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论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的保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性别体质
论文摘要:将1600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分类统计,筛选出214名体质状况优秀和体质状况较差的大学生,运用教育部统一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应激水平及心理适应水平与体质状况呈正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应激水平与体质状况关联度不大,心理适应水平与体质状况呈正相关,男女人格与体质状况均无显著关联;体质优秀的男女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均显著性差异,而体质较差的女生在心理应激及心理健康部分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体质较差的男生
体质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心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等5个范畴。从体质定义来看,心理因素是体质的重要方面,但由于测量方法的争议、精确性及难心界定等问题,心理健康与体质关系的探讨长期被人忽略。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头号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学校和家庭。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2002年为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进人自杀“高发年”,增加到130起之多。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仍至产生犯罪或轻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日益增多,大学生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大学生心理健的维护是一个迫切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和测试大学生体质成绩的基础上,深人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体质状况水平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苏州大学、常州建设高专、江苏工业学院和常州工学院4所高校的07级男女学生各400人的体质测试成绩为初样本,对体质优生(男102人,女92人)和体质差生名(男49人,女68人)进行健康问卷调查,最后将收集到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将体质优生组的(男45人,女62人)和体质差生组的(男45人,女62人)作为最终样本进行研究。
1.2主要研究方法
1.2.1专家访谈法
向专家、学者就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的选定进行咨询,以确保量表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1.2.2问卷调查法
心理调查采用教育部统一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该系统由《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4个心理量表和相应软件组成。
在各校辅导员及学生干部的帮助下,笔者亲自将问卷发放到体质优生和体质差生的手中,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用于测量心理困扰症状。为了减少量表名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故用此名。该量表从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等12个维度评价大学生心理困扰状况。
(2)《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共分为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和家庭5个维度,即从以上5个与大学生最相关的应激源评价大学生的相应应激反应,该量表还可区分正性和负性事件、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琐事等。
(3)《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组成,用以评定大学生的适应情况。
(4)((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从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利他、重情和随和7个维度评价大学生在人格上的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有助于培养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等良好作风。此外,体育锻炼可以消除、宣泄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等症状,调节心态,放松身心。表1表明:男子体质优生组在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上,均低于体质差生组,且在焦虑、自卑、依赖和社交退缩四个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体质水平与大学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反,体质状况越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女子体质优生组除依赖这个维度上较体质差生组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女生参与体育锻炼较少有关,也可能扣女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自身性格有关。男女体质差生在躯体化这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女生重视自身形态的心理因素有关,使得体质差的女生在躯体化维度较体质差的男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应激是由应激源引起的机体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应激反应状态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以心理变化为主,同时伴有生理变化的特殊反应。当代应激理论认为,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而长期的、超过个体适应和应对能力的应激则是有害的。
表2表明:体质优生组男生在心理应激各维度得分上均低于体质差生组,这说明体质优生组学生在心理应激方面优于体质差生组(得分越低,心理压力越小),且体质优生组男生较体质差生组男生在发展、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我们认为体质与心理应激呈负相关的关系,体质状况越好,心理应激程度越小。这主要是因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提供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从而增强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合能力,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适应应激的能力。
而女生方面则表现出体质与心理应激关系的不确定性,除正性事件不同体质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女生缺乏体育锻炼有关,也可能与女生方面心理应激与体质状况无相关性有关,尚待进一步深人研究和探讨。
男女生之间,体质差生男子组在发展度上显著优于体质差生女子组(P<0.05),而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不同体质男女生之间的心理应激水平基本一致,不同性别之间的应激水平与体质状况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一致。
2.3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适应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以及耐心有恒的意志品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使得人际关系交流更为直接和广泛,从而使参加锻炼的人克服孤独感、逐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灵活应变能力。表3表明:体质优秀的男女学生在心理适应和维度得分上均高于体质较差的男女学生,体质优秀男生在择业适应、情绪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3个维度上较体质较差男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质优秀女生在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4个维度上较体质较差女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体质男女心理适应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性别对不同体质状况和心理适应的关系无影响。
2.4不同体质大学生人格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人格特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以外,影响智力活动和能力发展以及身心健康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有研究表明:人格因素的积极特征对人具有调节、控制、补偿的功能,它是介于心理应激源和情绪困扰之间起重要中介和调节作用的心理因素。表4表明:在人格量表的各维度上,除坚韧维度上,体质优秀组的男女大学生较体质较差学生呈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体质锻炼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有关。因此,人格与体质状况的相关性较弱,两者无因果联系。在性别方面,不同体质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虽然人格因素并不直接影响体质,但在体育实践中,发展个性、健全的人格心理品质,对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结论
