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课内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是高中学生在语文写作中需要用到的,那么语文必修五课内有什么作文素材可用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课内作文素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内作文素材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一书传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义”:忠肝义胆。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在《原道》一文的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博爱就叫仁,有效地实行仁就是义)。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较小范围的,或较低层次的,可以称之为小义;关系到国家、民族、全局的,可以称之为大义。志士仁人的大义凛然,烈士的慷慨就义,以及见义勇为,奋然起义,当属大义。根据特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侠义、道义、忠义等等。归根结底,义就是利他,利人,利民,利国,利人类,利地球。决不做害群之马,决不嫁祸于人,决不损人利己,决不见利忘义。
【角度点拨】忠义 中国之忍
2.《装在套子里的人》
守旧的别里科夫最终在变革的恐惧中死去了。是变革,还是守旧?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流险滩,不进则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过于循规蹈矩,常常固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变革的痛苦是剧烈的,却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唯有勇敢走出陈局,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才能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涅槃重生!
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每当他坐上出租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总而言之,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
【角度点拨】守旧与变革 自我调整 心灵的健康
3.《边城》
《边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之美。这种美丽不是披着华丽的外衣,而是蕴藏着淳朴的灵魂:勤劳、善良、正直、勇敢而又淳朴的品德是美,不讲等级、不讲功利、平等相处、和谐和睦的人际关系是美,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挚的人情关怀也是美。美在自然中,更在人性中!
【角度点拨】自然之美 人性的纯美
4.《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读来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沉重。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角度点拨】心灵的选择 自由
5.《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多变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济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雄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角度点拨】自强 人生的追求
6.《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庄子用超常的想像力和对比手法,表达了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的思想。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鲁迅先生说: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角度点拨】自由之美
7.《陈情表》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角度点拨】反哺 亲情与事业
8.《咬文嚼字》
韩愈与贾岛留下了“推与敲”的千古佳话,启示我们在文学上要“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我们在阅读中,要细细品味语言,然后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要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精心锤炼,细细品味,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角度点拨】文字的魅力
9.《说“木叶”》、《谈中国诗》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的香茗。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唱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白雪皑皑的冬季……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角度点拨】诗意的栖居
10.《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因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角度点拨】建筑与审美 文化的碰撞
11.《宇宙的未来》
霍金被诊断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后,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角度点拨】睿智和坚强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内作文素材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素材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扫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肃杀、感伤的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蓬勃向上,充满生命活力。面对如此壮丽寥廓的景象,词人不仅表现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也表现出蔑视官僚、军阀,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志。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气风发、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注时局,关心国事,应当是每一个时代的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适用话题
“青春”“理想”“志向”“责任”等。
第二课《诗两首》
素材一
在这悠长狭窄又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梦境中的姑娘,她的离开也粉碎了梦境。然而“我”仍然彷徨在这雨巷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适用话题
“追求”“理想”“迷茫”等。
素材二
徐志摩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自然风光滋润着他的心灵,一次次给他带来了欣喜和欢悦,同时也一次次地抚平他心头的创伤,荡涤他的“苦痛,烦闷,拘束,枯燥”,所以他以至美至纯的诗句写出《再别康桥》,表达自己对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向往与守护,也表达了他对美丽回忆的珍重。
适用话题
“守护心中的美好”“诗意的生活”“亲近自然”“回忆”等。
第八课《小狗包
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
素材
艾青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他一出生,就被算命先生算出“克父克母”,于是被寄养在一户农民家中。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他,用不是母爱胜似母爱的感情滋润了他,用生活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感染了他,用苦难的命运和人生的悲剧教育了他。从此,他的血脉里便流淌着劳动人民的血液。大堰河死后,艾青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时,都特意前往她的墓地进行祭扫。
