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字大学政治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7-06-17 21:03

大学是生产者,生产人和知识,二者彼此紧密配合。小编为大家带来了2500字大学政治论文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2500字大学政治论文范文篇一

什么叫大学

时至今日,每一个人对于现代企业制度已是耳熟能详,但对现代大学是什么,大学之大何为大,能简要说出一二来,还很困难,教育理论界同样如此。

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漂亮,但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大学究竟是否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今天,我们对于什么叫大学,大学之大究竟指什么这些概念越来越模糊。

在中国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当中,欠缺的东西很多,大家感到最紧张的还是缺钱。如果认为有足够多的钱就可以打造出最好的教育,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应该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这些海湾国家。但我们知道最好的大学不在中东,在美洲。在战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代,条件极其简陋的西南联合大学也出了大师,他们的办学条件和资源是今天所有学校难以想象的。归根结底,大师和大学制度是一所好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东西是外在建筑无法取代的。

2004年,复旦大学前校长、两院院士杨福家教授向中央领导人上书,反映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作了批示,2004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做了详细的摘要报道,题目叫《我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若干现象的困惑》。

从历史上看,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造可以说是奠定了现代大学现代性的基础。而当下,大学和市场、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但大学是否具有独立精神是大学至为重要的特点。一个大学的人文精神、价值和理念,只有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办学制度才能生根和落实,现代大学制度也为大学精神的发源和滋养提供载体。没有这样一个制度保障,少数人的精神追求、非常先进的理念很难产生和保存下来。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可谓互为表里。

如果用非常简略的语言表达大学制度,它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大学自治;第二,学术自由;第三,教授治学;第四,通才教育;第五,学生自治。

首先,大学自治,即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这个目标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明确提出,它的核心是划清或确立政府和高等学校的边界,保证高等学校独立自主,按照教育规律办学。1998年高等教育法里非常明确和详细地规定大学高等学校有八项自主权,可惜多数没有落实。我们现在所有的大学凭一部《高等教育法》办学,大学独立法人的地位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既是大学精神和理念,也是大学制度。大学的学术自由,表现在很多方面,有人将其扩展为三个自由: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大学的学术自由对学生而言是学习自由,西方大学学分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习自由的概念;对教师而言则是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

当然,与学术自由相联系的是学术中立或学术责任。20世纪初,美国的大学教授为了保障校园内的学术自由做出学术中立的承诺,大学教授避免卷入社会政治事务,避免对社会政治事件发言,只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以此保障学术自由,但是这样的学术中立到60年代以后被打破了。在60年代民权运动、反战运动高潮的时候,绝大多数教授走上街头和学生参加抗议示威。现在在大学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学者们提出了新的概念――学术责任,用学术责任与学术自由相平衡。有了更大的自由,就意味着有了更大的责任。

第三,教授治学。教师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和管理权,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管理制度。迄今为止,中国的大学管理模式是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学校里的行政官员对学校事务有最高的发言权。这是延续了非学术组织、政府组织的行政化科层化的管理模式,而这种管理与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管理的要求是不适应的。大学是学术机构,必须实行学术内行的自我管理。从2000年开始,国内一大批大学开始实行新一轮的教授委员会制度改革,从东北师范大学开始,中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很多大学在学院、系建立了教授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到底是决策机构还是学术评价机构,各个学校在实践中赋予的功能各不相同,但都说明是教授治学。1980年代的时候,这个探索是非常成熟的。

现代大学的管理和100年前已经很不相同,大学已经成为非常复杂的组织,教授不可能直接处理很多复杂的非学术的事务,在美国也是如此。美国的大学有一个副校长主管学校行政,校长是学术领袖,是学校的形象代言人,是公关的主要代表,这个制度在中国新一轮大学建设过程中会获得生命力。

第四,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实际上是大学实行的教学模式,有很深刻的理念,涉及到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它们的区别何在?清华大学梅贻琦老校长最著名的概念就是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大学教育培养现代的知识分子,培养学校的“士”。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承担社会责任,转移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思考解决重大问题、复杂问题的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培养各行各业的专家。知识分子和工程师、技术员、科学家的区别在哪里?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够研究原子弹的是科学家,能够在反核宣言上签字的是知识分子。二战时期大量的德国科学家沦为纳粹的帮凶,给全世界的知识分子敲响警钟。知识如果没有价值和伦理的制约,不一定能够造福社会,这就是通才教育。

第五,学生自治。学生自治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准则,大学教育基本的功能是让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所以社团活动被称为第二课堂,西方称之为潜在的课程,隐蔽的课堂,除了上学以外,宿舍、校园、社团活动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间,专业技能从课堂上培养,作为人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课堂以外,来自隐蔽的课堂。香港一些大学里,一个星期举办的学术活动比内地大学一年举办的还要多,而且都由学生自主去办。内地的大学现在对大学生活的管理基本上只是管理,而不是让学生参与和自我教育。

