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拆围墙?人民日报解释:不是拍脑袋
2月21日,公布了一份文件,要求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还要打开已建成小区。部分网友认为这一决定就是拍脑袋,对此,人民日报作出了回应。
2月21日,公布了一份重磅文件,不仅“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还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围绕这份文件“拆除小区围墙”的要求,赞同者有,质疑的声音也有。有人疑问: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陌生人随意进出怎么办?还有人冷嘲热讽,认为推广的街区制无助于疏解城市交通拥堵,这么干是拍脑袋做决定。
对此,人民日报客户端很快发文回应,表示,拆除小区围墙,不是拍脑袋决定的。那么为何要发文件推广街区制、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为了解决城市病。
文件认为,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随着大宗用地开发越来越普遍,宽马路、大广场、超大封闭社区形成,迫使人们不得不开车出行,却拥堵在路上。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不但造成街区宜居性不高,社区活力缺乏,也令不少人的城市生活并不快乐。所以认为,封闭小区是当前城市病的一大病因。
第二,为了推行街区制。
先说说什么是街区制。所谓街区制,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常见的街区制是,楼上住人,属于私有空间;下面做生意,属于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
街区制的优点主要是一是开放且资源共享,二是可以便于居民往来,建立邻里关系。为应对交通拥堵难题,不少国家正是通过发展小街区,畅通城市毛细血管,使城市路网稠密,四通八达,从而达到“治堵”的目的。
所以,拆掉围墙的另一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街区制,这么一说,似乎真的有一幅美好蓝图在等着我们呢。
当然,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文章还分析了如何完善配套来实现更美好的街区制。尽管如此,广大网友还是对这一变化有众多的问题,为此,购房指南也特地总结了两类网友比较关心的问题,解释如下:
问题一:小区开放了,小区安全还能保障吗?
对于开放小区,公众担心的还是治安问题。现在有围墙有些小区都经常被小偷光顾,如果没有了围墙,老人、小孩的安全问题怎么办,防盗问题怎么办?这是号召大家以后都去星河湾摆烧烤摊,去政府大院上厕所的节奏吗?
教授沈阳认为,欧美的大学、小区基本都没有围墙,这一方面是思想开放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楼栋安保比较到位。
比如一些国外大学,进楼上几层全由你的ID卡决定,你的权限只能到二层,则三层的门就没法刷开。中国小区是大门看得严,里面松得很。所以,要拆墙,需要优先强化建筑物进出的安全性。
可以认为,小区开放或许是未来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以目前的安防水平,似乎还可以等一等。
问题二:开放小区的路,真能缓解交通拥堵吗?
实际上,中国特大城市的路网密度要远低于国外特大城市,这也是导致我国不少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网友对比过北京、上海、巴黎、东京、华盛顿的卫星地图,如果站在5公里的高空俯视这些城市的话,我们将会看到同样是特大型城市,中国城市的道路密度显然远不如国际上的特大城市。
这就好比一座毛细血管不够丰富的城市,自然会出现各种堵塞。所以,拆围墙的本质是为了让小区不再成为城市的“梗阻”,实现了从“此路是我开”向“四通八达”的转变。
另有“高德地图”的大数据显示,据测算,目前上海市城市道路(包括内部路、未铺设道路和上下线分离道路)约为4.56万公里。而2015年9月份公布的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市道路总里程为1.78万公里,不到高德地图数据的40%。
而在多出的2.78万公里道路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内部路”,即包括各个小区、高校的内部道路。由此可见,如果能将“内部路”中的一部分释放出来,将会为城市交通注入很大的流动性。
为什么要拆围墙?人民日报解释:不是拍脑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