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雾霾”造成的灾害

发布时间:2016-11-12 18:21

自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天气,中央气象台相继发布黄色预警和橙色预警,多地空气质量达到六级重度污染。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言:“在我看来,21世纪最重要的任务是克服人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的重大影响所造成的后果。”在当下,以“雾霾”为代表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时代问题。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内涵

解保军教授指出:“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生态学家,尤其是人类学家,是社会生态学家。”的确,马克思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下面笔者对生态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1.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涵

(1)“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书中,在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自然观时,指出了“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这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认识自然的逻辑起点。具体内涵包括:

①自然界的实在性和存在的先在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认为即使是人化的、作为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经济实践活动作用结果的自然界,也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的。同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整个人类和人类社会都只不过是自然界不同形式的表现而已。

因此,人是自然的对象物,人的任何性质的实践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归根到底是由自然决定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基础。自然环境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都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

②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界的依赖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论证了:整个人和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一起发展起来的,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而明确了人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必须依赖于物质自然界的唯物论基础。人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产物,与自然密不可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想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永远不能摆脱同自然的联系。

③自然及其内在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制约性。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活动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与约束。人们能动性的发挥要基于:人们认识规律、遵循规律。

具体而言,人们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制于自然界可能提供的承载力限度。也就说要把人类的实践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容许的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是具有的一种“自然理性”的秩序,是自然对人所规定的生态法则,是人对自然所遵循的自然规律。

(2)人对自然的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绝对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能够认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利用、控制、调节、改变外部世界,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恩格斯在批判自然主义的历史观的片面性时指出:“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

2.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内涵

马克思强调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认识、把握自然界,提出了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其实,这个理论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是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以及自然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原理。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把人类社会历史有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划分是一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不同形式为依据,也就是从社会的生产关系角度来揭示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还有一种“三分法”。它不仅是指人及社会发展的特征,而且是指包括自然生态发展在内的历史演进的特征。它是每种形态下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有机整体发展的特征,包含着生态经济发展的特征。现将主要方面简述如下:

①第一种经济社会形态是人与自然朴素的统一的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种形态的时间跨度囊括了近代商品经济形成之前的整个历史时代。

第一种经济社会形态是与手工业生产力时代相适应的,这个历史时代生产力处于极低水平,即人对自然界的作用处于极低水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简单的、狭隘的,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就必然使自然经济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从总体上看,在第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时代,人类和自然界呈现着一种自然一体性,是以自然为主导的原始统一。

②第二种经济社会形态是人类探索自然、破坏生态而导致生态危机的征服时代。这个时代是从古代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的某些对立走向全面掠夺,进入全面征服大自然的近代文明开始到现代文明时期。

第二种经济社会形态是与机器大生产时代相适应的,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人对自然界的作用能力空前提高,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呈现出商品化的特点。市场经济发展,并且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这是人与自然对立基础上的人与人对立的工业社会,它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深受双重对立发展机制的驱使,以大规模地毁坏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来换取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

③第三种经济社会形态是人类重建人与自然统一体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生态时代。

第三种经济社会形态是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时代相适应,这个历史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高级阶段,即人对自然界的作用处于高级阶段,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尖锐对立走向和谐统一。

3.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内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异化”和“消费异化”,使资本主义的生态经济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一些重要著作中,对近代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滥采资源和污染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造成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日渐加剧与尖锐。

一方面是资本增殖的内在驱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而大量生产,导致大量开发,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不断地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的资源与能与自然生态系统供给有限的矛盾日渐加剧与尖锐。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开支,向自然界排放各种排泄物,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环境的严重污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本质决定了它只是拼命地追逐短期的、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导致人与自然价值的背离,其必然使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显著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奇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做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竞完全是另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形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类的经济活动往往只讲短期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从个人的眼前利益来说,是有利的;但是,这种利益,只能是以牺牲全局的长远利益为代价。

二、对“雾霾”灾害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建设中,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尤其是在2013年12月,全国各地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25省份相继遭遇雾霾天气。需要明确的是,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而霾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颗粒物,如建筑施工扬尘、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和焚烧垃圾产生的烟尘等。

雾霾现象的本质就是生态污染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度,是人与自然的失衡。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关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马克思提出了:“善待自然”与自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可持续行发展。马克思强调人类必须自觉地、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实际上也就是要求人类必须也应当善待自然,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对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自觉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努力实现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统一。一方面要自觉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谋求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自觉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不能用谋求直接的、眼前的发展去危害间接的、长远的发展,也就是生态自然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集体与个人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因此,正如时任国家总理的温家宝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的那样:“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面对“雾霾”问题背后所反映的生态问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时指出:“积累问题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这件事需要树立全民意识,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减少雾霾天气首先在国家层面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方面是借鉴成功的“产权买卖”案例,以产权形式确定企业废气排放量,排放量少的企业可以将剩余排放量以资产形式进行拍卖,对于这样的企业国家还应给与肯定和鼓励,企业自身也要积极配合;另一方面是提高工厂、企业废气处理技术,国家对企业引入的新技术、新设备进行一定补贴。作为舆论引导者的媒体更要发挥自身宣传、倡导作用。而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更要从小事做起,为减少污染做力所能及的事。

基于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雾霾”造成的灾害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