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论文开题报告标准范文
MBA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实用型专业学位。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mba论文开题报告标准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mba论文开题报告标准范文篇一
(一) 课题来源
课题来源: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自选课题。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渠道是市场营销理论中永恒的主题,国内外大量学者对渠道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近年来电信行业作为一个社会热点获得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电信企业营销渠道的文章、成果层出不穷。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信市场的营销模式和用户的消费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不同地域电信市场的竞争环境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而存在着很大不同。因此根据深圳当地电信市场环境的实际特点,研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简称深圳移动公司或深圳移动)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构建合理的渠道架构体系,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电信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和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国内移动通信行业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竞争的重点呈现出由网络技术、价格资费竞争向渠道竞争转移的趋势,营销渠道已经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外部环境和竞争形势的变化,深圳移动原有渠道架构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结构变化进行不断变革。为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深圳移动需要适时地调整渠道发展规划,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提升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渠道优势,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渠道改革的措施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市场的发展,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对这些措施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考核和评估,以便为下一步的渠道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显得很有必要。
(三)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西方关于渠道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
一是研究渠道结构,
二是研究渠道行为,
三是研究渠道关系。
l、营销渠道结构理论
营销渠道结构理论是以效率和效益为研究重心的营销渠道理论,是渠道理论最早研究的领域。1916到1934年间,韦尔德、巴特尔、布瑞耶等分别研究了渠道效率的问题。韦尔德认为职能专业化产生经济效益,专业化渠道所从事的营销是合理的。巴特尔认为营销渠道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创造基本效用、形式效用、地点效用和时间效用。布瑞耶认为营销机构可以集中和分配所需要素,所以能够有效克服交换障碍和阻力。1940年到1965年,康弗斯、胡基、奥德逊、麦克马蒙等研究了渠道一体化和渠道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康弗斯、胡基认为一体化会带来营销费用降低、原材料或商品销路的确定性但是也会带来相应的管理和协调问题。
奥德逊认为经济效率标准是影响渠道设计和演进的主要因素。麦克马蒙认为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约型三种方式有效地协调营销渠道体系。以效率和效益为重点的研究是主要基于与效率有关的经济学概念,而对营销渠道中的行为变量缺乏相应的研究,因而此后很少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
2、营销渠道行为理论
这种理论重点研究渠道成员间的各种权利、冲突等行为,认为营销渠道是渠道成员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联合体。这种理论将权力的来源和使用、权力和冲突的关系及冲突的衡量、渠道成员组织之间的合作和谈判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1969年,斯特恩研究了渠道的冲突问题,认为,依存和承诺是理解渠道中权利关系的关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拉斯切、布朗、凯苏黎世、弗雷兹耶等研究了渠道权力的来源、使用和衡量等方面的内容。1981年、1987年德瓦耶、沃奥克、葛雷玛等研究了权力和冲突的关系以及组织间合作和谈判等。
3、营销渠道关系理论
