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道的规制

发布时间:2017-05-11 11:30

茶之为饮,源起于我国古代,是人们在长期生存斗争中的重要发现和经验积累。过去民谚中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充分说明了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陆羽茶道的规制,一起来看看。

陆羽茶道的规制

陆羽《茶经》,细细研读之,可发现,陆羽在其中对茶道的规制阐述得十分明确细致。

具体地说,可分为五大要旨: (一) 鉴茗; (二) 辨器; (三) 识水; (四) 煮膏;(五) 品味。

鉴茗,即鉴别茶的优劣、品级高下。在《茶经》中,陆羽指出,茶有可用与不可用之鉴。而可用者又有佳与不佳之鉴。凡茶并非完全可用。生于"阳崖阴林"者,可采用。而生于"阴山坡谷者"则"不堪采掇",因为此茶"性凝滞,结瘕疾"。此外,"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者,不能用,因此茶"饮之成疾"。这里虽然主要是说采摘的选择,但对能否饮用,至关重要,这是茶道中鉴茶的基本功。在茶的可用类中,陆羽又指出:"野者上,园者次",即山野自然生长的为佳,在园圃中栽种的较差。而在向阳山坡、林阴覆盖下生长的茶树,其芽叶"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这就为鉴别茶质的优劣,提出了明确的外形标准。为什麽要有这样的鉴别?因为属于佳品的"珍鲜馥烈"者,饮之,能"与醍醐、甘露抗衡也",给人带来的舒适程度是品级低下的茶所不可比拟的。此外,对于成品茶,陆羽从优到劣共列有八等。佳者,有的象胡人之靴,皮革皱缩;有的象封牛之胸,褶痕细微;有的象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象清风拂水,微波涟漪……。而劣者,"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此皆茶之瘠老也"。这种极其形象精确的类比,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层次的鉴赏,而陆羽本人于茶的鉴赏能力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这种至高境界正是茶道之中鉴茗要达到的境界。

辨器,即识别、选择煮茶饮茶的器具。(顺便提及:在陆羽那个时代,茶还是煮着喝。)在茶道中,陆羽对器具的选择和要求极为严格。煮、饮之器中,共列有二十四器,缺一不可,并各规定有精确的尺寸、形状,且制器的材料也有明确的要求。如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于风炉足铸上"坎上巽下离于中"等字样。坎、巽、离,皆八卦中之卦名,于此陆羽在茶道中所注入的文化精神内容可见一斑。对盛茶之碗,陆羽辨识 之论尤其精当:"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为什麽邢不如越?因为从美学角度观赏碗中之茶汤色,"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茶汤色绿者上,故"邢不如越"。这种近乎挑剔的器具观,形成了茶道极为重要的内容,至今仍为发展完善的茶道演示所保留。但是否对茶具的高标准要求反过于奢侈?不然。如对釜(即锅)的要求,陆羽认为洁、雅为上。若以瓷为之,则至雅;若以银为之,则至洁。但陆羽又认为:两者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即仍以廉价耐用的铁制为好。这里,正好体现了既注重效果,又崇尚简朴的精神境界。由此可以看出,陆羽对茶之器具的选择,已经明确地具备了物理性效果和心理性效果相结合的深远意义。

水,是煮茶、冲茶、泡茶的关键条件。识水,便成为陆羽茶道中的重要规制。犹如茶之并非可全用,水亦并非是水皆可饮,尤其用于煮茶之水更是如此。陆羽将当时天下可用煮茶之水分为三类三等。三类,即山水、江水、井水;三等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山水,又非所有山水皆上,"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奔涌湍急的水和停蓄于山谷不流动的水则不宜饮用,饮之不洁。江水,需"取去人远者"方可。至于井水,则"取汲多者",即常为人取用之井水,此水活,可用。这一见解经现代科学工作者用科学方法检验,证明实为金玉之论。于此可见茶道之识水、用水的精微含义。此外,水取为煮,另有辨识之妙。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因此,严格的说,煮茶的过程,就是茶道中对动态中的茶进行鉴赏的过程,是从感官到精神均获得细微的且又是极其愉悦的感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水,可说是茶的动态之母。