2500字大学政治论文范文篇二

大学八特征

摘要:大学是生产者,生产人和知识,二者彼此紧密配合。学生不是纯粹的被生产者,自己也参与自己的生产过程,这就是自生产性。学术性是大学的突出特征,大学的活动都是非政治的。学术是大学的核心,这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高深学问。大学有能力有必要自己进行组织,外部过多的介入将阻滞大学发展。大学具有无限包容性与开放性,其中又不乏交锋与批判。大学必然是超越的,超越已有,超越自我,超越时空,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关键词:大学;特征;超越;包容;生产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人类至少有382万年历史了。也许,新的考古学发现还能将这个数字增大,但眼下所知即如此。

大学有多少年了?这个问题倒无需考古学回答。从博洛尼亚大学以来,约900年了。

自有了人类,人就反复问自己:人是什么?自己是什么?至少是文明史以来,更自觉地问着:人是什么?后来,苏格拉底用一句名言代表了对这一问题的初始回答:认识你自己。亦即,认识人自己。他并没有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只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个任务。认识了人自己,对于“人是什么”当然就可有所认识,可获得某种答案。

怎样认识大学呢?当然也就可以从认识大学的历史着手了。认识北京大学,只要认识北京大学的历史,那大半也就认识它了。把大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历史的研究,当然较之考察某一所大学困难一些。但这也是一条值得选择的认识和研究途径。何况,较之人类,较之地球,较之宇宙,大学的历史是短之又短了。因此,研究“大学是什么”的问题是不宜过分感到为难了。

研究一个事物,还可以从这个事物的特性去研究。认识了它的特性,这应当算是认识了这一事物。这种特性,也许主要是指它当下的特性,但这种特性也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当然,如果把研究其特性与其历史结合起来可能会更好。

在这篇短文里,我们从对大学特性的探讨去认识大学。这里罗列了八个方面。

一、生产性,非消费性

大学是生产者,虽然它也消费,消费纸张笔墨,耗费钱财物,大学里的人们也有衣食住行上的花销,但主要是从事生产的。哪一个生产部门在生产的同时没有钱财物的一些消耗?

大学生产也像其他生产部门一样是需要成本的,需要资本的。大学投入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尤其是智力资本。

大学生产的产品是什么?基本产品是两种,一种是知识,它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生产知识;又通过传递知识而培养人,又可称之为对人的生产。不过,确切地说,这应当是人的再生产。进入大学里来的人,业已有多方面的成长,进入大学后继续成长,通过种种活动而得以再生产。简言之,大学的第一桩事是生产人,第二桩是生产知识,这两桩事是彼此紧密配合的。

二、精神生产,非物质生产

大学主要从事精神生产,又称精神劳动。大学也参与修铁路、建桥梁,但它的主要工作是提供设计,提出工艺思想,进行理论指导。大学不生产柴米油盐、金银铜铁,但它研究动植物的选种、培植、改良,研究地质、勘探,还研究选矿、冶炼。

大学不从商,却研究商学;大学不从政,却研究政治学;大学不从军,却研究军事学。大学着重于一个“学”字,并在“学”字上倾注自己的思想、理论,倾注精神。

有一种说法,叫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实,这一说法不很确切。教育本是劳动,不过它是精神劳动;教育本是生产,不过它叫做精神生产。人类早就存在着这种性质有所差异的两种劳动生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写的是“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他们是把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区别的,都是劳动生产,只是性质上有所不同。

三、学术性,非政治性

大学当然是学术的,它是做学问的地方。传授学问,研究学问,发展学问,创立新的学问,皆学术也。

为什么说是“非政治的”呢?

我们看看什么是政治。《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中国的说法和西方的说法都作了介绍。我们简录如下:

“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④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1]

布鲁贝克曾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说高等教育哲学基础之一是政治论[2]。不管他的说法是否恰当,说政治论与说政治也是不同的,恰如政治学不是政治一样。

四、高深性,非一般性

大学是从事学术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地方。但大学区别于中小学的是,它不是研究一般的学术,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大学里,也要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却是为进一步学习相对高深的专业知识做准备,有些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养做准备的。这些预备性知识也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内容更高深一些。

这种高深性还是与时代性相联系的。已有三百年历史的微积分,今天的大学生也要学,但其表达形式之深刻已发生很大变化。今日的大学理科学生也学习几何学,几何学已有数千年历史,但还必须学习只有百多年历史的非欧几何。要学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经典力学,还要学习只有百余年的相对论。

