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13 08:10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时利用的两种非常重要的工具,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直运用这两种重要工具的宏观调控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那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两种工具便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篇一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它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方面,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它对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组织流通管理的政策,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构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类型及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通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两条渠道,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而货币政策则要通过利率和物价水平的变动,引起投资的变化来影响国民收入。从逻辑上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外有四种配合模式:

(一)以增加供给为宗旨的“双松”组合模式

将宏观经济调控的方位单纯选择在供给方,一般需要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与扩张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即所谓的“双松”政策模式。这样的政策选择,旨在拔低就高,通过财政和信用的同时扩张来扩大社会购买力,刺激经济增长以求增加供给、实现经济均衡。

(二)以压缩需求为目的的“双紧”组合模式

将宏观经济调整的方位选择在需求方,一般需要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即所谓的“双紧”政策模式。这样的政策选择,旨在压高就低、通过财政和信用的同时紧缩来压缩社会购买力,降低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经济均衡。

(三)调整消费需求偏旺而投资需求不足的“松货币,紧财政”的组合模式

松的货币政策能够鼓励投资,而紧的财政政策能够限制公共和个人消费。财政以减少支出或提高税收实施其紧缩政策,其结果是使国民收入维持在原有水平上,必须依靠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以刺激投资。

(四)调整投资需求偏旺而消费需求不足的“松财政,紧货币”的组合模式

当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时,抑制通货膨胀就成为政府调节的主要目标。这时应采取“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配合模式,紧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为了不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衰退,需要财政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扩张性政策,缓解滞胀现象的产生。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存在的问题

根据改革开放后历年来实施的政策组合工具实践来看,两种政策组合运用后拥有了更多的优势,但在深层次的配合和高水平的运用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我国在两大政策运用之前,政府在两大政策的区分和界定上并未给出明晰和准确的标准,导致两种政策在调控时在调控重点及调控方式上出现了模糊不清、相混干扰的现象,造成宏观经济运行秩序紊乱,宏观调控失效。

第二,我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上并不明确,财政投资融资的体制不完善,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功能界定不清,分工不明确致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未起到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导致我国的产业调整过于缓慢,致使最终宏观调控失效。

第三,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充分的发挥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力,社会资金总量和资金规模极速增大的同时,资金结构严重失衡,资金盲目流动,致使整个资金结构失衡。

四、强化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政策建议

(一)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应使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政政策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国家财政规模GDP占比较大,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常常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相对不足,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在结构调整方面,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具有更强的调节功能,所以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结构调节功能。

(二)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适当的分工

在政策分工上,财政政策一般侧重于经济“过冷”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则一半适用于经济“过热”的情况。在控制通胀方面,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只要货币总量被控制住了,就可以大体控制物价上涨的速度了。但当经济处于萧条的时期,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货币政策侧重于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应该以价格的稳定为主,而财政政策则应该以控制实际经济目标为主。

(三)增加“双松”“双紧”类型政策组合使用

在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或是发展严重过热时,“双紧”“双松”的政策组合可以在短时期对经济运行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仅仅使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去控制货币的供给量来限制经济的增长,会导致经济迅速由滞涨转为紧缩,流通于市场的货币大幅则出现恶性循环;如果采取“一松一紧”政策组合去调控处于过冷或是过热的经济情况,那这种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政策效果互相抵消的情况。因此,为增加我国政策的调控效果,应该适当增加对“双紧”“双松”类型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的使用。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篇二

一、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财政支农政策,然而,考虑到财政支农政策落实的效果和政策贯彻的主要群体—农村财会人员的特殊性,2008年12月29日财政部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财政部果断提出开展对于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目前,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已经在全国各省市展开。2008年以来,开展工作已有五年时间,对培训教学实践的研究也随之展开,本文拟从国内外相关涉农培训入手,介绍涉农培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国内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涉农培训理论研究

