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阅读:家有两颗老枣树

发布时间:2016-11-30 21:20

在我的心里,我知道我家有两棵老枣树:一棵死了,死后不倒;一棵活着,活着不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语文《家有两颗老枣树》的阅读文以供大家学习。

家有两颗老枣树

在我的家里站立着两棵老枣树。有两棵老枣树站立在我的家里。

一棵老枣树已经死了,但依然站立在堂屋的前方,枝柯依然擎举着院子里的一片天空,显得很是悲壮。

听祖母在世的时候讲,这棵枣树是祖母亲手栽的。从我记事起,这棵枣树上结的枣子就很大,只是有些艮,但是很甜。

我小时候在夏夜常和祖母在这棵枣树下乘凉。祖母摇着蒲扇给我说陈年往事。我的祖父是被“还乡团”的人无辜打死的。那时,我大伯,父亲和姑姑还很小。祖母说,那时的日子艰难困苦极了,可是,日子再艰难还是一步一步地熬过来了。祖母望着枣树对我说,人啊,就像树似的能经风历雨,人啊,还真得像树似的活着要顶天立地,人啊,就是树。人,怎么就是树呢?那时,我还不甚理解。

父亲去世时,我七岁。那时,我还不知道生死离别的真正的悲苦。可疼我爱我的祖母去世时,我哭了,撕心裂肺地痛哭。祖母的一生真的太凄太痛太悲太苦:少年贫穷,中年丧夫,老年丧子。

给祖母守灵的夜晚,我梦见祖母在枣树下微笑着抚摸着对我说“孙子啊,奶奶不愿不舍得离开你们娘几个,想我的时候就望望老枣树吧。”在我的心里老枣树成了祖母的化身。

风吹过,雨淋过,雷击过,雹打过的这棵老枣树在祖母去世后的第三年死了。我和母亲都没有把这棵老枣树锯去。母亲常对我说,在我父亲去世后年迈刚强的祖母像这棵老枣树擎举着我家院子里的一片天空一样和母亲一起支撑我们的家。

望着这棵老枣树,我觉得它苍老的干枝正向我昭示着人生的哲理似的,让我思绪翩翩,心潮澎湃,泪水涟涟。泪眼模糊处,我仿佛看到祖母已化身为老枣树成为一幅壮美的风景。

在这棵死了的老枣树南边还有一棵老枣树。听母亲说是母亲亲手栽的。这棵枣树的身躯有些想北倾弯,像极了我现在已有些驼背的母亲。

小时候,我最爱吃这棵枣树上的枣子,因为这棵枣树的枣子脆酸甜,特别有味道,令人咀嚼不尽。以前,一到夏天,两棵枣树共同在院子里搭起了绿荫。现在,只有这棵有些弯的枣树每年还枝繁叶茂地生长着,每年都奉献出红红的枣子。

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望着这棵在院子里擎举着一片天空的枣树,我不禁想起大半辈子悲苦的母亲。母亲小时候,外公外婆为了生活带着二舅三舅和姨逃荒到山西去了,家里只留下了大舅和年幼的母亲。母亲是跟着大舅和大妗子长大的。一直到三十多年后母亲才见到外婆。我有一个哥哥小时候溺水身亡。那时,我刚有记忆,记得母亲扑在哥哥的身上哭得很悲伤。我父亲去世后,我家的生活由富裕转入贫穷,母亲挑着生活的重担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前年,人到中年的大姐因病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母亲显得更苍老了。苍老的母亲搂着年幼的外甥女,外甥嘱咐他们要好好地活着。苍老的母亲脸上的皱纹像老枣树皮,可我觉得母亲像极了我家的那棵老枣树站在院子里向着天空生长着展示着它的大美,这种美让我读出了沧桑,忧郁,悲苦,更让我读出了敬重,崇高,伟大……

在我的心里,我知道我家有两棵老枣树:一棵死了,死后不倒;一棵活着,活着不屈!

高三语文阅读相关推荐:

雨中登黄山

旅行车离开屯溪老街时,黎明前的夜空不见一丝星光,周围的空气也比往日多了几分湿润。要下雨了吧?同行的游人相互打听着,但谁也不希望猜想成为现实,给向望多年的黄山之行添加水份。

黄山是旅游、休闲、避暑、赏雪的绝佳去处。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与多的组合,因为山上岩石多为青黑色,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个名字。传说轩辕黄帝在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结束远古战争,统一中华民族之后,到这里采药炼丹并得道成仙。唐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众所周知,我国的民间传说,往往伴随着历史史实流传,古人把战胜自然的渴望,寄托到某位圣人或贤哲的神慧之上,为的是使世居这方水土的人们得到精神的慰藉。据地质专家考证,在距今300万年前,由于第三纪末全球气候变冷,导致黄山顶部第四纪冰川融化,使山体留下了冰斗等冰川印记和冰碛地貌。是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造就了黄山千峰竞秀的奇丽景观。

从玉屏站下缆车,天空果然飘起淅淅沥沥的小雨。赶紧随着导游的指导,在路边小店匆匆买一件塑料雨衣遮身,随手还挑了一支拐杖,充作既可助力又能防滑的工具。拄杖非常小心地走过小心坡,来到玉屏峰前。玉屏峰前有座玉屏楼,也称文殊院,古时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的美称。这是黄山观景的绝胜处,左拥天都,右抱莲花,背倚光明顶,峰峦簇拥,气势恢弘。站在玉屏楼前,便可看到长在东侧石崖上的迎客松。