也就是说,大学必须学习新兴学科。要学习两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也要学习只有两百年历史的黑格尔哲学,还要学习近现代的哲学,如萨特的,尼采的,海德格尔的,卡西尔的,伽达默尔的,冯友兰的,张岱年的,金岳霖、贺麟等人的。

五、自生产性,非被生产性

人们在说到包括大学在内的教育与别的生产部门的区别时指出,教育的根本点是生产人。但是,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是没有说到点子上的。

在教育中,尤其在大学里,学生不是纯粹的被生产者。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也参与自己的生产过程。这就是自生产性,这是根本区别于其他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所在。在大学里,这种自生产性更为明显,学生们常常自觉地确立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方向,常常自觉地修读和修炼自己,生产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知识,更有智慧,更有教养。这就是他们自生产的结果,虽然在此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但终归要靠他们自我完成。

人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对于大学,这是更现实的目标。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这是在学校里的最后历程,都是为无需再教做准备。当那种自生产性发挥得越好时,他们有效地高质量地走完这一历程的可能性越大。

当初的博洛尼亚大学十几名学生,那就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教师也由学生聘请,由学生给教师发放工资。这大约是高度的自组织性。教师也只在被组织者行列,更没有专职的行政人员来组织,也无需其他什么人领导。

最初的哈佛大学大体也如此。

如今,大学规模空前扩展。多的,学生有数万人;少的也有数千人;袖珍式的加州理工学院只有两千多人,但组织工作因内涵之丰富而变得十分复杂了。

即使如此,大学也无需外界介入,大学有能力有必要自己进行组织。大学里聚集着一批最智慧的头脑,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活动和运行。有谁比他们更懂得大学?有谁比他们更知道如何进行管理?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剑桥……还需要别人来组织管理吗?他们不是自组织而需要他组织吗?

同时,也有事例表明,外部过多的介入造成了大学发展的阻滞和迟缓。

大学的兴旺发达,与社会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组织权利并加以维护是密切相关的。维护了这种自组织权利,就是维护了高等教育的繁荣与兴旺。

七、大学的无限包容性与开放性

开放性的相对面就可能是封闭性了,而包容性指的主要是它不会拒绝研究任何事物。对于大学里的单个人来说,其学术所指不可能是没有选择的,而就整体而言,大学就会是包罗万象的。

大学,University,其字根universe就有宇宙、天地、万物的含义。大学正体现这种包容精神,它以宽阔的胸怀、深邃的眼光注视着天地万物及其演变。事实上,大学的包容精神是在它对无所不思的对象的无限性进行无所不在的思考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的,是它在这个过程里所观察到的无数神秘、神奇和神圣而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是大学自觉思索、自身感悟的结果。

当然,大学的这种宏大也是由它对古往今来的无数演绎持久关注的结果。

要实现大学所自觉肩负的使命,要对古往今来做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要完成如此复杂而艰难的学术探求,它高度的开放性也是必然的。这是无需外界提醒的,只要他想窥视宇宙的一切、人类的一切,它就不可能不让自己有很强的吸收力,让一切都可能进入它的视野。

由此,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也就是自然而然要展开的。大学与大学、大学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合作,在各国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中,必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包容与开放是相联系的,封闭就没有什么包容的问题了。高度的开放需要高度的包容,高度的包容只有在高度的开放下具有实质意义。

所谓包容与开放,又不可能不是有鉴别、有分析、有批判的。包容不是来者不拒,开放不是无所不受。并且,包容和开放带来的应当是更活跃的思想交流,交流之中应当也不乏交锋。同时,在交锋与批判之中的从容、深思、激辩,能更有力地体现大学的包容精神。

八、大学的超越性与保守性同在

大学是望着未来的,它培养的人才是否杰出,由未来鉴别;它所研究的学问是否提升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是否丰富了人类知识宝库,也是从未来获证的。所以,大学必然是超越的,超越已有,超越自我,超越时空。

大学也间或接触眼下的、应用的事项,但这对于大学而非一般的职业院校来说,不是主线上的工作。事实上,大学的学术性、高深性必然使之具有超越性。

超越是在保守基础上的超越,忠实的保守为超越提供坚实的基础,超越又为未来的保守提供丰富的资源。

有一个流行的“与时俱进”之说。实际上,在《汉语成语辞海》中有一相近说法为“与世推移”,意即“随着时代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以合适宜”[3]。这一成语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唐代亦有,吴晗先生也使用过这一成语。显然,这一成语并不首先出在今日。对它既有积极意义下的,又有消极意义下的运用。也许,就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与时俱进是有某种实际意义的,但对于文化就有所不同了,尤其对于大学这样的以探究高深学问为己任的机构来说,至少不是十分重要的观念。无论是保守还是超越,都已超出了“与时俱进”所表达的含意。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6143.

[2] [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

[3] 朱祖延.汉语成语辞海[Z].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1771.

2500字大学政治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