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儿童心理培养论文
在现代的社会中,真正的健康既包括身体上的健康,又包括心理上的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聋哑儿童心理培养论文,供大家参考。
聋哑儿童心理培养论文范文一:心理学背景下聋哑儿童的音乐教育浅析
摘要:音乐是每一个儿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特殊儿童尤其是聋哑儿童而言,亦是如此。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殊儿童广义上是指除正常儿童以外的所有儿童。狭义定义则是指身心有缺陷的儿童。特殊儿童,由于其生理或心理的缺陷使得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心理发展特点有其独有的特性。因此,要对特殊儿童尤其是聋哑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就一定要把握其心理发展特点,使他们很好地享受到音乐之美。
关键词:心理;聋哑儿童;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62-02
一、聋哑儿童及其心理发展特征
1.聋哑儿童的定义。“聋哑”一词在《中医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为:“聋哑病系因先天因素或婴幼儿时期种种原因使双耳发生重度耳聋,以至全聋,完全或基本不能接受外界声音刺激,无法学习言语或巩固和发展已掌握的言语造成既聋又哑的状态。它不是一种进行着的‘现行’疾病,而是患者在学语前或学语时曾患有引起严重耳聋的疾病,除少数有先天性中耳畸形和重度中耳乳突炎成分者外,一般都已失去针对其病因的治疗机会。听器官本身功能缺失又直接影响到言语会话器官和言语中枢的功能,妨碍了患者获得人类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而言语器官本身并无疾病。”
2.聋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1)生理发展特点。由于聋哑儿童无法感知外界的声音刺激以及无法正常表达内心感情从而完成自己与外界的交流,因此他们在身体发展方面也和正常儿童有所差别,具体表现为:身体行动缓慢、动作不协调、反应迟钝、缺乏节奏感。与正常儿童的发育相比,聋哑儿童的体重较重、身高肺活量较低,而且胸围较小。(2)心理发展特点。①强烈的孤独和自卑感:俗语说“十聋九哑”,这句话说明了大部分聋哑人由聋而哑的本质问题。由于没有听觉能力,导致他们无法学习、掌握并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和别人进行交流。正因为这一缺陷使他们无法参与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从而产生很强的自卑感和孤独感。②敏感、保守的性格:由于无法听到外界的声音,接受外在世界传递给他们的信号,因此聋哑儿童的感知觉范围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从而造成他们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偏低而且反应迟缓的特点;而又因为自身的缺陷使他们更想要努力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造成他们敏感、多疑的心理;再加上不愿使别人超过自己,因此他们也就不愿主动帮助别人,从而造成保守、固执的性格。③缺乏独立性和自制力:思维的发展有赖于人本身对外界的实践活动以及相互沟通。受限于听力和语言能力,聋哑儿童在认识和接触世界时会表现出分析能力差、对事物认识存在着片面性、无条理性的缺点。再加上他们自尊心所具有的脆弱性以及盲目性特点,使他们很难形成良好的自制力,也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往往表现出感情用事、任性冲动的特点,或者走向畏缩、懦弱和自暴自弃的另一个极端。
二、根据聋哑儿童的心理学特征上好音乐课
综上所述,由于聋哑儿童的听觉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缺失,使他们在知觉、感觉、思维以及表达等方面的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果想要使他们在音乐教学中像正常儿童一样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就要求教师们根据聋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化抽象为具体,培养聋哑儿童对音乐的信心和兴趣。对于聋哑儿童而言,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借此弥补他们在听觉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缺失,希望能够借此为他们提供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但是由于听力的丧失,使得聋哑儿童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靠耳朵感知音乐的节拍和律动,因此对音乐会存在着茫然以及信心缺乏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先用手语以及学生熟知的表达方式为他们勾勒出具体的音乐意象,为所涉及的乐器和旋律找出恰当的比喻,使学生首先在感觉上感知音乐。同时,教师还要熟练运用并使学生掌握柯尔文手势教学法。该手势可用来训练内心听觉,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编一些简单的手势歌教给学生掌握,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进行情境教学,多上“表演课”,使学生“乐”在其中。由于自身的缺陷以及所特有的敏感、保守的心理特点,聋哑儿童对新鲜或者陌生事物通常怀有抗拒心理,同时也像听力正常的学生一样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创造情境教学。在进行音乐学习之前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把一首乐曲换成一篇故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在学生对音乐内容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采用律动教学法,根据聋童听力能力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助听设备,使学生通过自己头部、胸部、腹部的皮肤对音乐的震动进行亲身体验。教会学生掌握体态律动的方式,帮助他们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各部位以及相应的动作来感受和表现音乐。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完成,还可以使他们在进行表演之时打开心扉,在互相合作中学会团体协作,学会考虑别人,逐步改善他们固执、孤僻、狭隘的态度。
3.扬长避短,使学生“舞”出好音乐。2005年春节晚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留给观众们的震撼至今犹存。而在聋哑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音乐舞蹈教学法带来的效果确实是十分显著。作为一种可以看得到的音乐,舞蹈对聋哑儿童而言既相对具体又相对简单。而且可以使学生暂时忘却自己耳不能听、口不能言的缺陷。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可以把音乐编成简单漂亮的动作,使学生从身体动作和感官刺激中感受和理解音乐,从而改变他们的自卑心理,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是一门情感艺术,它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情操,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聋哑学生而言,音乐既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减少忧虑感,又能够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的良好方式。而了解、掌握并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育尤其是在对聋哑儿童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巧妙掌握心理战术,使聋哑学生也能够感受音乐之美,感受生活之魅。
参考文献:
[1]李燕月,兴趣.音乐教学的指挥棒[J].新课程(中),2011,(05).