适用话题
“大爱”“感恩”“孝道”“美德”“铭记”“母爱”等。
必修一人教第二单元课内素材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
素材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勇于自责的郑伯采纳了佚之狐的建议,派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国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前嫌,孤身一人“夜缒而出”,奔赴敌营。强秦帐内,他不卑不亢,坚定无畏,字字珠玑,终于以机智善辩的外交口才,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化干戈为玉帛。烛之武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得高大起来,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熠熠夺目的光芒。
适用话题
“爱国”“个人与国家”“口才与成功”“勇于自责”“慧眼识才”等。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素材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英勇无畏的荆轲背负着燕太子丹的期盼进入强大的秦国,他明知成功的机会渺茫,但仍在易水边诀别众人。在秦国的朝堂之上,他机智英勇,虽最终失败,却名传千古。有人赞扬他,有人同情他,也有人认为他违背了历史的潮流,注定要失败。
适用话题
“人生的选择”“不畏强权”“认清历史”“命运与时代”“性格决定命运”等。
第六课《鸿门宴》
素材
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然而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攻打刘邦的计划。
鸿门宴上,刘邦卑辞“谢罪”,曲意逢迎,使项羽的虚荣心和尊严得到大大的满足。樊哙勇闯军帐,为救刘邦而不顾个人安危,面对项羽也能毫无畏惧地加以斥责。项羽却对樊哙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十分赞赏,生出惺惺相惜之情,对樊哙的无礼行为不加怪罪,反而赐酒肉、赐座。刘邦隐藏了自己“欲王关中”的真实的政治意图,却推托是小人的“细说”而致使刘项不和,项羽便非常坦率地说出告密者是刘邦手下的曹无伤。项羽出于“不忍”之心和自得之意,错失了一次杀死刘邦的绝好机会。鸿门宴成为项羽、刘邦历史命运的转折点。
适用话题
“信任”“自负”“优柔寡断”“审时度势”“机智”“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等。
必修一人教第三单元课内素材
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
素材一
鲁迅先生用他冰冷的笔触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有些方面——封建迷信、凶残粗野、阴暗忌妒、无知健忘等——我们是否做过或正在做着令人扼腕的蠢事?这句话可以让我们以真诚的心态反省自己。
适用话题
“自省”“丑陋的中国人”“勇于解剖自我”“对恶习敢于说‘不’”等。
素材二
鲁迅先生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学是信奉“天地有大美而无言”的,由此有了“沉默是金”的人生箴言。于是,社会上“昏睡”的人固然“沉默”;“较为清醒”的人在现实的折磨中,也选择了“沉默”。还有另一种沉默,那就是路见不平就装作没看见,绕着道走。这种“明哲保身”的沉默其实比不开口的抗争更加可怕。不开口的抗争还隐伏着爆发的可能性,而这种沉默则是对不公的一种默认。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沉默”,深入反思社会上“选择沉默”现象的实质。
适用话题
①正确对待“沉默”;②“沉默”真的是“金”吗?③选择;④唤醒等。
第八课《小狗包弟》
素材一
在“文革”中,人人自危,夫妻背叛、亲人反目、朋友互相出卖的事不胜枚举,人的价值观被颠覆,尊严被践踏,在善与恶、美与丑之间,人的表现却逊色于一条小狗,巴金的歉疚和忏悔,让我们看到了“文革”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巴金敢于解剖自己的勇气。巴金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小狗包弟》让我们看到一位杰出作家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勇于讲真话的率真品格。
适用话题
“说真话”“良知”“个人与社会”“责任”“忏悔”“自我解剖”等。
第八课《小狗包
第九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素材一
1891年梁启超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唯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却令康有为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支持复辟,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启超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拿康有为陪榜。张勋复辟时,他曾当即通电反对,并在电文中批评老师。康有为因此对梁启超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启超身为弟子,事后却依然心系师门。康有为去世后,他主持丧事,披麻戴孝,失声痛哭,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多弟子在法源寺开吊三日。
适用话题
“坚持真理” “历史的选择”“尊师”“胆识和勇气”“责任”“得失”等。
必修一人教第四单元课内素材
第十课《短新闻两篇》
素材一
英国对香港的管治源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清朝战败后于1842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清朝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战败,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1898年,清朝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借给英国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这三份条约决定了今天香港区域的范围。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中英联合声明》,约定自1997年7月1日起,中国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地区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适用话题
“落后就要挨打”“莫忘国耻”“国富民强”“爱国”等。
第十一课《包身工》
素材一
她们一般只有十五六岁,她们如同奴隶一样失去人身自由,每天清早四点钟起床由老板押到做工的地方,晚上排队回工房。她们不能转厂,不能请假,经年过着没有阳光、没有自由的生活。她们在车间一边工作,一边吃冷饭,要领牌子才能上厕所。车间内絮尘飞扬,空气污浊。老板只供食宿,她们的工钱都归老板所有。工头稍有不如意,她们便要挨打挨骂。这就是夏衍笔下的包身工的真实的生活。今天,个别企业的个别老板又何尝不是把工人当作廉价的机器?如今,夏衍的《包身工》一文问世已经八十年了,仍具有深深的震撼力。
适用话题
“以史为鉴”“生存与尊严”“良心”“自由”“工作与生活”等。
第八课《小狗包
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素材一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结束时长约21小时的太空旅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真。首次太空飞行,杨利伟经受了超乎想象的严峻考验。起飞阶段,强大的超重负载如泰山压顶;穿越大气层时,飞船舷窗外一片令人心悸的火红。在约21小时的飞天里程中,杨利伟从容镇定,所有操作动作均准确到位,无一差错。杨利伟说,这得益于对他的“魔鬼训练”——在模拟器里,炎热的盛夏,要穿上保暖内衣,再穿厚重的航天服,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每次训练结束,他的体重都要明显下降。他还被拉到野外进行沙漠生存、寒区生存、水上救生、高空飞行、空中跳伞等极限训练。为了适应太空飞行失重给身体带来的影响,在训练时,航天员要头部呈负6度躺在床上坚持20天不动,吃喝拉撒都在这种状态下进行。
适用话题
“复兴”“梦想”“拼搏”“成功”等。
