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风俗禁忌

发布时间:2016-11-12 17:00

中元节的风俗禁忌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便有过三元节的说法,即农历正月十五,乃上元天官紫微大帝的诞辰,天官赐福日,故为上元节(又名“元宵”);农历七月十五日,乃中元地官清虚大帝的诞辰,地官赦罪日,故为中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乃下元水官洞阴大帝的诞辰,水官解厄日,故为下元节。三元节时,三官大帝下界巡游,履行职务。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者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相传每年七月初七日子时阴司大开鬼门关,放出地府的鬼魂返回阳间同在世的亲人团聚。并于七月十五日这一天的亥时关闭鬼门关。在这段时间内,中国民间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常于七月初七日,摆好香烛供品、焚烧纸钱迎接祖先回家,每天早、中、晚都要烧香上供,以饭菜茶点进献,待死者如待生,以全孝道。七月十四日晚上,则要烧香烛纸钱、上供品、燃鞭炮送祖先灵魂上路返回阴间,此时,阴阳两隔的亲人都会依依不舍,泣泪哀伤。阳世的亲人往往还会对着门外鞠躬,嘱咐去世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父母先人等多带点吃的和冥币,一路走好。

而对于那些无家可归或没有后人、没有供奉的鬼魂,则会流落街头,游于市井,有的可能是因身前罪孽重而在地府中常受狱刑的鬼魂,更是“嗷嗷待哺”。当他们千辛万苦回到家中时,看到的是冰冷的灶台、空荡的餐桌、布满灰尘的旧舍、杂草丛生的院落,还有已经把自己遗忘的后人。此时,可想这些返家的先灵,是多么的悲凉、失落与哀伤。当看到邻居家香烛通明,后人尽孝尽心时,那些无祀的幽魂,可能早已泣不成声。常言道,子欲养而亲不待,亲故再返事以非,扪心自问孝何在?可知先人泪与哀?

对于那些无祀的鬼魂,很多道观庙宇本着慈悲普渡之心都设有寒林所(孤魂野鬼临时栖身之处,功能相当于人间的收容站),道门中每逢中元期也常会组织施食、诵经,以抚慰这些飘泊无依的孤魂野鬼。历来,民间很多信士也会在中元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使先灵离苦脱难,早得超升。而官府也常组织道众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祀英烈,悼忠骨,扬大义,抚幽魂。

中元节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就是放河灯。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竟如幽冥地府,鬼魂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故而,就有了放水灯(河灯)这一说法。所谓的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祭鬼歌。农历七月俗称“鬼月”,忌讳也特别多。如:

中元节的风俗禁忌

传说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这一天是鬼魂活动的“高峰期”,所以这一夜,不宜外出;

忌半夜晾衣服;

忌披头散发、装束不整;

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孕妇、体弱多病者,诸如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

忌半夜举办生日庆典;

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忌说鬼字,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

忌乱踩路边的冥纸、香烛、水饭等祭品;

忌乱拍他人双肩和头顶;

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

晚上不可吹口哨;

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

床头不挂风铃和安置镜子;

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注意;

不要随便捡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

(因不同地方的禁忌有所差异,故以上禁忌仅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万圣节等西方文化在商家的炒作下而兴起,作为流传千年的中国本土“中元节”却日渐被国人遗忘,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国人,在我们不断忘却这些传统民族节日的同时,我们也在抛弃国人的信仰和孝道传家的精神。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喝水不忘挖井人。

中元节的风俗禁忌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