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优秀行楷书法欣赏
行楷的笔顺不是一成不变的。行楷的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的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变化,相应的笔顺也随之改变了。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毛笔优秀行楷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毛笔优秀行楷书法欣赏
毛笔优秀行楷书法图片1
毛笔优秀行楷书法图片2
毛笔优秀行楷书法图片3
毛笔优秀行楷书法图片4
楷书的起源
楷书产生的时间也是很有争议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有难度,就是因为楷书与隶书都是今文字,二者无本质区别。只是少些波磔,多些挑。潘伯英甚至认为“说今天仍是隶书的时代也不过分!”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字体,搞清楚它产生的时间还是非常必要的。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引起对书法史上许多重大问题看法上的混乱。例如1965年的兰亭论辩中一个主要的焦点就是东晋是楷书的时代还是隶书的时代。当时对楷书产生的时间有如下一些意见。
郭沫若认为:“自东汉以后,字体又在逐渐转变,到了唐代,便完全转变到楷书阶段。”龙潜认为“到齐梁之间才逐渐产生了正书”。于硕说“楷书产生于隋唐”。徐森玉认为“作为书体的楷书,在三国和西晋初已接近成熟了”。近年还有人把楷书的端倪提前到秦,乃至战国。
汉字的发展,由篆到隶是一个大变化。即由象形性很强的古文字阶段转化到由笔画构成的今文字阶段。发展到隶书,结构上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楷书和隶书的不同不在于结构而在于笔画形态。
在隶书普遍使用的时候,就开始渐渐地向楷书过渡了。在西汉的竹简上,已经可以看到楷书的折笔。东汉熹平元年,陶瓮上的文字用今天的眼光可以看作行楷,在谨守隶书法度的《曹全碑》中也可见到楷书的钩,出土的大量的简牍和文书墨迹,证明了楷书在三国和西晋初已经相当成熟了。近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大量吴简,虽仍带隶意,但其中有许多字与钟繇的表启文字如出一手。因而证明了传世的钟书《宣示表》《力命表》《戎辂表》时代特征的可靠性。
石刻文字要保持庄严、古雅,所以这种演变比较滞后。东吴的《葛祚碑》文字摩灭,只剩碑额,楷法过于成熟,可能是后人所立。但《谷朗碑》结构方正,波磔消失,可以看作楷法之椎轮。东晋的《宝子碑》虽处处带有波磔,但楷法已经确立了。《龙颜碑》则完全是楷法了。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中提出广义的草书先于广义的正书的观点。楷书也是如此。在草率的简牍中,在陶瓮砖瓦上,楷书的点画结构早就出现了。而真正到书法家手里,进行规整化,形成一套成熟的法度,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的。楷书从西汉的简牍到钟繇、二王,要有三四百年的时间。
楷书的笔法西汉时就出现在章草的书写中。一些民间俗体介乎草、隶之间,即是楷书的雏形。汉末有人将这种体势加以整理,并给了个不太正式的名字,叫“八分楷法”。直至三国,钟繇和东晋的王羲之父子时,这种字体才真正成熟。
至于郦道元《水经谷水注》中提到的“齐太公六世孙胡公桐棺”上的今隶,《淳化阁帖》卷五上的程邈所写楷书,都是不可能有的。郦道元并末亲见,误信耳食之言。《淳化阁帖》则是因王著不懂文字发展而闹出的笑话。
毛笔优秀行楷书法欣赏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