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阅读速读极限是多少
“快速阅读”,现大多叫做“全脑速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
阅读速度最直接的两个指标是思维反应速度和视觉反应速度。而整体速度应是这两个反应速度的和谐统一。
思维与视敏度的典型关系分为三种:思维快于视程,思维等于视程,思维慢于视程。
阅读过程中,思维与阅读速度交互作用,即阅读材料中的信息通过视觉进入大脑,再由大脑经过思维处理,整理其中的逻辑关系以及与原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理解并且记忆的效果。那么由此看来,最关键的就是大脑对信息的反应水平了。
现在还不能从物理构造和运动过程来解释大脑的信息反馈模型,但大量语言资料表明,一般人的思维敏度决定于信息量和思维方式。有的人说话抓不住要领,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其实往往就是微观上的思维方式问题,至于大的层次、主题,那是中观的思维方式问题,宏观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处理大事的方式。
信息量–高质信息量正是决定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一,因为人的思维方式是后天的,是从外界摄取的。人摄取了适宜的量的信息,然后固化到自己的思维中,就构建了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的思维构建,使自己的思维结构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具备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低质的摄入必将导致低质的建设,不足的摄入必将导致建筑的缺陷,低质或有缺陷的思维建筑,它的功能必然存在不足。这就是思维敏度的客观基础。
学习过程中,一是构建自己的思维构造,一是充实自己的思维材料的存量,思维构造存在缺失,或是构造合理性不理想,那么摄入的信息找到相关链接的信息点不太顺畅,必然造成延误,或者难以完成链接,导致已摄入的信息不能完成固化或融合,并且使后续信息的流通受阻。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思维障碍。而阅读速度的受阻,也是这么一回事。因此,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如神经系统病理性异常等),思维的速度不决定于神经传导速度,而是决定于人自身的信息摄入水平。
思维敏度的问题也就是反应速度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阅读过程中个人的思维速度与他的视程速度基本平衡,因为双方必须互相协调,必须达成相对默契,否则阅读就无法继续。一般说来,阅读过程中思维敏度与视程速度的互相制约,通过阅读,可以优化思维构造,丰富思维材料,提高思维效能,改善思维敏度,而由于思维素质的提高,为阅读效能的提高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合理的思维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思维材料积累,使再接受的信息及时得到高效的反馈,这就是反应速度的提高,也就是思维敏度的提高。
剩下的就是视敏度和视程速度的训练。
如果我们以一个字为单位,视线的移动速度可以进行这样的计算:每个字的目视用时不可能小于0.06秒,电影胶片每秒24帧,平均每帧用时0.04秒,我们看到的是连续的画面,而摄像头在每秒16帧(每帧用时0.04秒)时,也基本是连续画面,也就是说,每一帧画面目光停留这样长的时间,所看到的就是就不是清晰的一个一个的单字,而是模糊的、连续的一线。这样算来,人的单字阅读速度,单纯从视敏度来讲,理论上的视程速度极限小于每分钟960字,而事实上要看清每个字,大约应该减半计算。如果每个视程单位不是一个字,而是3个字,那么每分钟可达1400字以上。事实上,这应该是一般阅读的平常能力,而不应是特殊能力。现代汊语80%以上是双音节词,而阅读过程中又往往是以语法结构来划分视程单位,所以,视程的速度应该是大多数人普遍可以达到每分钟近千字。
人的视程速度的提高空间有多大?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按普通人的视野来计算,横向视角在70左右,距离纸面25-30厘米,那么纸上实际横向距离大约为3-5厘米,在这个范围内的字完全可以一下子辨认出来,这可以做为一个视程单位,在这个单位里应该能容纳6-10个4号字,也就是说,通过训练达到每分钟3000-5000字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经特殊训练,或个人有特殊能力,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压缩,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目十行”,这种压缩格式类型的阅读速度那是又一种境界。
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200小时以上的训练,按初中水平每分钟300-500字计算,应该是360-600万字的阅读量,大约相当于25-40本200页32开书籍。这样的阅读量,学生所获得的思维构建是无法用具体量化方法来计算的;同时,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基础和给予他的思维敏度也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也无法用具体量化指标来计算;还有视程运动的训练,也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这三方面再加上思维材料的积累,都无法用量化方式来计算,只能从混沌理论来理解。这时,他的视程速度与思维敏度的协调也得到的足够的训练和强化,即使不经过特别训练,他的阅读能力也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如果经过特别训练,当然应该会有不凡的表现。
人类阅读速读极限是多少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