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与走架的关系
做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太极拳在国内外对愈来愈受到重视,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套路动作的实战应用,它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武术对抗性竞赛项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推手与走架的关系。欢迎阅读!
简述太极拳推手与走架的关系
练习拳架的过程是知己的过程,练习推手是知人的过程,两者可谓缺一不可。一个行拳有内涵的拳家如果没有推手实践的衬托拳就会空而无味,一个推手的行家如没有拳的基础就会华而不实,他们最终不能成为一名好的拳家。因此必须在知己知彼上下功夫。
在一套拳中每一个拳式它都是由十三式组成,十三式的用法由老师教拳而得。并在练拳中熟知,通过行拳而知每一式在拳中如何使用的感觉。
学习太极拳,重在领悟,我们要理解太极拳中招式的内涵,并能将其体现出来才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所在。
行拳时有“无人胜有人”之说甚好,然而那也是意想而以,个人想像而得,一方面的感觉没有通过实践。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此也只是一个过程。
想要过程变为真实的感觉就要把行拳所得得劲法通过推手进行实践,在两人交手的过程中体验十三式的单一用法和复合用法,体验双方劲力阴阳变化的感觉,相互的锲机掌握的恰到好处。
再将这些用法和感觉带回拳中进行拳式运行中磨合,用这样的方法丰富行拳者对拳进一步的认识,并将这一认识逐渐的由心知到身知,再回到推手中实践。用这样的方法使知己知彼的功夫得到升华,太极拳艺走向高的层次。
一趟好的拳架它的存在形式应是劲法组合及其巧妙(是经过几代人实战进化而来),同时它的经络运行、健身养生效果必然很好(在拳论指导下正确习练法)。
所以说,太极拳的各项功法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需要一步步的学习,先从基本的学起。
劲法的巧妙组合,经络运行、健身养生效果的好来自正确的继承拳架。一趟拳的继承不但个人要有良好的悟性而且要有良师益友的教导和帮助,此条件可算缺一不可。
良师,不但要在他那学到一套好的拳架而且还要在应用、每一拳式劲法、拳式与拳式间的连接、行拳中的一举一动、推手中拳式劲法的应用,进一步的二人对打时接触发挥。
通过他的讲解示范了然于心,并逐渐练上身以求初步懂劲。
益友,他必须具备很好的太极素质,并能像“助教”一样一一加以分解陪练。
一个劲在身上的形成主要是自身对劲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练拳、喂劲和推手。练拳心知、喂劲知用、推手实施应用。在该过程中逐渐的悟是走向懂劲的又一渠道。
懂劲与听劲密切相关,听劲与灵敏度有关,灵敏度与练一趟好拳和练拳方法有关与周身气血通态程度有关。
一趟好的拳架他的身法要求必然很紧凑严格,拳式的运行方法独到并且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这样的拳练了才能出功夫,对此笔者有深刻的体会“练武不练有,练有啥没有”。
这里的“有”就是俗语说的“着像”它不符合自然强制自己练一些不合拳意的东西,出了力气搅乱了身法,妨碍经络运行在拳架中的自然畅通,也就谈不到气血的流通,气惯四稍,更谈不到灵敏度的提高。
练好太极拳的方法“尊拳理拳法”,自然而然练太极,有意无意出功夫。
灵敏度的提高加强了对自身阴阳、气血流动变化的感知,提高了知己能力。在与人推手中也就提高了“听劲”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掌握了知人的本领。
知己知彼能力的提高更明朗化了自身与他人身体静态和动态时的气血、劲力变化过程,能了解这一过程就是懂劲过程的开始。加以细悟越练越精。