[2]滕B.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研究[J].文教资料,2010,(14).
聋哑儿童心理培养论文范文二:浅谈如何进行聋哑儿童特殊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宣传、教学、训练、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聋哑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聋哑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聋哑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
Talking about how deaf children speci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ang Zhen
【Abstract】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use of propaganda, teaching, training, consulting and other mean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according to its own conditions to establish useful life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goals, academic, voc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aspects can be fully developed to get the best of life to adapt. Deaf students all the qual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level of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linked. Deaf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psychology of deaf students to discover the psychological anomalies, and to 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argeted to help us educate them to develop their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achieve purposes.
【Key words】Deaf children; Mental health
聋哑儿童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情况复杂。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推算出本次调查时点的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据此得到2006年4月1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其中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5万,其中听力残疾的有15.8万。
从残疾状况和致残原因来看,先天性聋哑的儿童将比后天性聋哑的儿童数量多、比重大。造成先天聋哑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遗传疾病、近亲结婚、妊娠期疾病以及某些地方病等。
这些聋哑儿童先天的或在婴幼儿时期便无法和周边世界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机会, 社交活动的减少、生理上的缺陷,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因此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全的同龄儿童相比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聋哑学生孤独倾向强于一般学生, 便与他们的自身特点有关。
除了聋哑儿童自身的生理原因外,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还有很多外在因素。
一、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由于聋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地理解,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偏低,造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片面主观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正确地、深刻地判断是非、好坏、善恶、美丑,易于受到社会上坏人的引诱,模仿了社会上不良的道德行为,并把其作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来效仿。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学校里,老师的批评,可能导致聋哑学生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可能导致聋哑孩子离家出走,对父母不理不睬 。在社会上,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生怕别人嘲笑,对自己没有信心。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坐等老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5.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容易遗忘。
二、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遗传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多数聋哑学生都是母亲在怀孕的时候,身体多病,服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造成的或是在出生后的婴幼儿时期注射各种有损听觉的针药导致。生理上的耳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如因听觉受损,致使他们上课时容易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2.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是无教育现象。大多残疾儿童要么闲散于社会、整天无所事、到处闲逛、自生自灭,要么被锁在家中,与外界隔离,更有少数残疾少儿整天跟着父母出入庙宇,求神拜佛,听信江湖郎中的信口雌黄,神丹妙药,延误学习的时机。二是教育不当。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残疾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残疾少儿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有的盲目追求,不能按正常儿童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有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拳脚相加;有的对孩子百般呵护,要什么给什么或者悲观失望,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3.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是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不面对现实,带着孩子东奔西跑,让孩子一会儿上小学,一会儿上特殊教育学校,搞得学生身心疲劳、精神紧张;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不顾孩子的生理条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总希望孩子能创造奇迹,能和健全人一样生活,致使孩子的学习压力加大。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是引起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方面
1.教师心理惩罚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负责任,或缺乏理智,或不懂得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教育方法,对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2.教育成效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看得特别重,对自身所付出的劳动,希望能有较高的回报率,盼望个个学生取得好成绩,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如对常受到教师表扬的聋生,一旦受到教师的过重批评,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造成创伤,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有的甚至离校出走。
4.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高年级的聋哑学生的行为和各种习惯,直接影响着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如高年级的个别同学,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就哭闹、拒食甚至告诉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要回家!”低年级的个别学生对这种行为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盲目效从。
(三)社会方面
1.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聋哑学生虽然听不见、说不出,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同样也受到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他们更易受到拜金主义浪潮的冲击,盲目追求高水平的物质享受,滋长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
2.受成人的影响。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社会上一些成人的举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成人抽烟、酗酒、赌博、染发等,他们也会效仿。
3.社会偏见与认识不足。社会上对残疾少儿存在偏见,视残疾人为“残废”人,对他们冷漠、疏远, 对残疾人的教育、发展没有正确认识,就连有的普校、幼儿园的教师都把残疾少儿拒之门外,这些导致了聋哑少儿产生心理异常。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构建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单靠哪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够得,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
首先、需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是聋哑儿童除了学校接触最多的外界环境。学校需要加大同家长的沟通,召开家长座谈会、开展咨询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更新认识,转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聋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次、需要提高教师素质、摆正育人观念。对聋哑儿童来说,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培养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学习掌握残疾儿童心理学,针对每个聋哑儿童的不同心理状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聋哑学生个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补偿和矫正。同时,教会聋哑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 如何抵制和纠正错误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最后,还要让聋哑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学校教给聋哑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使其可以走上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正确的人事社会,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消除由于封闭而产生的心理误区,消除自卑感,积极健康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总之,针对聋哑儿童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出全面地人文关怀精神。在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承认并尊重不同学生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注意引导聋哑儿童去努力塑造完美、成功的自我,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歧视、挖苦或漏掉一位学生,这对于身有残疾的学生尤其重要。同时,也要让学生经受挫折和磨练,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
聋哑儿童心理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特殊教育的研究论文
2.论心理健康教育在聋校教学中的意义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3.如何在幼儿心中播下同情心的种子
4.家长学校校长讲话
聋哑儿童心理培养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