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论文
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血脉相通,目标殊途同归,实施相辅相成。新课程改革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和广阔舞台,对于加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真真切切进校园”有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电大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电大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论文篇一
《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血脉相通,目标殊途同归,实施相辅相成。新课程改革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和广阔舞台,对于加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真真切切进校园”有重要作用。走融合双赢之路,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双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79-02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颁布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课程改革的崭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和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方法准备,新课程改革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融合双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和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一致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是对上个世纪学校教育的一种反思、反省基础上的调整和提升。首先是针对实践层面上教育目的的错位。在理论上,学校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学校教育更多地承担了筛选分层的功能,学校、家长及学生紧盯的是成绩,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旧的课程面临的内在问题导致课程改革的势在必行。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实施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最后,传统德育方式不能有效应对当今时代的德育问题。当今社会网络等科技的迅猛发展,房价上涨、性开放、诚信缺失等现实问题,及其青少年不同于以前的价值人生观,带来的新的德育问题,如网络成瘾、恋爱困扰和青少年犯罪等,挑战着传统的德育理念和方式,要求教育者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
首先,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即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境界。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人的成长的教育,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的一言一行融为一体的,坚持的正是人本主义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存价值的理念。
其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都借鉴了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操作原则,即强调体验,强调参与,强调互动和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这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对于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正是人的发展理念,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再者,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一改以往唯成绩论的课程评价模式,坚持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并重开发兴趣和挖掘潜能,特别强调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相同之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足见新课改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的殊途同归。
二、心理健康教育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方法准备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得以实现,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将新课改中相关的理念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而且在实施中也依托于新课改,两者相辅相成。
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突出地强调了在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这些,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具体界定为以下三项,并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团体心理辅导和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教学等方式得以实现:首先,引导学生自尊自信,懂得尊重、友善和分享,培养坚强的意志,合理调节情绪,增强耐挫和适应能力,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其次,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学科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整体提高。再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科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课堂上的言语肢体交流而形成的特殊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只有教学关系和谐,才能营造融洽好学的学习氛围。首先,应当认识到教学是一种价值引导,但学生又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现实个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的教学活动顺畅进行的条件,而且是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再者,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好和谐教学关系的促进者,《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时都应自然流溢出真诚、平易近人的情感和做法: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把微笑送给学生,把希望注入学生的心田。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独特体验,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最后,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理评价自己及他人的观点,与学生共同进行开放性讨论,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唯教师是从,拉近师生距离。
电大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