九十年代以后,一些营销管理学者提出新的关系营销理论,对营销渠道的认识和管理逐渐深入。这种理论重点研究渠道(不同的法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和联盟。由于利益冲突,一般渠道组织间合作常以失败而告终,为此渠道战略联盟等关系形式应运而生。1998年,辛古瓦、贝克尔研究了渠道关系绩效,提出了渠道合作关系能产生更高的利润,而且每一方都从联盟中得到更多利润的观点。1999年克雷玛研究了渠道关系的目的,认为信任可以帮助渠道合作双方处理不良后果。1995年奥德森提出了渠道关系的生命周期理论。2001年,斯特恩研究了渠道关系实质、选择合作者等内容,提出了渠道联盟等观点。渠道关系经过知晓、探索、拓展、忠诚和衰退及解散等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可能进入一个相互忠诚的阶段,联盟是渠道关系中最高、最好的形式。
(四)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营销渠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组织体系、渠道的效益及渠道模式、渠道行为、渠道的新型关系与渠道创新等方面。在营销渠道设计创新方面,韩兆林(1999)等探讨了高技术企业分销渠道的模式、特征和影响因素;姜以聪等(1999)总结了国外连锁经营的特点对我国企业营销渠道创新的启示;易斌等(2000)提出了实施通路精耕完善终端管理的主张;林三卓(2003)研究了关于西门子的通路运作的问题;危素华(2001)分析了家乐福赶超沃尔玛过程中的渠道管理。
在渠道的效益研究方面,陆忍波(2003)认为各种销售渠道的效率差异成为企业市场营销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张庚森等(2002)从消费者立场出发,提出了五项营销渠道业绩评价指标。
在渠道模式研究方面,徐天佑(2002)提出了“堡垒式营销”与“撒网式营销”模式;黄丽薇等(2001)提出了渠道的逆向模式:孟令华(2002)提出了销售渠道的强势模式。
在渠道权力及冲突方面,庄贵军(2000)主要研究了西方渠道的权力、冲突和合作;吴冠之(2001)研究了渠道网络的竞争与合作;王朝辉(2003)研究了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形式与对策。
在渠道关系方面,苏勇、陈小平(2000)提出了关系型营销渠道理论,研究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新型渠道关系;桂琦寒(2001)也对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模式对营销系统的冲击作了分析。
随着网络电子渠道等新型渠道的出现,对网络直复营销、互联网营销等的研究也盛行一时。
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早期的电信企业渠道研究相对薄弱,这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电信市场是一个垄断性质、运营商主导的卖方市场,往往是等客上门,很少从用户角度考虑渠道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和电信企业制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对电信营销渠道的研究成为市场营销领域非常热门的一个方向,涌现出了大批研究电信企业营销渠道理论和应用的文献和成果。
王越(2005)对电信企业营销渠道种类进行了进一步细分,研究了电信企业可以参考的渠道选择维度及对不同维度的渠道适应性原则;颜承捷(2005)认为电信运营商要实现从传统电信服务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电信营销渠道应实现三大转变:其一发挥营销自身业务与服务的作用,其二是发挥业务创新先锋的作用,其三,营销渠道还要具备更强的售后服务能力;郭顺义(2004)分析了电信业务渠道与一般产品渠道不同的行业特点和渠道的扁平化问题:郭永宏(2005)认为现阶段移动通信营销渠道网络规划与管理是移动通信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明(2005)探讨了移动新业务营销过程对渠道建设和渠道管理的要求及渠道的相应发展策略;赵学军(2003)研究了地市级电信企业的营销渠道建设原则; 仲伟(2006)研究了新兴运营商代理渠道建设问题;马淑锡、马仲楹等(2004)研究了中国网通的渠道建设问题;马春山(2005)提出了关于中国电信3G营销渠道建设的建议;吴伟、侯小梅、李南等(2005)研究了中国电信的渠道架构,认为渠道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渠道建设中应该以客户为中心。
徐晓军、刘峰(2004)研究了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渠道选择及渠道控制与管理问题,认为根据移动业务和目标市场的不同应选择不同模式的营销渠道;王新刚、张林(2005)研究了移动通信运营商营销渠道的整合与控制问题,认为移动通信运营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渠道控制,对渠道进行优化整合;郑宇展(2004)分析了电信企业渠道冲突的类型,认为电信企业需要合理控制渠道冲突,充分利用良性渠道冲突,坚决杜绝和化解恶性冲突,从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五)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立.电信市场营销研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4-105,163-181.
[2]JamesK.Shaw.StrategicManagementinTelecommunications[M].Artech House,2002.135-141.
[3]马淑韫,马仲韫,杨海荣.中国网通的渠道建设浅析[J].世界电信.2004,(12).21-24.
[4]杨瑞桢.现代通信企业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63-172.
[5]匡斌.电信营销?理论精要[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145-160.
[6]曹燕青,过剑.基于客户群的3G增值业务营销策略分析[J].移动通信.2006,(7).105-107.