(1)体质优秀组男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体质较差组,且在焦虑、自卑、依赖和社交退缩四个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状况呈正相关;体质优秀组女生只有在依赖这个维度上较体质较差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状况的关联度不大;男女体质差生在躯体化这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
(2)体质优生组男生在心理应激各维度得分上均低于体质差生组,且在发展、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男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应激呈负相关的关系,体质状况越好,心理应激程度越小;而女生方面则表现出体质与心理应激关系的不确定性,且不同体质男女生之间的心理应激水平基本一致,不同性别之间的应激水平与体质状况无显著性差异。
(3)体质优秀的男女学生在心理适应和维度得分上均高于体质较差的男女学生,说明体质状悦与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呈正相关;不同体质男女心理适应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性别对不同体质状况和心理适应的关系无影响。
(4)人格方面,体质优秀组的男女大学生较体质较差学生呈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人格与体质状况的相关性较弱,两者无因果联系。另外,人格与体质状况的关系与性别无关。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樊富珉,付吉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03-10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戴梅竞,刘新军,王蓓,张文举,栗建民,周曼云,邓旭阳,郭晋林,吴映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05-20
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论文范文二: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
论文关健词: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追晾调查
论文摘要:目的:追殊调查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从2006年5月开始,以某军医大学一年级学员为对象,应用UPI,SCL-90,STAI表,每隔半年对其进行心理测试一直到实习前(2008年5月)。结果: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学员的UPI,SCL-90.STAI分值均逐渐下降。结论:军医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心理水平不断徉到提高,呈“台阶式”上升.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军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校后,受到军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身的锻炼,心理水平发生变化。本文尝试对其心理水平进行追踪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某军医大学2005级全体计划学员395名(整群抽样)。其中男学员323名,女学员72名。专业分布:护理25名、军医141名、海医55名、药学55名、麻30名、卫生事业管理37名和其他专业66名。平均年龄18.45岁。
2.测试方法.使用UPI.SCL90和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2006年5月开始,每半年对2005级学员进行测试至实习前(2008年5月)。回收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为100%。
3.统计分析。使用SAS9.1.3软件。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由于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个独立样本两两比较采用Nemen”法检验。
二、结果
1.UPI部分(UPI总分)。2005级总体在5个测试点上有差异。说明2005级学员总体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表1),
2005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表2):(1)和(3),(4),(5);(2)和(4),(5);(3)和(4),(5)都有差异;其他任何两个测试点之间没有差异。从相邻的两个测试点来看,也只有(3)和(4)即2007年5月和2007年11月有差异。可见测试点(4)是有差异的转折点。说明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2005级学员心理间题明显减少,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尤其是在2007年11月。
2.SCL-90部分(总均分及十项因子分)。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SCL-90总均分、十项因子分在5个观察点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总体上随着时间增加,SCL-90各项分值越来越小,2005级学员总体的心理水平逐步提高.
2005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两两比较(表4),(1)和(2),(3)和(4)比较,除F7外,总均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有差异;(2)和(3)比较,总均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无差异;(4)和(5)比较,除F3外,其余各项比较均无差异。也就是说,2006年11月和2006年5月相比,2007年11月和2007年5月相比,2005级学员除恐怖外,其他心理问题均有所改善,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而2007年5月和2006年11月相比,2008年5月和2007年11月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3.STAI部分。由于焦虑是军医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3J,本研究选择了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说明焦虑水平逐步下降。
三、讨论
1.研究对象的选择。军医大学生前三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后两年临床实习。由于实习点较分散,不便于进行心理教育和测量,故本研究从一年级追踪到三年级。由于人学后第一学期安排了新训文化课、军体课复试,加上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学员精神压力比较大,视心理测试为考试,各项谎分较高,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测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本研究观察点剔除了刚人校的第一个学期。每个学期也都选择在考试相对较少的中期(5月、11月),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2.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2005级学员5个观察点的比较,UPI,SCL-90,STAI都有差异,心理水平逐步得到提高。说明军医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适应性得到提高,因而心理问题减少,心理水平逐渐提高。军医大学开展持续、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军医大学生在校期间心理水平发展的规律。2005级学员总体SCL-90比较,2006年11月和2006年5月、2007年11月和2007年5月比较有差异,而2007年5月和2006年11月、2008年5月和2007年11月比较无差异(表4)军医大学生心理水平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一个高峰,此后维持此状态处于一个平台期,随后心理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然后又停留在更高的平台期。在观察的两年当中,心理水平提高最明显的时间段是2007年11月。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是阶段性上升的,不能因为某一时刻效果不明显而否定它,开展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郭召良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6-30
2、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李宏翰,赵崇莲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20
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报告范文
3.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4.大学生心理自我分析论文
5.大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报告论文
大学生心理成长报告论文的评论条评论