喂劲,是由懂劲水平很高的人(老师)喂给教练过程的人。受教的人在练习过程中要用心以身试之、验之。老师用一个劲在你身上一定要细心体会全过程,放掉恐惧心。
把受到的劲感觉了记于心,老师发力的全过程动态要想录像机一样记录在心。加以反复琢磨在施与人,喂劲的人在受到力后尽管发劲的人力不到位也要按该劲的预期真实而出,用这样的方法反复教练最终达到发劲人会发该劲为止。
推手,把喂劲所得的劲在两人推手过程中让其使用出来加以熟练在实战中得到升华,最终达到掌握会用。
太极拳推手的特点
一、舍其正中定横中
常言说“人少横力”,特别在推手技击中,两人绷手相触,尽管周身含有弹力,两足前后分开时,其力均贯注于前后纵向,对方虽有横向之力,但横力总是要少于纵力的。
中心、重心,二点均在于纵,而进招引其离开支撑点,我舍其正面,击其横面,因对方力点不能集中合一,对方一旦离开其支撑点,身形自然倾斜,我从横面击之,对方即行跌出。
在推手中,时刻离不开“中正”的要求,我们练习时也要时刻注意“守中”。
二、进身欺人,应知人体之“三节”
从整个人体来讲,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足为根节,如对方三节被欺,对方即不能活便,更无法使招,而我则运转自如,左右逢源,对方处于背势,因此说,“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三法,是武式太极拳推手之绝技。
“身、手、足,上下相随,以塌梢节、捋根节、堵中节,此为控制上肢两臂之法。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是控制对方身手足上下三节之法”。如进身欺人,欺得越紧,对方整个身形越不能灵活运转,皆因对方处于背势,而我处于顺势。
所以说,推手也是一种心理的较量,心理素质好,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太极推手。
三、步要过人
即是便于贯、扣、插二法之应用,便于步法之进退,及身法上灵活变换。
贯者发劲,扣者合劲,插者钻劲,可称劲练三法。欲将发人,步要暗进,灵活掌握贯、扣、插三法,与人交手无不稳操胜券。
例如拳势中“上可击其下颚,下可使用贯扣二法,应左贯左,需右扣右,使对方双腿处于我控制之范围。如对方闪身后退,我即由拳变掌双掌齐出,进招连环,“懒扎衣”招法猛击胸前,此仍三法应用之举例。
又如我方使用拳势中“顶心掌”在对方前进一步之机,在我退第一步之时,急速贯注对方右腿,而“顶心掌”招法即打胸前。
使用此招法上下必须协调一致,速度尤为重要,否则起不到顶心掌惊弹寸劲之威力。又不如在推手中使用左右采法,如不用贯扣二法,那就不起不到应有之效。
四、不丢不顶
说具体点,就是推手双方均不能离开,双方均做到粘连不脱,并不与对方抗力,这就叫“不丢不顶”。
惟有不丢不顶,才能“粘连黏随”,同时并能做到“舍已从人”,能舍已从人,方能“力从人借”,上述诸法均有相连,可称环环相合,势势相承。
清代李亦畲先生“五字诀”中讲“由已则滞,从人者活”,要想做到不丢不顶,必须做到,彼退我进,彼刚我柔,彼伸彼屈 ,彼屈我伸,方能达到不丢不顶之目的。
在此基础上如能圆形走化,阴阳开合运转全身,才会“引进落空”,使 对方不能稳定中心,处处陷于被动地位。要做到不丢不顶,另一个方面就必须要做到“棚要撑、劲要崩”,崩者弹也,更无惊弹之能。
因此说,必须精神提得起,气敛神随,中气贯通,运转全身,使全身有一股弹性,两臂圆撑,无凹无凸之弊,意、气、形密切配合,即能做到不丢不顶,所以做此技是多方面的。
太极拳推手与走架的关系相关文章:
1.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的关系
2.传统架子与太极流行架的本质区别
3.太极拳走架基本标准
4.太极拳大小、新老、高低架论
5.孙式太极拳走架和技击要点
6.陈氏太极拳小架推手中裆与胯的关系
7.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
太极拳推手与走架的关系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