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19 18:35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印两个发展中大国是世界瞩目的新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印携手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一:中印关系形势政策论文

一、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50年代是中印友好关系的黄金时期。

印度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共同倡导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印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迎来了中印友好合作的第一个高潮。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中印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接待的第一位非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首脑。在4个月内实现了两国总理互访。尼赫鲁总理到达北京当天,毛泽东主席就会见了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同会见。4天后,毛主席再次会见并设宴招待尼赫鲁总理,,如此高规格的接待,说明中国政府对印度及对中印关系的高度重视。1956年11月,周恩来总理再次访问印度,贺龙副总理陪同访问,也受到印度政府和人民群众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在首都新德里等地,有上百万人欢迎周总理一行。到处都可以听到“印地—秦尼巴依巴依”(意即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号声和欢呼声。周总理发表讲话说,我们两大民族之间的友谊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今天,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中印两国在反帝、反殖和加强亚非团结、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等方面互相支持和配合。在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上,中印两国共同努力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起初处理中印双边关系的原则逐步发展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

不幸的是,中印友好关系的良好势头未能长期保持下去,从50年代末开始发生逆转。其根本原因是西藏问题。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达赖等人逃往印度。当时,达赖及其追随者的活动都得到印官方的协助和配合。印度政府的做法显然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也违背了中印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分清楚,中印关系由热变冷,是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和政策造成的。中方的善意和努力,没有能够挽救急转直下的两国关系。

60年代,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两国关系降到谷底。

众所周知,中印边界从未划定,西方殖民主义者炮制的“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坚持以“麦克马洪线”为划定的边界线,并在军事上推行“前进政

策”,蚕食中国领土,挑起边境流血冲突。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一场自卫反击战。但是,中国政府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而不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的立场没有改变。

边界武装冲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印虽未断交,但双方撤回了大使,关闭了总领事馆,经贸关系基本中断,文化交往包括民间交流都无法进行。中印关系进入了漫长的僵冷时期。

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开始出现一丝转机,但总体上两国关系仍然紧张和冷漠。 1976年中印恢复互派大使。1977年两国恢复直接贸易和人员互访。由于印度领导人坚持所谓“平行政策”,即边界问题不解决,中印关系就不可能完全正常化,中印关系的发展步履艰难。

80年代后期,中印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

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这是时隔34年后第一位印度总理访华。邓小平与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双方达成了中印关系要“向前看”的共识,双方同意以“互谅互让,相互调整”作为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边界问题不应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障碍。中印两国的舆论普遍认为,拉·甘地的成功访问是中印关系中的“转折点”和“里程碑”。拉·甘地改变了以往印度领导人的“平行政策”,终于使中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关系正常化基本实现。

90年代,中印关系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1991年李鹏总理访问印度,恢复了中断数十年的中印高层互访。1992年印度总统文卡塔拉曼访华,这是印度独立以来第一位总统访华。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双方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江泽民主席访印,这是中印建交后第一位中国国家元首访印。双方达成了构建“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共识,指明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同时,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此协定于上述1993年协定一起,对维护中印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1998年中印关系又遭遇了一次重大挫折。在印度进行核试验前后,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称中国是印度“潜在的头号威胁”。印领导人还把“中国威胁”作为其发展核武的借口。一年之后,印方开始转寰,1999年6月印度外长贾斯万特·辛格访华,与唐家璇外长达成两点重要共识,即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提是互不视对方为威胁;中印关系发展的基础是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使中印关系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印关系进入了快速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高层互访保持良好势头,而且富有成果。

2000年5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华,把中印建交50周年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同时也标志着1998年后一度中断的高层访问得以恢复。2002年1月中国总理朱镕基访印,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的访问是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提出了今后中印两国建立新型关系的指导原则。双方确认这是一份推动中印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双方同意各自任命一位特别代表,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2005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印,两国总理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外媒体高度评价温总理对印度的访问,称之为“亚洲两个巨人的握手”。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双方发表的“联合宣言”中提出了充实和加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双方还签署了十多项合作文件。政治关系的改善,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全面发展。

经贸合作快速发展。

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518亿美元(2000年为29. 1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2009年双边贸易有所下降。但中印双方将共同努力,力争今年达到600亿美元的预期目标。防务和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展开。

中印军方高层互访,中印防务安全磋商机制,海军联合演习,陆军联合训练等等,表明两国在建立政治互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文及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印时双方达成的协议,每年组织100人的青年代表团互访。此举有助于增强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让中印友好世代相传。

多边领域合作方兴未艾。

随着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中印在多边领域的合作与协调也日益加强。中印同属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相似的立场,例如在多哈回合谈判、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上互相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除了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合作外,在近些年来逐步建立起来的“中俄印”三边合作,“金砖四国”,“发展中五国”等“小多边”合作机制中,中印两国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对中印关系的评价

