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礼仪
在蒙古族的礼品中,最上者为哈达。一般哈达长度在1米以内,重大礼仪上使用的哈达1米以上。凡遇喜庆事,迎送宾客均献哈达表示庆祝或敬意。献哈达时,献者要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也要屈身双手接过并表示致谢。那么你们还知道蒙古族的其他礼仪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蒙古族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蒙古族的礼仪
日常生活中,人们以西为尊,供佛在西间,老人住西侧,开西窗,敬祭神佛面向西……待客时,第一件事是递鼻烟,并且双手捧火柴点烟。饮食上,讲究先长辈后晚辈,晚辈要把第一碗饭、第一盅酒、第一口肉、第一杯茶用左手托着,右手掌心向上托左手,双手敬给长辈。这种做法称“德吉,乌日根”,即献德吉。长辈用右手接过酒盅后,首先在酒盅中用手指沾上酒滴,先把德吉献给天、地和故去的长辈,然后把余下的酒一饮而尽。
晚辈外出要征得老人同意,归来先到老人居室问安。如外出时间长,归来时须给老人带回酒和果品。父母出门归来,儿女要出门迎接,并屈膝问安。探亲访友到蒙古包或房前要下马下车,主人出迎时,要主动说“赛音白努”(您好)或“阿木尔白努”(平安)。进蒙古包或屋内,要让长辈先迈进门坎,晚辈站在旁侧说“塔毛热乎”(请您先进)。若长辈递烟、送茶或倒酒,晚辈必须双手去接,欠身表示感激。送茶、倒酒必须满杯(盅)。
参加老年人的葬礼时,可以争抢吃行灵前的供品或把酒盅“偷回”,主人不会予以追究。出嫁的姑娘参加娘家的葬礼后,可以要老人生前用过的烟壶、烟袋、手杖、眼镜等,作为怀念故人的纪念品。
蒙古族的主要禁忌有以下几种:串亲访友走到主人家门前,当狗扑过来时,不要拿马鞭、棍子、石头打狗,打了狗,主人会冷眼相待。辞行后,出门不要立即上马或上车,在离开房舍一二十米后再上马或上车。
串门要注意主人外屋门上方有标志,如有弓箭、红布悬挂,表示家中有未满月的产妇,不要闯月子。进月房下奶,身上不准带钥匙;辞行时,不准从月房带出礼品或主妇的东西。做客时,不准在火盆上烤脚烤鞋袜或往火盆里吐唾沫,不准把马鞭子、木棍带入室内,携带的东西不准放在屋内西北角供佛的地方。吃饭时,不准在长辈落座前就坐,不准坐到正中位置。父母健在,儿孙不论多大年龄均不准过寿,只能过本历年。家中有病人,忌讳来客闯病房。亲叔嫂之间不准嬉笑。
待客禁忌早知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首先到蒙古族家里做客忌讳进屋时把衣襟掖在腰带里,挽着袖子,也不可手提马鞭子进屋。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
进屋后,忌讳乱坐位置。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女人做东边。
有客人在场忌讳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能打骂孩子。长辈和老年人讲话忌讳打岔、揭短。有疑问或需要说明情况,待人家讲完后再问。
假如你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立刻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兴。接受主人的茶饭后,忌讳一点也不吃;忌讳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讳随便撒倒奶子;遇到别人端奶走过时,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尝一尝再走。
喝茶的忌讳:敬茶时忌讳满杯;忌讳用左手倒茶;忌讳从门里向外倒茶水;吃饭喝茶时忌讳长吁短叹。
食用红食禁忌:在品尝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时,忌讳衣冠不整,除无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弹洒德吉;啃骨头时忌讳残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时,忌讳咬着吃,应该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头,忌讳用相互敲击;平时的肉食品中,忌讳食用牛胆囊和狐狸肉,狗肉、猫肉。
吃饭禁忌:忌讳给客人食用无盐的茶饭;吃热饭时忌讳用嘴吹气;忌讳倒撒食物;饭后忌讳伸懒腰。
相对与待客来说,主人家平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时忌讳断骨,应该断开关节;忌讳在放肉食品时倒放头尾;往锅里下米时忌讳用袋子倒;捣碎茶叶时忌数数;烙饼和油炸食品时忌讳大声喊叫,说不吉利的语言等。
总之,到牧区作客,必须注意这些细小的日常礼节上的禁忌,这是不仅是对蒙古族人民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我们心情愉快的一个保证,当然,若是你对这些禁忌一无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况下,真诚地道歉,他们也是可以原谅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吗。
幸福吉祥哈达飘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哈达,为藏语音译。就是一种“礼巾”。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上绣“八宝”“云林”等图案,图案象征幸福、吉祥。
关于哈达的来源,现有多种考证。但习俗为藏传礼仪为人们说公认。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河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见,献哈达有吉祥之意。
哈达用丝、棉布做成。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有数尺宽、丈把长的大哈达,一般在特殊的场合下使用,颜色以青色为多,因为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颜色,这是与西藏哈达礼仪的不同之处,西藏哈达多为白色,受藏传佛教的影响,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银灰、白、黄、蓝等颜色的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献哈达有一定的礼仪。对长辈,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接受哈达者如果是长辈,则可以就坐受礼;如果不是长辈,则一定要站着接受,一般情况下,接受哈达的人要将接到的哈达调转折叠口还给主人。
按蒙古族的礼俗,凡初次相见,必先交换哈达。其长度、质料及敬献的方法,要看受者的身份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旧时给王公和佛像献哈达,要双腿跪下,两手高举,举过头顶;对尊者和长辈献哈达,身体略向前倾,两手举过头顶,放到接受者的座前和足下,在敬献的时候,哈达必须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否则,为失礼;对平辈,则将哈达送到对方的手中或腕上;对小辈及下属,则将哈达系在他们的脖子上。
敬献哈达是蒙古人迎来送往、馈赠的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往来中必不可少的礼节,献哈达这表情庄重、大方、真诚,他们用这一方式来表达着自己对宾朋的欢迎和爱戴。有的时候献哈达还要吟诵各种吉祥的祝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现在在内蒙古的一些旅游区,大都用献哈达的方式来欢迎客人,但是在献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达直接套在游客的脖子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与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献哈达时一定不挂在脖子上。这种做法是过去宗教界的习俗,不过那也只能给孩童系挂。所以,如果你作为一名游客,一定不要被这种错误的做法所误导,正确地接受蒙古族礼仪,你才会真正领会到它的文化底蕴。
蒙古族的礼仪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