[7]卢玥.面向移动新业务的渠道建设与管理[J].电信技术.2006,(2).102-104.
[8]王越,王俊陶.电信服务营销渠道转型的必要性[J].世界电信.2004,(5).16-18.
[9]洪亮.从市场举措看中国移动备战3G[J].世界电信.2006,(4).5-6.
[10]姚群峰.我国发展移动虚拟运营商的思考[J].电信科学.2005,(1).78-80.
[11]胡坚波.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和趋势[J].世界电信.2006,(1).40-43.
[12]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14]AnneT.Coughlan.MarketingChannels[M].Prentice-Hall,2001.72-77.
[15]ChesbroughHenry.OpenInnovation[M].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3.36-43.
[16]常大年,王静,果明实.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组织[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
[17]崔万田.发展中国家电信业竞争优势路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mba论文开题报告标准范文篇二
浅谈MBA教育的功能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扩大,社会对MBA(工商管理硕士)的需求不断增长,MBA教育由此成为近期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最快的培养项目之一。因此,有必要对MBA教育的功能进行正确科学的定位,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级管理人才。
关键词:管理教育;MBA;职业经理人
管理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即BBA (本科)、MBA(硕士研究生)和DBA(博士研究生)。BBA 教育一般只是为企业培养基层管理人员;MBA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由于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教育快速发展所引起的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DBA 教育属学术型研究生教育。
技术进步节拍的加快、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社会大众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使得管理人员承担的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创新和资产增值等工作内容变得更为复杂,要求管理人员把自己的工作能力建立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果敢决策、勇于创新、善于竞争、目光远大等特殊素质的基础上。这些理论知识及素质只能来自于学习和培养,而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培养专业管理人员为目的的MBA管理教育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来源,是今后管理教育发展的主流。MBA教育作为目前工商管理教育的主流,其功能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培养人才是其直接功能,通过人才的培养来实现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一、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为经济发展服务。MBA教育发展史应证了这条教育的基本规律。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发展已跃居世界前列。经济的发展使工商企业界需要更高层次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由此,导致MBA 教育的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新发展,企业由于国际化经营的增加、技术革新的加速,以及公司重组的加快,对管理的需求和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正在迅速改变。企业届对以往工商学院MBA方案的实用性以及毕业生所拥有的技能越来越多地提出了批评。这促使商学院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制定更为适当的MBA 教育方案,以弥合企业的要求与学院教学之间的差异。美国MBA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是从过去的“传授管理知识(Teaching Management)”扩展到“造就管理者(Developing Managers)”。“传授管理知识”,就是传授纯理论和理性知识、讲授分析报告等;“造就管理者”则是指既要讲授各种管理技能又要培养企业管理观念与企业家精神。这一教育目标的扩展,使得很多学院在MBA基本培养方案的重点方面,趋向于引入更多的旨在开发个人管理技能的课程,诸如交际能力、语言能力、集体领导能力、计算机运用技术能力等等。
根据美国一项研究,MBA教育的发展情况,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是成正比的。社会对MBA需求的增长,总是跑在GDP增长的前面。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日渐激烈。这就需要拥有更广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者以便能够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领导企业。这种压力也要求商学院能培养出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企业制度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懂专业、善经营、能卓有成效地组织和指挥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务实型、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MBA教育的产生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它也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培养专业管理人才的功能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直接功能,MBA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以培养专业管理人才为目的的“高级职业教育”,与培养医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一样,它应该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创办于1908年,从1914 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硕士,是世界上最早授予MBA学位的研究生院,其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立志为社会做贡献的杰出的工商企业领导人。