自2000年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此展开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陈光贤就柞水县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中的实际情况,在《积极探索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新机制》中介绍了柞水县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及成效,继而分析了实际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加强调研,不断创新;健全机制,提高质量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春生在《关于全面深入推进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中从以下四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一是对于培训工作要夯实基础,将培训转化为成果;二是从体制、机制上确立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职责和地位;三是实行远程网络管理;四是实现报名、培训、考核、档案全过程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模式。齐磊、在《财政支农培训中案例教学实践与探讨》中,从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采用案例教学是创新的教学实践,支农政策培训案例教学是各项政策本身特性的需要,阐述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采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三种方法来提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质量。

陕西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汉中分校在文章《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七步工作法”》中,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比较系统叙述了农村财会人员培训的七步工作法。陈虹在学术从横杂志上发表的《农村财务人员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一文,从资源要素的分配为切入点,从建立农村财会人员的保障体系谈起,提出财政支农培训的新思路。陕西省在《陕西省农村财会人员培训需求状况调研报告》中,叙述了陕西省农村财会人员及财务管理现状,接着以实际调研资料为依据剖析了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情况,分析了农村财务管理和财政支农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提出建议。

总之,在全国开展财政支农培训的同时,培训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也随之展开,有些研究对当前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二)国内财政支农培训教学实践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涉农培训工作日益重视,一方面,出台大量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由国家各部门组织实施的大型“三农”培训项目不断推出,并得到迅速推广,如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专项活动,以政府主导型涉农培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国内对涉农培训主要是以农业生产技能培训为主,较少涉及农资管理方面的培训。随着经济增长快速发展,国内涉农培训现状呈现出我国自有的特点。

1.各地富有特色的培训层出不穷。在全国各地,一方面各级政府积极执行上级的涉农培训政策;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因地制宜地推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涉农培训项目。

2.培训机构主动服务“三农”的意识不断增强。为进一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特别是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部门都加大了培训服务的力度,提高了培训服务的质量。同时,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逐渐成为涉农职业培训的重要力量。许多企业通过加强农民培训等措施,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同时,带动农户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民办培训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面向涉农职业培训需求的进一步增强,激发了各类民办培训机构出现,这些组织在涉农培训方面也都不同程度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弥补了政府培训的不足。

4.培训模式日趋多样化。各地在涉农职业培训工作中都有不少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职业培训模式。常见的涉农培训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开发、由政府系统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模式;二是政府买单、发放培训券、开展订单培训并发放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职业培训模式;三是广大农民自主组织的培训模式;四是由相关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组织的针对特定人群的培训模式;五是职业培训机构独立面向市场的培训模式。

三、国外支农培训教学实践

日本的农业研修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继承了传习农场的传统,十分重视通过实践学习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在课堂中,课堂讲授所占比重仅为20%到30%,而讨论和实习课为70%到80%。

韩国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新农村运动,旨在通过参加建设农庄项目,开发农民的生活伦理精神,从而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韩国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设置培训的课程和主题,包括成功农民的案例宣讲、小组讨论、与国家安全和经济相关的问题等课程。

西欧国家的涉农培训采用实践和理论并举的“双元制”教育,并通过远程教育促进农村教育的信息化。

四、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启示 破解“三农”难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财政支农的步伐加快、规模趋大,因此对支农资金的管理和规范的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农村财会人员是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宣传员、执行者、监督员。强化对这支队伍的长期性、规范化培训,是财政部做出的战略性选择。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是践行这一战略的必经路径。

我国财政支农教学实践虽已逐渐展开,但总体而言,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实践研究的理论研究深度还不够,需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机制的构建等进行探索研究。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须在借鉴其他成功涉农培训的基础上,探索研究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之服务于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学,服务于我国的“三农”发展。

在培训教学中如何实现培训实效是衡量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是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要根据不同知识结构、职业性质的人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支农政策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学方法,以满足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只有选定适应培训对象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才能实现文件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要求,打破“水土不服”的制约,为“三农”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实现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实效,提供高性能的工作方法。

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从内容的角度讲,如何选定适合当地实际,又不脱离文件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工作储备智力的培训内容需求;从培训对象的角度讲,如何选定合适教育方法,“因需”施教,走“特色培训”之路,使不同的人群能够学得懂、用得上。因此,财政支农政策教学实践的研究,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如何实现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与培训方法之间的协调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