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相关话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相关的文言文课程即将学完,同学们要准备哪些相关的阅读训练题来练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一、公输(节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请用“/”给选文的第二段文字断句。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
(2)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
(3)荆之地,方五千里( )
(4)子墨子九距之( )
(5)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子采用了委婉规劝的方式,先______,后推理,目的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模拟攻宋”部分给你哪些启示?请用一二句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子二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亲戚畔之()
(3)攻亲戚之所畔()
2.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就会很太平。
D.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得道者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对文段意思的理解,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A.本文在分析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项关系时,指明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本文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D.本文通过运用对比和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使文章增强了说服力。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此书是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请选择()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这种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二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三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____________。
10.《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三、《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呼尔而与之。(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由是则生而不用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之:蹴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C.于:所恶有甚于死者
刻唐贤今人诗书于其上。
D.为: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文中画线的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4)望其旗靡(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限四个字)
4.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用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追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赶),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阙(让条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勿追(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兵法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8.在文中找出与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的句子。
9.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本文选自《》,文章题目中“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
3.第一段中,有两个动词活画出了人物自我欣赏的心理,这两个动词是__________。本段中,从正面肯定邹忌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5.请就文中第二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6.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齐王在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之后,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最终取得了什么效果?请结合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9.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三点启示:(1)有自知之明;(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3)批评别人要讲究方法。请你任选一点启示,结合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答案:
一、1.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1)这个消息(或这件事)(2)聪明(3)土地方圆(4)通“拒”,抵抗。(5)通“御”,抵挡。
3.(1)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拿去攻打宋国。(2)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的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4.举例(或设喻) 劝说楚王不要攻打宋国
5.要制止侵略,单说理还不够,还得有实力做后盾
二、(一)1.(1)震慑,使……震慑。(2)内外亲属。(3)通“叛”背叛。2.C3.B
(二)1.儒2.(1)任用,选拔。(2)责任,使命。(3)通“增”,增加。(4)通“弼”,辅佐。(5)了解。(6)通“横”,梗塞,不顺。3.D4.(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经受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3)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才能有所作为。5.人的成才离不开主观的努力。6.AD7.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五句,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有气势;且句式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的长句搭配,全段句式富有变化,读来有节奏感。8.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9.治理国家10.从“痛苦和磨炼可以造就人才”这方面来回答。11.要从磨炼意志;知错就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回答。
三、1.(1)祸患,灾难。(2)这,这样。(3)给。(4)增加,益处。
2.(1)“辟”通“避”,躲避。(2)“得”通“德”,恩惠;“与”通“欤”,吗。(3)“乡”通“向”,从前。
3.A
4.(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5.在“生”和“义”二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四、1.(1)乘车。(2)追赶。(3)战胜。(4)倒下。
2.(1)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齐军)。(2)大国是很难估计(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3.俱有伏焉
4.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
5.“一鼓作气”出自《左传》一文,古代作战用击鼓的方式来命令士兵出战。第一次击鼓士气正足,第二、三次击鼓士气较差。“作”是“振作”的意思。使用中用错是不理解成语之意所致。
6.(1)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2)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7.(1)第一次与“锐卒勿攻”相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相吻合。(2)要打败敌人,先保存自己。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9.例(1),有关。由于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给予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例(2),无关。鲁庄公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完全是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胜利。
五、1.《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1)长,指身高。(2)穿戴。(3)偏爱。(4)受蒙蔽。
3.“服”和“窥”。君美甚
4.(1)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2)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害怕齐王;(3)齐国上下的人对齐王有所求。
5.内容上:邹忌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上: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6.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回答。如: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贬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7.措施:下令群臣吏民提出意见,并给予不同的奖赏。效果:纳谏除蔽,内政修明,四国朝齐。
8.门可罗雀《出师表》9.(略)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