综上所述,纵观60年来的中印关系,其特点是从“曲折发展”到“螺旋上升”。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建交)到上世纪末的50年里,中印关系走了一个“马鞍型”:50年代从热到冷,60年代降到谷底后,缓慢上升,90年代开始加速发展,并保持良好势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呈“螺旋型”上升趋势,但不是直线上升。

当然,在看到中印关系的发展成绩显著、势头良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而且需要认真对待。

1、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中印双方分歧很大,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自2003年以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进行过13轮会晤,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印边境总体上是和平安宁的。但近两年来,也曾发生一些引起争议的事情。例如,印度总统、总理、政府部长不止一次到中印边境争议地区“视察”,宣称印方拥有“主权”。印方还向中印争议地区增派军队,重新启用已关闭的空军基地,部署先进战机。印方的目的,是要强化对中印争议地区的“事实占领”和控制,增加与中国谈判的筹码。事关领土主权问题,中方当然要做出必要的回应,重申中方一贯立场。实际上,印方所作所为只会增加中印谈判的困难,显然不利于边界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西方和印度的媒体,以及一些战略分析家大做文章,渲染“中国威胁论”,制造“中国入侵”,“2012年中国要攻打印度”等谣言,有时印度官方不得不出来表态澄清。关于边界问题,2008年1月中印两国总理签署的《共同展望》文件中说得很清楚,双方将继续坚定地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包括边界问题在内的遗留分歧,同时确保这些分歧不会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

2、西藏问题是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困扰着中印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2003年印度政府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包括达赖在内的西藏人在印度领土上参与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但是,印方对自己的承诺只做到了一部分,没有完全做到。达赖的“流亡政府”在印领土上长期存在,从来没有停止过企图分裂中国的活动。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不久前指出,达赖是中印关系中的“一根刺”。

3、经贸摩擦成为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多年来,印度对中国商品实行“反倾销”,对中国投资设限等经贸摩擦事件屡屡发生。其实,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打伤的不仅是别人,最终还有自己。中方向印方表示,希望通过加强两国政府、产业间沟通与交流化解贸易摩擦。

笔者认为,中印关系中确实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及印度媒体和学界过分炒作的负面新闻和评论,并没有改变中印关系总体上保持上升的大趋势,没有发生以往那样的重大挫折和倒退。说明中印关系经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逐步变得成熟和稳定。因此,我们仍然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的中印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中印未来是“龙象相争”还是“龙象共舞”?

中国和印度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尽管中印崛起的道路还很漫长,关于这两个亚洲大国未来关系的走向却早已成为国际舆论的热门话题了。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是,两个大国,尤其是互为邻国的大国,在崛起之后或者在崛起过程中必然会成为战略竞争对手,互相构成威胁,甚至必然会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历史上确有崛起的大国对外实行侵略扩张,变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例子,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凡是强大起来的国家必然走西方大国的老路。力量对比固然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政治领导实行何种内外政策,能否正确地看待本国,也正确地看待别国。

中国如何看待印度的崛起呢?早在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客人时就明确指出,“既不存在中国对印度的威胁,也不存在印度对中国的威胁”,“我们希望自己发达,也希望你们发达”。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拉·甘地时又语重心长地谈到中印两国发展前景及其重大意义,他说:“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他还指出,在这个伟大目标下,发展中国家应该改善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中印两国尤其应该这样做。中印两国领导人已经多次达成中印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针对西方关于中印争夺亚洲主导权的论点,印度领导人也指出,亚洲和世界有足够的空间让印度和中国都发展起来。中印双方都对未来关系前景持乐观态度,未来是龙象共舞而不是龙象相争。

中印如何建设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5年中印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印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是现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双方长期共同努力,不断充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推动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战略关系有本质不同。中国宣布与许多国家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不结盟、不争对第三国,以及不影响各自与第三国的关系。因此,对中印关系中的第三国因素,如美国因素,巴基斯坦因素等等,不能用冷战思维去思考,否则将作茧自缚,影响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

战略合作伙伴之间也会有矛盾,分歧,有竞争。这是不能回避的。根据前面所讲的事实,可以得出结论:中印之间是共识大于分歧,互利多于摩擦,合作高于竞争。

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妥善处理中印关系中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相互照顾彼此关切,通过求同存异,增信释疑,扩大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远大目标,

根据 2010 年第二季度的数据,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超越了日本。尽管此前早有预测,但这个消息还是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热点话题。很多媒体的报道都是集中在中日经济、中美经济之间的比较。

2010 年 8 月 16 日英国《卫报》网站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2010 年第二季度中国的 GDP 超过日本这一事实表明,这是中国从贫穷的共产主义国家在向经济超级大国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又一个里程碑。法国《世界报》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第二季度 GDP 超过日本说明,日本经济正以一种令人担忧的方式衰缓,这一现象源于日本社会消费萧条(在日本消费占其 GDP 增长的 60%)、持续的通货膨胀,以及出口减缓(减少 5.9%)等原因。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认为,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以 9%的速度增长,它将在 2030 年超过美国。这将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

