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弘扬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14 10:44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弘扬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思想理论基础,是解决大学生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各种难题的精神支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弘扬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弘扬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篇一

《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大学生实现“中国梦”》

摘 要: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弘扬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思想理论基础,是解决大学生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各种难题的精神支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必须以弘扬中国精神和践行中国精神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分三个部分对这一内容进行尝试与探索。第一部分,阐述了什么是“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第二部分提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弘扬中国精神对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意义;第三部分指出了以弘扬中国精神来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所采取的路径及方法。

关键词:中国精神;大学生;“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165-02

一、中国精神与“中国梦”

什么是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1]中国精神包含这两大元素,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和集中体现。

民族精神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发展的精华理念,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民族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意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指的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而形成的光荣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力的精神支柱。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所特有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实质,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创建文明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优良品格和进步观念,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向上、振兴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是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创新精神要努力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不断推进我国指导理论创新、政治制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文化活动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大力发展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意味着“中国梦”包含着物质丰富和精神提升两个方面。“国家富强”体现的是“中国梦”的强国特质,在党的十八大上,领导人指出了到2020年实现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我国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之“大国梦”的基本图景。“民族振兴”体现的是“中国梦”的文明特质。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但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就必须做到超越以往的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过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五位一体”。坚定不移地成就“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人民幸福”体现的是“中国梦”的和谐特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总体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的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可以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对精神具有决定作用,但精神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可以转化成为物质的力量。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恩格斯曾提出了“精神动力”的概念。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新时代下,新的历史任务正在召唤着大学生一代,历史的重任、党和人民的重托都在呼唤着他们要敢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要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追梦”“先锋”,而中国精神正在无形中给他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前无古人,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并不平坦。伴随着建设的发展,问题可能会更多,考验也更大。弘扬中国精神,帮助大学生筑起精神的“堡垒”,激发大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他们勇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敢于接受各种挑战,中国精神正是在无形之中催生出一种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激起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奋斗心,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三)大学生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来凝聚力量

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就要依靠自己内心的一种信念,就是这种信念把所有的力量团结起来,从而使所有大学生心往一地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才会大大提升,而这种信念就是中国精神。“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就是要靠中国精神。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工程来予以高度重视。作为多民族的中国,要想在新一轮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中国精神,依靠中国精神来加强民族凝聚力,从而不断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路径选择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4]。我们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自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就要坚持做到: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奋斗信念

一是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指的是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教育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奋斗信念,认真思考立志、立身、立业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大学生赴红色革命圣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运用红色旅游、革命影视等载体,引导学生缅怀先烈,培养爱国情操,进一步坚定政治信念,激发奋斗进取之心。二是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榜样示范教育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效应”,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近十年来,由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通过推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模范人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倡导了良好社会风尚,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影响越来越广泛,使广大观众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进一步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模范、关爱模范、崇尚模范、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通过这种树典型、抓榜样的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奋斗信念,从而努力实现“中国梦”。

(二)激励大学生锐意求知进取、积极开拓创新

一是高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大学旧的培养模式,教师由以往的侧重单纯的知识传授模式向通过点拨、引导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模式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进取精神,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二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在比较开放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恰恰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下针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弱化,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能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所参与的活动中来,从而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得到激发,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也得以加强,求知进取精神、开拓创新意识增强,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倡导大学生崇尚艰苦奋斗、恪守知行合一

一是高校为大学生积极搭建校内成长锻炼平台,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把班级、社团和宿舍等这些实体组织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宣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将“知行合一”理论方法升华为大学生的情感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加大校外实践力度。高校应高度重视假期实践活动以及毕业实习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同时能够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体察群众疾苦,在实践中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锤炼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除此之外,高校应紧紧围绕时代主题,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调研和实践活动,了解基层社会的新变化和基层民众的新期待,深刻感知时代所赋予““中国梦””的新内涵。大学生恪守知行合一,使“中国梦”在奋斗中变为现实。

(四)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单纯依靠社会或者高校等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万万不行的,应该采取多管齐下的新举措,从而形成合力,推进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不管是社会、高校、家庭还是学生个人都应积极主动地扛起弘扬中国精神的大旗,以弘扬中国精神为己任,切不可推诿,在弘扬中国精神的进程中,社会、高校、家庭应该努力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奠定基础,积极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4]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有关弘扬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