在这里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家和管理者。企业家总是和创造、冒险、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而管理者总是与专业性和职业化挂钩的,是以高级管理岗位为职业的那一群人。企业家和管理者是两个不同的群体,管理教育对于这两个群体具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企业家特别是伟大的企业家,不是任何管理教育能培养的。因为企业家的冒险和创新精神,是一种稀缺资源。但是,管理者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却是能够通过管理教育培养的。因为管理者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能够通过商学院的专业教育得到梳理、总结和提升。历史证明,伟大企业的创始人不是商学院培养出来的。伟大企业的创建,是和创始人的冒险精神、创业意志甚至天赋密不可分。但是,伟大企业之所以能够基业常青,却是背后一大批职业经理人在支撑。
针对MBA培养职业经理人的目标, MBA教育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人才:传授管理知识、培养管理技能和转变思维方式。
MBA 的培养目标是职业经理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跨国公司或大型集团公司大多数都属综合类型的企业,即以某产业为主,兼营其它产业,或者集几大产业于一家的集团公司。因此MBA教学内容,宏观上必须包括工程与管理、生产与流通、国内商业和国际贸易、房地产、金融、旅游以及信息咨询等内容。此外,还应包括经济学、商法和人文学科等相近或相关的学科以及外语的训练。微观上应涉及企业管理的各种职能如企业战略、生产组织、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跨国经营、以及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激励机制等知识。由此可见,MBA 教育是一种多学科复合型的高层次工商管理综合教育。另外MBA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管理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教学法是MBA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现在美国许多院校在MBA 教学时往往使用“即时”数据或资料,《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日本华尔街日报》作为课堂教材;借助实习基地的现行业务作为各门课程的原始资料;利用各管理人员所提供的活生生案例作为课程的主要或补充资料。这一“即时”材料采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MBA 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紧密地联系企业实际。
在传授管理知识的同时,管理技能的培养对MBA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也尤为重要。管理学科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性特征,属于管理教育范畴的MBA教育也明显地表现出这一双重特征。管理学科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存在着一系列的基本客观规律,在人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从而形成了管理学科。而管理学科的艺术性则是强调其实践性,因为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艺术。换言之,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难以保证成功的。因此,对旨在造就管理者的MBA教育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和反映出管理学科的双重性特点。因地制宜地将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结合起来,使学员们在学习和理解一定工商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掌握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技能技巧。美国许多商学院现在已有一整套以技能为基础的课程,其范围从语言课和计算机运用到领导技能和集体配合的训练。同时,伴随这一变革,技能的获取也走出了课堂,实践学习作为方法已经广为流行。很多学院让学生们在各种集体项目中,通过归纳的方式,在诸如领导能力、交际、谈判等方面开发个人的技能。另外,各个学院更为广泛的实习基地项目,也同样包含了技能培养内容,并且注重开发学生们的协作和交际技能。
MBA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改变思维方式、形成新的观念。教育最重要的是形成思维方式,管理教育同样如此。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包括三要素:科学、艺术和手艺,三者缺一不可。管理具有科学的成分,这是指管理中有能够编码、可以复制、可以预测的内容,是关于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规律的总结和提升;管理中的艺术成分,表现为管理者在与人沟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度创造性;管理中的手艺成分,指的是管理者根据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案例所处的实际情况和约束条件,在采用普遍的规律的时候,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微调的能力。来自芝加哥商学院的中文网站上的这一段话值得我们回味:“未来的商业世界是未知的公司会变化,合并,消失。整个新的行业可以在一夜之间冒出来……简单了解今天商业世界中的事件和数据,远远不够;知识几乎在学习之时就已经过时。”所以,成功的MBA教育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工具和技巧,更多的是形成思维方式。因此在课程方面,MBA教育给学生的是一种框架、一种体系、一种知识储备,在他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调用这种知识储备。
可见,作为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模式,MBA 教育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经理人才。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高级商业人才,这要求我国的MBA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传授管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员管理技能和管理思维的培养,才能充分发挥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宋之杰,毛清华,贾波.MBA创新教育研究[J].教学研究,2007,1:89-90.
[2]兰泓,陈,于书彦.从大学的职能谈世界一流大学[J].医学教育探索, 2006,3:16-18.
[3]李克勤.MBA教学的目标、理念、方法及其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77-78.
mba论文开题报告标准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