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创业养牛故事
人生四大乐:青春活力,创业有成,家庭和顺,邻里和谐。人生四大悲:病魔缠身,患得患失,重蹈覆辙,一事无成。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养牛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大学生自主创业养牛故事1:90后不做大学教师回乡养牛创业年赚百万
贺根的根在农村。“90后大学生牛倌”的贺根特别喜欢牛,割草、拌饲料、喂食样样活儿都会干。每次到牛舍,他都会快步走进去,主动拍拍牛的脑袋,然后拿草给牛吃,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2月11日下午,贺根到黄冈市黄州区七一商场的“贺根牛肉”专柜来送货,售货的大姐告诉他,今天的生意真不错,卖了100多斤,700多元。
2月11日暮色时分,在一阵鞭炮声中,23岁的湖北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贺根,从团罗田县委书记胡晶手中,接过了中共罗田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头人”获奖证书和500元奖金。
2011年6月,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贺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回乡养牛创业。2012年,他被推举参加“感动荆楚十大人物”评选,入选理由是:放下大学教鞭,回乡执起牛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一个多月前,在黄冈师范学院大礼堂举行黄冈青年“创天下”俱乐部成立大会上,本土的“大学生创业英雄”、“90后大学生牛倌”贺根第一个登台演讲。
现场互动环节,一个男生问他:“你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贺根的回答出人意料:“农村创业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不是项目、不是政府的政策资助,而是农村没有年轻人!”
这是他的切身感受。
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后”大学生贺根,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的毕业生。大二时,贺根在学校的数控铣床技能竞赛中夺得亚军。干过班长、学生会副主席。刚刚入党的贺根,很快通过了学校的层层挑选,破格成为了该校的外聘教师。然而,在老师和同学的惊呼声中,他怀着对未来生活的遐想、辉煌事业的憧憬和灿烂人生的构想,贺根摆脱当地世俗观念的束缚,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扰下,他毅然的放弃了大学教师这份稳定的工作,果断选择回到农村,回到罗田白莲河乡覆钟地村的老家,在山沟里专门养起了黄牛。
2011年11月份贺根开始建造牛舍、购买土黄牛,添置养牛必备的车辆和用具。每天早晨5点半,贺根准时起床。伺候一百多头牛“过个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汉高校的大学生到贺根家中体验,5个同学喂完60多头牛,用时1小时26分。平时,贺根一个人完成这个工作,也就两个小时。
喂完牛,匆匆扒几口饭,贺根开着刚买回来的二手小货车出门,去26公里外的县城河道割草。一天下来,贺根和同伴两个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还得一担担从河道里挑出来。50多公斤重的担子压在肩上,贺根体验到了钻心般的疼痛。
摸黑赶回家,还得给牛喂水,整理牛舍,准备第二天饲料……忙完这一切,深夜11点多,覆钟地村已看不到农户的灯光。
贺根的双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长满了老茧,双臂、双腿满是被草割伤的血印。最让他受不了的,还有来自四周的“负面舆论”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这些都没能挡住贺根坚持做“大别山黄牛”养殖项目的决心。
每天各种繁重的体力活,贺根都独自承担。一个月下来,他的体重减了7公斤。
第一批黄牛出栏,销路成了问题。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贺根开着农用车沿街叫卖。牛肉很快卖完了,不过他回家算了账,一头牛除去成本,大概赚了两三千元。贺根意识到,必须扩大养殖规模,以降低成本。
在贺根带动下,村里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回乡养牛。2012年4月,贺根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年出栏黄牛780头 ,产值600万元。经过发展,合作社社员从5名发展到如今的117名,养殖规模已达1200头。贺根还开门店销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傻根”。目前,他在黄冈开了5家门店,今年,他的黄牛肉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养殖规模也由开始的14头土黄牛发展到个人存栏120头、农户存栏80头;合作社的社员从5户发展到63户,2013年的产值超过600万元。
从这时起,贺根原本一年赚个20万元小富即安的“小梦想”变成了投身现代养殖业的“大梦想”——创办农业合作社,建立“大别山黄牛”养殖基地,做与牛相关的系列深加工产品。
可是,事业做大做强要靠人才、靠团队,而覆钟地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农门”的老同学,一听要合伙养牛,都没多大兴趣。虽然有几个从电视节目中看到贺根的故事后慕名而来的青年,可干了几天也都离开了。理由很简单,吃不了这份苦,也受不了这份寂寞。
今年春节,贺根一天也没有休息。从小年起到除夕,贺根根据订单先后宰杀了37头牛,因肉新鲜且品质好,拿到市场上很快就销售一空。节后在黄冈市黄州区七一商场新开张的“贺根牛肉”专柜,当日就卖出牛肉100多斤。
事业的发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寻找“创业合伙人”的想法愈加强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贺根,将这样一条短信息发到了自己的QQ空间:“有没有愿意回农村创业的兄弟?”
