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雕刻品

发布时间:2017-06-01 10:18

世界上最小的雕刻品是什么呢?你所知道的微雕技法有哪些?下面由小编带你走进微雕的世界吧。

世界上最小“猴子”

在迎接2016年到来时,台湾雕刻家陈逢显雕刻0.1公分(1毫米)“世界最小”猴子,手中还拿着“桃子”,有猴采桃(好彩头之音)呈桃献瑞、吉祥长寿之意。

小猴子以“树脂”为材料,从规划、设计、钻研到雕刻完成,共用了6个月的时间。雕刻过程中失败10多次,在6个月当中有尝试砖雕、竹雕、陶瓷材料等等,作品雕刻好了上色也是一大挑战,如小猴子眼睛、鼻子、嘴等,其中又以寿桃更是作品精神代表,整件作品栩栩如生,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小雕刻猴子作品了。

站立在直径0.2公分HB铅笔芯上的小猴子显得渺小,它的表情姿态生动、活泼,小猴子上昂的尾巴,高兴手中捧着粉红色寿桃,显得其乐融融、满足自在,很难让人想到小猴子尺寸只有1毫米,就像砂粒般。

观赏这个“世界最小”猴子,必须透过放大镜,才能一窥全貌,可说是代表陈逢显近40年来的毫芒雕刻得意作品“追求一毫米”。

世界上最小的“雪人”

科学家已经创造出世界上最小的“雪人”。当然它并非真正的人形,甚至也不是由雪构成。但是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小雪人的东西非常微小,只能够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

这个雪人是由伦敦西安大略大学的Todd Simpson博士和其它研?a href='http://www.xx.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贝丛斓摹impson博士使用了大学的纳米制造设备,并且创造出这个雪人来展示纳米微粒的功能。

雪人的身体是由3个0.9微米二氧化硅微球彼此搭建而成。它的手臂和鼻子是由铂粒子构成,而它的眼睛和嘴巴是借助一台全新的聚焦离子束设备雕刻而成的。二氧化硅是能够在人体内找到的一种矿物质,同样也存在于沙子和石英中。

那么这个雪人究竟有多小,我们可以用数字做一下对比。它大约有3微米高,一根人类头发大约有75微米厚,而一颗红血球也大约是它的两倍大。科学家估计最小的沙粒大约有60微米。

Simpson博士在2005年创造出了三个二氧化硅微球。今年他决定制作一个完整的雪人,并且使用它的照片制作一张圣诞节贺卡。在对二氧化硅微球进行定位之后,他只花费了大约几秒钟时间就为它增加了手臂和鼻子,而且制作出了眼睛和嘴巴。

据《多伦多太阳报》报道,相比之下,世界吉尼斯纪录记载的世界最大雪人有37米高,只比自由女神像稍微小一点。这个创下世界纪录的雪人位于美国缅因州的伯特利。与Simpson博士的小雪人不同,这个大雪人是由真正的雪打造的。这个雪人建造于2008年,历时一个月建造而成,而且几乎用掉了700万公斤的雪。

世界上最小的“GB掌机”

日本一位宅男雕刻出了世界上最小的GB掌机,你问它有多小?用牙签雕刻而成,你觉得有多小?

最近,在日本有一位超级蛋疼的玩家,决定反其道而行之,让砖头GB尽可能变得精致一些,于是他决定用牙签雕刻出一台迷你版的GB主机。机器上的按钮、屏幕、卡槽等等都一个不少的完全重现了,就连电池盖上的凹槽都被完美还原。

雕刻的概况

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各种雕塑工艺,如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刻砚等,是中国工艺美术中一项珍贵的艺术遗产。牙雕、玉雕等工艺由于材料昂贵,做工又十分的精细,所以逐渐从实用品转变为欣赏品,因此被人们称为“特种工艺”,解放前,它仅是剥削阶级手中的玩物。木雕、石雕、泥雕、面塑等工艺,则大都流传在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所谓的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的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作品在“脱壳而出”的惊喜,而且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因此,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最有意义的探索是运用各种刀法,恰到好处的体现我们的创作意图。刀法好比书法、绘画中的笔触,它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优美的笔触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了纯熟的表现。时常有人在临摹一张好画时,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的心灵与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那种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用圆刀排列,平刀切削……它们所表现的艺术语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质的雕塑无法达到的。总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来体现自己创作构思的技术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艺术内容的手段。运刀的转折、顿挫、凹凸、起伏,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以充分体现木雕的材质美,体现丰富的雕琢美。不明木雕艺术真意的人,在用刀时不是以刀代笔,而是描画做作,再加胆子小怕刻坏,结果刀法死板匠气,刻不出木雕的趣味来。因此要多刻多练多琢磨,熟而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微雕施工面积极小,没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熟练运用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难以完成的,且刻作时,要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

微雕技法

微观雕刻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总称,是雕刻技法的一门独立分支。常见的种类有微刻、微画、微画雕、核雕、骨雕和微雕等。中国微观雕刻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篆刻边款艺术是微刻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刻艺术便开始出现。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画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工艺介绍

凿粗坯: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中的造型细节,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凿粗坯的基本要领是,从上到下,从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上到下,就是从头部开始做到脚跟;从前至后,就是先凿前身,再凿后背;由表及里,就是从木料表面开始,一层层向内剥进;由浅入深,就是先凿好浅的地方,再凿深的地方。凿粗坯时还需注意留有余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适当的放宽。民间行话说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脊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掘细坯:先从整体着眼,调整比例和各种布局,然后将人物等具体形态及五官、四肢、服饰、道具等逐步落实并形成,要为修光留有余地。这个阶段,作品的体积和线条己趋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圆熟流畅,要有充分的表现力。掘细坯中的镂空技巧,要求以纵纤维组合镂空,镂去多余的部分。要运用带筋法,即在作品的擎空易断的部位留下一小块料使其与临近的部位牵附,待作品完成后再用薄刀密片法把牵附之筋去掉。修光: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密片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是修光的目的。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是圆转,或是板直,力求把各部分的细微末节及其质感表现出来。打磨:根据有些作品需要,将白坯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成细润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要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显示美丽的木纹,要注意保持作品轮廓清晰、线条流畅。刻毛发、饰纹:用三角刀刻画毛发、饰纹,要求运刀爽快、肯定,粗细均匀,一丝不苟。着色上光:着色不仅仅是为了弥补某些材料的不足或缺陷,而且还能起到加强丰富材料质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着色上要酌情而定,要求尽量体现出木纹的美。色泽要深沉明快,符合天然木质的种种美感。上光的目的是滋润木质,使作品锦上生辉,同时也起到防污作用以便长期保存,因此要求均匀渗透,亮而不俗。配置底座:底座不仅是主体的依托,也是雕刻造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底座的形状尺度要与作品的内容形式相辅相成。充满曲线与生动活泼的作品,可借简洁朴素的底座衬托,而造型简洁或肃穆的作品则可以在底座上稍事雕饰。总之要注意互相之间的比例协调,注意色调上的相互烘托,切勿喧宾夺主。

世界上最小的雕刻品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