这是一座极其陡峭极其险峻的石崖,石壁间一棵劲松兀然耸立,其根牢牢地扎在岩缝里,翠叶如盖,虬枝横空,似大鹏展翅,如苍龙出海。记不清多少次从电视上看到过它的雄姿,但当现实的迎客松站在我面前,其所处的生长环境让我吃惊。我不知道它如何获取生长的养料?不知道它如何从石缝中汲取水份?它就在这么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向游人尽情展示黄山的热情。

在随后的游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黄山松都是从坚硬的岩石里长出来的,有的长在悬崖,有的长在峭壁,还有的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从岩石迸裂出来,根儿深深扎进岩石缝里,不怕贫瘠干旱,不怕风雷雨雪,潇潇洒洒,铁骨铮铮。它们为守住一种恒久的风骨,永远地坚守在悬崖绝壁之上,为黄山造就了万世不凋的青翠与葱茏。

从玉屏楼下来,淅沥小雨已成滂沱大雨,雨水冲刷得山道两旁的奇松异石一片水灵。我裹紧身上的雨衣,脚步迈得更谨慎了。导游引领我们到道旁的凹岩下避雨时,问大家雨天敢不敢去攀登莲花峰?莲花峰是黄山第一高峰,也是华东第一峰。莲花峰高耸雄伟、主峰突兀、四周小峰簇拥,俨然如一朵硕大无比的莲花怒放在天地之间。在风紧雨稠的日子攀登莲花峰,不仅需要足够体力,更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气。我感觉,如果望峰而怯,不敢挑战自我,我们的黄山之行也就失去意义。想到这里,便与同伴一起将雨衣在胸前打了个结,整整行装毅然踏上石阶,迈出了征服莲花峰的第一步。

沿莲花峰的石阶路而上,开始感觉还比较轻松,行走间还能偷闲观望黄山有名的怪石。但当到山腰以上,山道的坡度都在60度以上,大部分的石级窄得仅容一人通过,山道一边是幽深的崖谷,一边是高耸的峭壁,实在难行的地方,只能以一手拄杖,一手着地的方式,手足并用小心谨慎爬行。我想,如果把攀登改为攀爬,肯定更贴切。渐渐的,山势越来越陡,但见入眼处皆是山峦叠嶂,怪石嶙峋,壑谷深涧,我们再不敢东观西望。山风渐渐大了起来,耳边不时传来阵阵松涛,山道稍宽处不时可以看见有游人席地而坐,其中不乏擦鼻涕抹眼泪的进退两难者。虽然我们也是又累又乏,但不敢停下向上的脚步,更不敢与路边歇息的游人招呼,怕受他们的情绪影响,自己也会停止攀登的脚步。

天道酬勤。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登攀,我们终于成功登顶。这时,雨慢慢止了;风渐渐小了,老天有情,特意为我们安排了一个雨缝睛。真可谓天遂人愿。

莲花峰峰顶不大,立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是“莲花绝顶”四字和“莲花峰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64米”的文字介绍。站在黄山之巅,确切地说是站在华东之巅,猎猎山风瞬间就吹散了浑身热汗,感觉凉爽极了。极目远眺,头上蓝天如洗,脚下浮云千里,山峦在云雾中飘浮,人简直要乘风而去。此刻,终于明白了“一揽众山小”的真实含义,心中顿时豪情满胸,听任山风在我的耳边吹拂,白云在手心缭绕。让每一次呼吸,每一寸肌肤,尽情享受自然的拥抱。这一刻,真切感受着放飞心灵自由飞翔的滋味。

在莲花峰顶拍照留影后,匆匆从北坡下山,未到莲花亭,纷纷扬扬的雨丝又飘了起来。据说,黄山年平均有两百多天降水日,是安徽境内雨水最多的地方,有时山下晴空万里,山上却是雨水滂沱,由于黄山峰高谷深,林木茂盛,降落的雨水不易蒸发,因此湿度大、雾气重,是真正的云雾之乡。匆匆找了家饭店用完中餐,我们踏上去光明顶看云雾的旅程。光明顶位于黄山南、北、东、西四海中间,站在光明顶的观景台上,一望无际的云海伸手可及。那真的是一片云做的大海啊,似云非云,似海非海,它既有海的烟波浩瀚,又有云的虚无缥缈。云朵奔涌,气势磅礴如脱缰野马横冲直撞;云朵翻滚,浪花飞溅如壶口瀑布一泻千里。拥簇的云团,如浊浪排空,波起峰涌,惊涛拍岸,深谷沟壑皆淹没在云海之中,仅剩几座山峰似座座孤岛沉浮在苍海。大自然神来之笔造就的奇观异景,给人的感觉是到了蓬莱仙境。

一天的黄山之行,是多么短暂。为能尽情饱览黄山美景,我们特意放弃缆车,选择从石阶路走下山去。一路赏山间胜景、看清涧溪流、听空林鸟语,到也其乐融融。傍晚,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在返程的旅行车上回望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晚霞,真是太美了。难怪古人会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高三语文阅读:家有两颗老枣树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