信息发出后,在贺根的QQ空间,这几天不断有年轻人和他探讨如何一起创业。
贺根的两位高中同学——长江大学毕业的王河兵和张谦最近以股份参与的方式加入了贺根的团队,王河冰甚至为此放弃了县林业局的正式岗位。而用什么办法来寻找“创业合伙人”、留住“创业合伙人”,也成为贺根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新问题,“一般的劝说恐怕吸引力还不够,应该考虑通过市场的方式、利益共同体的机制把大家联为一体”。
贺根说自己命里注定就是属于农村的,在他眼里,除了有绿水青山,农村更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综合发展项目可行性报告》中,他把理想写了进去:公司将形成大别山黄牛养殖、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业态上形成良性互补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发展目标是:将本项目打造成“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产业化第一品牌”“国家级大别山土黄牛养殖示范基地”“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生态绿色农业产业样板工程”“大别山农林观光休闲度假第一站”。
事实上,这些构想已经开始付诸行动。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库旁,投资七八十万元建设的三间高标准的牛舍已经落成,分别作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后还要在这里种树、养鱼。贺根还计划今年将“贺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黄石、武汉去。
大学生自主创业养牛故事2:河南大学生村官创业建起养牛场
在荥阳市贾峪镇龙卧洼村,问起郑文英,可能知道的人不多,要是问起养牛的大学生村干部,每一位村民都知道:"是那个漂亮的大学生村官吧?"
远程教育选项目
2008年,22岁的郑文英通过公开选拔,被分配到荥阳市贾峪镇龙卧洼村担任村主任助理。郑文英来自贵州,对于农村生活她并不陌生。抱着闯出一番新天地的激情,郑文英开始以全新的视角观察这个村子。
龙卧洼村位于贾峪镇西南部,紧邻马米线,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工业企业较多。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往依靠资源优势且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将被政策性关停,靠山也不能乱吃山的现实就在眼前。
"同样是资源,丰富的农村农业资源,为什么不能用来发展呢?"郑文英随即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和村支书进行了沟通。"想法太好了,村里全力支持!"村支书说道。
郑文英很快把想法落到了实处,整天泡在远程教育的教室里,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逐个筛选着每一个农业项目,并不断向有经验的村民学习请教。"饲养肉牛这个项目不错,牛的抵抗力强,比起来猪、鸡的饲养要好一些,一头牛的利润将近3000元,而且市场前景不错。"在多次观看远程教育关于饲养肉牛的教程后,郑文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支书。饲养肉牛的项目很快从想法变成了现实。
坚强后盾保创业
上周,记者来到了龙卧洼村南的这个肉牛厂采访时,郑文英、李培科两位年轻人正和几名工人在牛舍忙碌着(如图)。郑文英告诉记者,养殖场建设初期,遇到了很多问题,可是在创业中,她也得到了不少帮助。
建养牛厂需要场地,村两委直接出面,协调村里两个村民组的好几户群众,将土地租给了她们,并将所有手续办理妥当,水、电直接入厂,基础条件全部具备。得知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故事后,荥阳市委组织部和贾峪镇政府领导多次前往查看,除了给予政策内的资金支持外,嘱咐她努力创业,不要有后顾之忧,这给了郑文英极大的心理安慰和支持。
"上一批牛虽然没怎么赚钱,但让我学了不少经验。现在存栏的将近100头牛马上就要出栏了,肯定能赚到钱。我们还准备为村里建一个大型沼气池,如果发展的好,下一步我们还要做成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共同致富。"郑文英很有信心。
大学生自主创业养牛故事3:张家口“80后”女大学生刘晓红的创业故事
