河南省程序设计大赛、全国 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为平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加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采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毕业实习前的就业指导等活动使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形势、就业现状及 企业需求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结合就业意向开展实习,提高实习效果,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毕业实习前分配相关毕业设计任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相关问题到企业实习、调研、实践,增强了实习过程的针对性和目地性,既丰富了毕业实习的内涵也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采用该方式既有效完成了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两个关键教学环节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专业建设的顺利开展,我校主要采用了以下保障措施:
第一,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组织广大教师开展“转变 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讨论,明确专业建设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制度,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引导教师到产学研基地挂职,鼓励他们参加相关应用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转换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角色,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三,建立以强化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措施、考核评价体制等,构成完整的运作框架。
第四,建立和健全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为了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教学指导小组工作条例、关于加强新进教师指导工作的规定、毕业 论文(设计)实施办法、教学督导实施办法、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及关于加强新进教师教学指导工作的规定、教材选用规定等文件,保障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充分发挥系(部)作用。按照我校“重基层、重建设、重实效”的原则,加强系(部)作用,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重心由学院一级下放到系(部)一级。由系(部)组织讨论有关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为专业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决策 参考。
第六,充分利用学校投入的教学建设经费,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优化教学育人环境,改善教学实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第七,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调查,多渠道了解信息,建立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系统,加强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后续管理,努力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吸引力和社会声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论文篇二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以大连大学计算机专业为例,讨论了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介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创新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71-02
大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1989年,2001年和2007年分别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和示范性专业;2003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以来先后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又获批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计科专业从2000年开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大连软件外包领军城市的IT技术优势,创建了颇具特色的3年在校内培养和1年在企业培训与实习的“3+1”校企联合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大连市软件外包企业永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成立“外向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并陆续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华畅电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大连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大连)实训基地等十几家软件企业及培训中心签约联合成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2009年,我校计算机专业加入大连IT教育联盟,与企业更为深入地开展合作,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和研发,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做技术讲座。并以2009级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通过科学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CDIO教育模式培养IT工程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1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推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早在制定199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时,我们就将四年的主要课程压缩到三学年左右时间内完成,所剩约一年的时间部分学生到软件公司从事一年的软件工程实训,另外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内继续学习专业选修课,同时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
通过不断摸索实践,在“3+1”校企联合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2006级本科培养方案中逐渐形成了“两主一辅”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条主线是认识实习、项目实践或IT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辅是通过创新课题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以修订2009级本科培养方案为契机,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即以项目为主线围绕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展开,分为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具有实验教学、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五个模块。
把国际上先进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的CDIO理念,即“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融入到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建立“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分类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构建实践项目架构,使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主线,把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到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企业有效参与的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项目实践、创新设计等,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和校外结合,加强实践环境建设,拓宽工程实践渠道;建立考核监控机制,注重实践教学实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不仅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而且增加团队设计项目,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类:综合设计类项目,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及能力要求的项目;课程群类项目,为包含一组相关课程及能力要求的项目;单门课程类项目,在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与理解而开始的项目。
综合设计类项目:在一年级进行以介绍本专业核心内容及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认识实习和新生研讨课;在四年级安排校企联合进行IT项目实训。每个该类项目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
课程群类项目:主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本类项目结合个人工作和团队工作,同相关课程的关联紧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
单门课程类项目:为单一课程开设的项目,如专业课中的课内实验和课内设计等。
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建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践教学过程的机制,确保实践模拟的准确性及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技术上的先进性。
对实践类课程采取基于项目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软件设计开发环节及相关规范要求,培养学生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软件编程和测试能力,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编写软件文档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IT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实验(单门课程类项目):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提高相关课程实验教学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题目比例。在基础课程实验中,主要为验证性实验,主要为验证、理解、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服务,但也需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这类实验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高于15%;专业方向课程中,要求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高于50%。
课程设计(单门课程类项目或课程群类项目):本课程体系安排7个课程设计,其中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和软件项目开发课程设计为独立教学环节(课程群类项目),校企合作联合指导,集中进行。其余5个课程设计安排在相应的课程中(单门课程类项目)。教学内容根据相关课程群而设置,体现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项目内容,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地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中,主动地去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其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工程能力。 认识实习(综合设计类项目):其内容增加东软、大连达内等IT企业的参观学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IT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IT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综合设计类项目):IT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利用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前适应企业环境,并通过合作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的研发训练和相关培训,提高学生的技术开发水平。
创新设计和科技竞赛(综合设计类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和工作室创新设计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多种、不同级别的竞赛。竞赛包括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IBM校园解决方案大赛和“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加强实践环境建设,拓宽工程实践渠道
在校内,与企业共建校内IT项目实训室。在校外,在多年进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确立校企合作的有效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生产、管理的实际,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
(1)在企业实际的项目培训与实践中,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2)通过在企业环境的项目培训与实践,使学生了解熟悉企业级的项目流程和工作规范,培养学生工程化的意识和职业技能,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通过企业文化培训和软件项目的培训与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软件公司工作的紧迫、积极、团结协作的气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的人。
4 注重实践教学实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教学效果考评和监控,依据考核标准采用不同的形式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对16学时以上的课程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考核并计入考试成绩;对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并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分析和设计一个完整的系统(软件),最终以现场演示和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在毕业设计环节,通过采取教师资格审查、题目质量审查、开题报告审查、中期检查、论文互评、分组答辩等一系列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根据学校对于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要求,利用本专业自行设计开发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进行全程管理。在企业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考核和全程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2] 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0-22.
[3] 黄先开.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5):61-63.
[4] 宋军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0-53.
[5] 卢苇,蔡圆媛,邢薇薇.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76-83.
有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论文推荐: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2.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大全
3.计算机安全论文范文
4.计算机科学论文精选范文
5.有关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
6.计算机科学技术毕业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