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在清明前后放飞的原因
风筝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风筝在清明前后放飞的原因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
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这是一首《潍县竹枝词》,描摹当年老潍县过寒食的民俗风情,曲尽其妙。作者郭麟,清末潍县进士,诗人,金石学家。诗中说“小寒食”,指清明节北方民俗,包括三日:清明,清明前一天叫大寒食,大寒食前一天叫小寒食,也叫一百五。依照阳历,年年清明,只差一日,不是四月四就是四月五。所谓一百五,是指阴历从冬至当天算起,积到清明前二日,共一百零五天(郭麟说是一百零四天,也有的说是一百零六天)。寒食,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此日吃饭不举火,起源于纪念义士介之推。
相传,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未登基时,即晋公子重耳。因生内乱,率众随从流亡十九年,受尽苦难。受不了苦难,大多跑了,只剩下介之推“死保”,甚至不惜割股救主。后重耳回国,荣登大宝,是为晋文公。他重赏共患难的群下,惟独忘了介之推。介为人耿直,只为忠义,不图俸禄(《介之推不言禄》)。他背了八旬老母,奔入绵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县)。及至文公记起,其人已杳。上绵山找,峰峦重叠,古木森森,如何觅得。文公素知介氏事母至孝,以为围山三面放火。火过进山相寻,终于觅得介氏母子,一个抱棵松树,一个抱棵柳树,不幸而死。文公大悲摧,即颁令全国,定介氏殉国之日为寒食节,改绵山为介山,改县名为介休县。
明清时代,山东潍县文风鼎盛,商贾云集,节日文化,如日中天。据《潍县志》,过清明,度寒食,踏青扫墓,食有食谱,玩有玩谱。食谱是,擀拉摊白面饼,卷煮鸡蛋,撒芝麻盐,喝八宝麦仁稀饭,就着蒜调菠菜肉炒韭菜。玩谱是,女孩儿打秋千。早在清明前,家家张罗搭秋千,秋千出墙,构成节日一景,如东坡先生《蝶恋花》所写:“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男孩儿玩的,便是放风筝,如郭麟所写“纸鸢儿子秋千女”是也。
说到风筝,先得正名。风筝的俗名,南方叫纸鸢,北方叫纸鹞。曹雪芹的风筝工艺专著叫《南鸢北鹞考工记》。在唐诗中出现过“风筝”的字眼,但这个风筝专指房檐下的铁马,不能以今类古。再是关于风筝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木鸢侦察说;一种是,游戏玩具说……但也有人提出质疑,何以在清明节放风筝,不在中秋节放风筝?这就出了第三种说法;扫墓祭祖说。清明扫墓,焚化纸钱。而考其初始,并不烧纸的。古人扫墓,把纸钱拴在长长的竹竿的顶端,插于坟头,早春风烈,纸花飞舞,象征先人精神永在。由坟头飞纸衍化为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放风筝源于祖先崇拜,这在古诗中也可以找到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有一首宋诗七律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白居易诗中的“风吹旷野纸钱飞”,宋诗中的“纸灰化作白蝴蝶”,都是反证,纸灰不灰时的白蝴蝶迎风摇曳,一定更美。其二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沈从文有短篇小说《静》,其中写到湘西坟头拴纸的风俗,也是说清明放风筝与祭祖有关之最好证据。
潍县风筝是全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北京、天津、潍县、南通),从初始到盛隆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夏四月,七十一岁的郑板桥在扬州写《怀潍县二首》,令这位老县令念念不忘的,正是潍县的风筝,他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关春归。”老县令“怀潍县”,其实就是“怀风筝”,“怀秋千”,“怀潍县乡亲父老”,此足见风筝渊源,其来有自。传统潍县风筝的代表作是“龙头蜈蚣”,属于串子类。要说这种造型,颇有点不伦不类,龙的头,蜈蚣的身子,鸡的爪子,不是怪物么?而说怪不怪,其怪自败。在专制社会,皇帝是龙种,是真龙天子,皇帝死了,谓之驾崩,也叫龙驭宾天。对皇上,小百姓只有三拜九叩的份儿。有气憋在肚子里,敢怒而不敢言,鼓呀鼓的。早晚等到过节,借了放蜈蚣、耍龙灯来宣泄,来排解。谁说中国小百姓没有幽默?
几年以前,在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一位韩国侨胞到寒斋作客,并以“风筝为什么在过清明节时才放——也就是风筝是怎样起源的的问题”向我“讨教”。“讨教”不敢当,相互探讨一番,或当有益。我随手赠他一本拙作《漫游风筝城》,以为纪念。当我谈了关于风筝起源是缘于祖先崇拜的看法以后,老华侨抿嘴儿笑着说:“唔,有趣!有趣!”说他好像从“风筝悟”里,“悟”到了一点什么。我也会意地笑着,两人不由朗然大笑,他又小声问我:不知道过寒食、踏青、曲水流觞、放风筝、打秋千、扫墓祭祖——可不可以向联合国‘申遗’?
风筝在清明前后放飞的原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