煮膏,即煮茶。陆羽将茶叶之精华称为"膏",故有是说。又由于茶在唐代时兴的是"煮"而非冲泡,所以,我们还得以"煮"为线索,去领略陆羽茶道之精奥。陆羽认为,正确的煮茶方法,在于掌握准确的火候按水量投入适当的茶量。所谓火候,从水沸可看出。"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此乃唐代流行之法)","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第二沸是放入茶叶末的良好时机,即火候。至第三沸,即"势若奔涛溅沫",应"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至此,茶汤再不可煮。再煮,则不可饮,此是煮茶火候之规制。对于煮茶用的燃料,同样不可轻忽。陆羽认为:"其火用炭,次用劲薪。"用木炭是最好,用火力强的干柴为其次。但如果炭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之气,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因为这样的燃料会给茶带来怪味而难以饮用。行茶道者当慎之。

品味,是茶道的高潮。此前的一切识别、鉴赏等行为,皆服务于饮也。而饮者,决非牛饮、漫饮和消渴之饮。依照陆羽茶道,应是品中有赏,赏中有闻,让茶汤所呈现的形、色、味、香,无一遗漏地进入人的感官,使人获得高度愉悦,使精神得到升华。品味之规制,陆羽提出:茶汤煮成,先应嗅其香,即所谓"精华之气","珍鲜馥烈"之气。次应赏茶之行形色。茶汤置诸碗,此时汤面聚有浮沫。如何观赏?陆羽描述到:浮沫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的叫"花"。此皆茶之精华。其花,有象枣花在池塘浮动;有象潭水回环曲折;有象浮萍生于绿洲;有象浮云飘于晴空……。观赏的结果无疑会使人心旷神怡,情趣跃然。之后,就进入品尝。品尝时,应"乘热连饮之",因此时"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饮之,则精英随热气散尽,无益。除此以外,煮茶时还要依来客人数掌握严格的量。因为"茶性俭",不宜放很多水,水多则茶味淡薄。一般煮茶,上等的,则一锅投放三碗水的量,客人虽饮量少而味佳;次等的茶可投五碗的量。此法可依客人多少而定。凡此种种,均是为了获得茶味的"隽永"。

综上所述,可见陆羽在《茶经》中,对茶道的规制是制定得十分清醒、完备而且细致的。这就是陆羽创立于我国唐代的茶道,也就是中国茶在饮用中所特有的道理和方法。

陆羽茶道的精蕴

《茶经》对陆羽茶道施行的方法、标准作了详备细致的阐述,同时,也为茶道提供了

有关人生修养、思想方法、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对此,我们称之为陆羽茶道的精蕴,可用五个字概括,即"清"、"和"、"俭"、"怡"、"健"。

一为"清"。清心养神是为神清。《茶经》有云:"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昏寐者,浑浑噩噩、混混沌沌之谓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麻痹、木讷、滞涩。饮茶可使人心清、神朗,可致人脱俗。行茶道,尚茶礼,是一种精神上的修持,境界的超拔。

二为"和"。和气安性是为气和。《茶经》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这是客来敬茶的典型场面,且以茶礼恭敬奉之。体现的是一种心平气和、和睦安宁的气氛。故茶道之和,实乃人际的融通,意态的谦和。

三为"俭"。俭德精行是为德俭。《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益。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精行俭德,指人的行为精谨俭朴,道德高尚纯正。以茶道待客、会友、处世,即是以俭朴之身待人,亦以俭朴之意律己。追求的是欲念的淡泊,体现的是真善的崇尚。

四为"怡"。怡情励志是为情怡。陆羽茶道中有鉴茗、辨器、识水等规制。在所有的识、辨过程中,最先发生反映的是人体各感官对美好物事的体验。如视觉所及,有茶具之精美别致状;有炉火之烈烈跳跃状;有沸水之腾波鼓浪状;有茶汤之碧绿琥珀状等不一而足。身临其境,品尝佳茗,情绪大悦。实为情绪的调节,志趣的雅求。

五为"健"。健体益寿是为体健。《茶经》云:"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又于风炉之一足铸曰:"体均五行去百疾"。醍醐、甘露之效,乃舒人心脑百节之至善者。而百疾可去,则体健何忧。是以饮茶得体健,实乃使精神获得良好载体,是人生康泰的理想归附。

从五字精蕴可看出,陆羽茶道,是陆羽人生的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修身养性观念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陆羽茶道的规制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