必修一苏教第一专题课内素材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素材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扫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肃杀、感伤的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蓬勃向上,充满生命活力。面对如此壮丽寥廓的景象,词人不仅表现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也表现出蔑视官僚、军阀,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志。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气风发、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注时局,关心国事,应当是每一个时代的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适用话题
“青春”“理想”“志向”“责任”等。
第二课《相信未来》
素材
在“文革”那个动荡的年代,《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却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诗人的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冲突中不负重荷,精神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他依然以非凡的毅力生存并写作着,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适用话题
“坚定信念” “ 顽强的意志力”“相信未来”等。
第三课《六月,我们看海去》
素材
19岁的潘洗尘在大一时写就了他的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久锢的心灵尤其是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带来了广阔的天地,青年人虽然还有着“淡淡的忧伤”,但他们拥有活力、自信、探索的精神,他们“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图书馆”,他们和“知识苦恋”,这一切都是为了“看海”去。
适用话题
“探索精神”“青春”“自信”等。
第四课《致橡树》
素材
舒婷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爱情不是一味地依附和奉献。“橡树”这个意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有深度,还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像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做整日为绿荫鸣唱的鸟儿,不愿做一相情愿的泉源,不愿做盲目衬托“橡树”威仪的险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而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木棉”的意象摈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主的人格理想相映衬。
适用话题
“现代爱情观”“现代女性观”“人格的独立自由”“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平等”等。
第五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素材
海子受挫后有意识地自我封闭,他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去,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这一点是为常人所不理解的。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认为,诗就是把自由和寂寞还给人类的东西。在这首诗中他把幸福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忍受的是莫名的不可排遣的孤独和寂寞。这就是海子。海子是一个孤独的吟唱者,一个内心空灵的诗人,表面上他孤独,但他通过写诗,构建着诗歌大厦,独自品享着寂寞的美丽,他又是一个精神的富足者,永远沉湎于自己想象中的精神家园。
适用话题
“孤独寂寞”“物质贫乏”“精神富足”“精神家园”等。
第六课《回旋舞》
素材
《回旋舞》是一首给予关于和平、沟通、爱和友谊等美好观念以一个形象化的表达,或一种想象的表达的诗歌。假如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那么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了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
适用话题
“和平”“人类的友爱”“民族间和睦相处”“民族团结”“跨越地域、民族的友谊”等。
第七课《雨巷》
素材
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而抒情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ㄔ亍着。
古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介文人,戴望舒热切地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他积极地参加各种进步活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作者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反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在上海继续著译,1938年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敌摧残。狱中所作的《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适用话题
“精神家园”“人生境界”“爱国”“气节”“责任”等。
第八课《断章》
素材
《断章》中,诗人在形象的画面里传达了他理智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适用话题
“人生哲理”“文学与哲学”“人生历程”“关联”等。
必修一苏教第二专题课内素材
第十课《劝学》(节选)
素材
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踮起脚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告诉我们:“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在自身努力的同时,也要借助于外物。
适用话题
“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优势与劣势”。
第十一课《师说》
素材一
韩愈针砭时弊,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适用话题
“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流俗说‘不’”“师生关系”等。
素材二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讲的是要勤于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仅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文中讲有些士大夫让老师教自己的小孩,而自己却耻于从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住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适用话题
“要勤学善问”“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要相互学习”“不能自我满足”“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
素材三
《师说》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虚心,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适用话题
“取长补短”“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潜能”“教学相长”“虚心”等。
第十二课《获得教养的途径》
素材
赫尔曼·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人们在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之后,便能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适用话题
“塑造心灵”“人格”“教养”“读书”“经典的力量”等。
必修一苏教第三专题课内素材
第十三课《想北平》
素材一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平。老人这一份固执的喜爱,全因了那感情的天平,早已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吆喝声,也是那样的好听。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内作文素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