不仅如此,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也是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变量。在普华永道税务审计事务所对未来经济排名的估计中,中国将在 2030 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之后的排名将会是印度、俄罗斯、德国、墨西哥、法国和英国。这将会给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带来重大变化。但是,退一步讲,从一个更具亚洲特点的角度看,中国更长期的竞争对手是另一个正在复苏的经济大国:印度。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的经济在 1800 年前就占到了世界经济的一半。他们不像德国和日本,仅仅是国家,从国土面积和人口而言,各自都算得上一个洲;而且,尽管有光彩夺目的增长率,但仍然是一个贫穷的洲。

在国际体系的范畴内,中印共同崛起的主要意义是在经济方面。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战后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发达市场主导的世界经济将因新兴市场而重新划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印度的总体规模将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 同时,也没人会忽略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中印两国本身将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而西方研究这个问题的主流学者更是将这个问题视为观察两国崛起的重要变量。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拟对印度经济、中印政治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印关系发展前景有更好的理解和应对。

一、印度经济

正如丹尼·罗德里克等所指出的,在印度独立之后的30 年里,在社会主义政策和许可证、配额制度以及进口替代政策等的束缚下,印度常被看做是错误发展的反面典型。

但是,随着过去 20 年里印度发生的巨变,印度已经变成了一个模范生,人们用她做例子,来说明如果转向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经济潜力可以得到多么大的发挥。尽管有很多学者(尤其是印度学者)在印度迈向崛起的时间转折点上有着争议,但无论是支持印度从 80 年代开始经济起飞抑或是 90 年代开始的观点,都一致同意自由化改革对于经济崛起发挥了最为积极的作用。

尽管中印的增长速度同样引人注目,但增长方式却大相径庭:中国经济的增长靠的是业,而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服务业推动的。印度的服务业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含义,以计算机软件为中心的信息产业是崭新内容。在年均 6%的 GDP 增长率中,服务业的贡献率高达 51%,其中增长最快的两个领域为金融和软件业。《亚洲时报》对此有一个数据统计,它统计了以要素成本计算的各行业在 GDP增长中所贡献的百分比,农业从 1951-1952 至 1960-1961 年度的 45.2%下降至 1997-1998 至 2000-2004 年间的 13%;工业则保持稳定,天气的数字分别是 23.7%和 23.1%;而服务业在同期则成倍增长,从 31.1%上升到 63.9%。 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只有中国的 10%,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 10 至 15 年。在付出了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代价之后,90 年代,经济自由化促使印度的私营企业蓬勃发展,私营企业占了经济的 75%以上,并且为合营企业和外国资本的合作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二:论中印关系

随着中国、印度这两个新兴亚洲国家的崛起,中国有着引领亚洲的趋势,而印度已经基本奠定其南亚霸主的地位。中印关系已经成为亚洲最受瞩目的国际关系之一。 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中印两国具有许多一致的特点:

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基本成为世界大国,两国的关系已经具备大国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军事力量而言,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就国际影响力而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从今年的中印关系来看,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互信不足问题仍不时浮现,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印互信不足主要的表现是:在印度,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又有所抬头。 中印互信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其次是中印经济差距有所扩大。近年来,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都较快,但中国的发展速度高于印度,使中印两国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印度一向具有较强烈的同中国竞争的心理,这种形势使印度有些忧虑,对中国产生些许排斥。 再者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印关系的发展,地缘政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已逐步减少,但这方面的因素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印度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等印度邻国关系的某些方面仍有疑虑。从中国来看,它对印度同美国、日本等国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也有其关切。

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情况比较复杂,解决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并应防止对中印关系的全局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双方对互信不足这一问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为增进互信做出更大的努力。

双方应继续推进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谈判进程,并致力于从政治和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将根据已签署的协议,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在最近温家宝总理访印期间,双方同意建立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

此外,双方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采取更多的积极行动,给予支持,这将能充分体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对增进互信有重大的作用。

总的来看,中印关系已逐渐趋向成熟,这是十分可贵的。今后,随着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将有望进一步消除,使两国的互信不断加强。对于中印关系的前景,我们可以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就目前国际形势来看,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几年,因为领土问题,中印关系一度紧张。如果两国一旦兵戎相见,势必会大大影响两国的稳定发展。而美国必会趁虚而入,向印度出售军备,缓解其国内压力。印度缺钱,中印一战,中国必胜,而印度势必沦为大国的工具,长期处于经济停滞状态。也会影响中国稳定发展的局面,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如果两国友好互信,则中国可以趁着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的这几年,用强硬手段稳定南海局势,稳定中国的大后院。中印联手,再加入俄罗斯,足以抗衡美国及依附美国的日本,收复台湾也不是问题。那时候,中国成功破除周边封锁,成为亚洲老大,具有和美国直接对话的权利。引领亚洲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