干净的桌椅映入眼帘,醇香的牛奶扑鼻而来,一位正在吃蛋挞的小姑娘一边大快朵颐,一边跟同伴说:“这鲜奶蛋挞真好吃,奶味特浓,你们快尝尝吧!”这是记者走进鲜奶吧看到的场景。2013年,连续9家“快乐牧场” 鲜奶吧在我市主城区开业,为广大居民提供“没有防腐剂、绝对零添加”的当日鲜奶,深受广大居民欢迎。出人意料的是,鲜奶吧的创办者是一位 “80后”的女大学生。10年养牛路,她带动了附近村民致富,鲜奶吧又让她成为全市鲜奶直销“第一人”,她就是刘晓红。
创业养牛, 艰难起步成规模
见到刘晓红时,她正在鲜奶吧西沙河店忙着教工作人员进行奶昔配比。“我们店除了卖鲜奶,所有的奶制品都是由鲜奶制成,这些鲜奶从养牛场运到店里全程不超过两小时。”说起鲜奶致富,刘晓红侃侃而谈。
刘晓红的奶牛养殖场位于桥东区姚家庄镇,她本人也是姚家庄镇西榆林村的地道农家女。姚家庄是一个奶牛养殖比较集中的乡镇,但因为养殖模式落后,卖奶难、奶牛防病抗病能力差,村民们受益程度很低。2003年,大学毕业的刘晓红放弃了深圳的好工作,回到家乡开始了养牛创业。她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建养牛场、引进配方饲料,然后在村里挨家挨户劝说养殖户们进驻养牛场,实行统一养殖。“那时候,我自己只有5头牛,村民们思想顾虑很多,我为他们免除了全部费用,这才逐步打开了局面。”为了确保销售,刘晓红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了伊利集团张家口收购站,确保了销售渠道。慢慢的,村民们看到统一管理、统一饲料、统一挤奶、统一销售的新养殖方式成效显著,纷纷主动加入。10年来,刘晓红逐步建立了实验室、挤奶大厅、饲草车间,聘请了专业兽医,由人工挤奶发展到手推车挤奶机,再升级为全坑道式挤奶设备。现在,她的养牛场占地80亩,有40多个养殖院、2000多头奶牛,形成了集机械挤奶、牛奶储藏运输的现代化养殖规模。
遭遇打击,苦心经营出困境
正当刘晓红的牛奶场蓬勃发展,仅合作户就近百家时,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了,我市各大奶站纷纷拒收鲜奶,近六成中小奶站关门,刘晓红的牛奶场也遭到巨大冲击。连续三个月,每天16吨鲜奶全部倒掉。“最难的时候,由于奶太多,连倾倒的地方都没有了。那时候我真想放弃了,但是看着奶农们伤心欲绝的样子,我又犹豫了。” 没有销路、又不能倒怎么办?经常彻夜难眠的刘晓红自己跑到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等地,想各种解决办法。经朋友介绍,刘晓红学会了制作奶豆腐。从那以后每天晚上,刘晓红领着大家做奶豆腐,白天联系客户、销售奶制品,就这样坚持了近两年才走出困境,成为全市为数不多的没有被击垮的养牛场。
困境过后,为了保证鲜奶质量,刘晓红下狠心,淘汰病牛、改进设备,虽然鲜奶产量从16吨降到了10吨,合作农户也由80多户降到了50户,但是奶质提高了,奶价上去了,成为了伊利集团等大型驻张奶站的供货方。“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刘晓红坚持自己的理念,规模扩大了,养牛场的各项费用她却一点都不增加,为合作养殖户节省更多费用、赚取更多利润。时至今日,除了附近村子,张北、 康保等县区慕名而来的养殖户也日渐增多。
鲜奶直销, 创新拓开新天地
2013年,9家橘色大标识的 “鲜奶吧”如雨后春笋在我市出现,人们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可以拿着专用小瓶每天按斤买鲜奶的方式,倍感新奇有趣。这是刘晓红在山东考察时学到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从养牛场到餐桌的直供直销。2013年5月,“快乐牧场”小红鲜奶吧在宣化区开业,这在我市尚属首家,7月第二家店在桥西区开业,一时间广受欢迎。这种“鲜奶吧”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新鲜纯粹”,每日两次送奶都是第一时间挤出的鲜奶,从挤奶到送达奶吧,全部都在两个小时内。在店内经过巴氏灭菌后,消费者可以不用加热、直接饮用。所有牛奶保证 “无防腐剂”、“零添加”。这种健康新鲜的本地牛奶非常受欢迎,短短半年,每天供应每家店的300斤牛奶经常两三个小时就销售一空。
为了让鲜奶有更多的花样,刘晓红率领团队,经过多方学习、反复研制,首创了符合山城百姓口味的 “液态酸奶”、制作了奶昔、布丁、果冻、蛋挞等20多个品种。
随着鲜奶吧知名度不断提升,刘晓红说:“今年我们准备再开 20家鲜奶吧,力争覆盖主城区60%的鲜奶市场,把事业不断做大做强,为山城百姓提供优质的鲜奶。”这位 “80后”女大学生用智慧与勤劳的双手编织着青春梦想,用创新的精神向青春致敬。
大学生自主创业养牛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